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9)
2023(8558)
2022(7093)
2021(6481)
2020(5645)
2019(12500)
2018(12284)
2017(23557)
2016(12900)
2015(14389)
2014(14230)
2013(13991)
2012(12616)
2011(11235)
2010(11426)
2009(11092)
2008(11714)
2007(10791)
2006(9582)
2005(9086)
作者
(35187)
(29352)
(29076)
(27998)
(18845)
(13915)
(13255)
(11153)
(11151)
(10627)
(10062)
(9851)
(9488)
(9397)
(9361)
(9090)
(8804)
(8702)
(8528)
(8449)
(7199)
(7129)
(7054)
(6659)
(6651)
(6609)
(6561)
(6483)
(5919)
(5563)
学科
管理(56787)
(49797)
(47486)
经济(47387)
(44380)
企业(44380)
(23629)
方法(22473)
数学(19170)
数学方法(19039)
(18495)
(16808)
财务(16774)
财务管理(16737)
企业财务(16008)
中国(13618)
(12706)
银行(12700)
(11844)
业经(11773)
(11712)
(11202)
保险(11111)
(10843)
金融(10841)
体制(10332)
(10326)
(9815)
(8875)
(8551)
机构
大学(182735)
学院(180879)
(77787)
管理(76253)
经济(76055)
理学(63075)
理学院(62504)
管理学(61809)
管理学院(61412)
研究(53282)
中国(49642)
(47422)
(37320)
财经(35489)
(32236)
(28690)
科学(27593)
财经大学(26753)
中心(26525)
(25380)
经济学(24723)
北京(23511)
(22442)
(22357)
经济学院(22294)
研究所(21939)
商学(21702)
商学院(21485)
业大(21162)
(19250)
基金
项目(111814)
科学(89921)
基金(85141)
研究(82953)
(72180)
国家(71632)
科学基金(63824)
社会(56037)
社会科(53321)
社会科学(53309)
基金项目(44448)
(41401)
自然(40475)
自然科(39614)
自然科学(39605)
自然科学基金(38981)
教育(38200)
资助(35250)
(34654)
编号(32243)
(28189)
成果(26709)
(26339)
重点(24350)
国家社会(24030)
教育部(23723)
(23520)
人文(23080)
(22508)
创新(22179)
期刊
(88229)
经济(88229)
研究(58998)
(42541)
中国(39126)
管理(33480)
(28288)
金融(28288)
学报(22643)
科学(22301)
(19994)
财经(19053)
大学(18841)
学学(17869)
(16115)
技术(14956)
教育(13598)
经济研究(13178)
业经(12386)
农业(12311)
财会(12303)
会计(11838)
问题(10690)
理论(9902)
现代(8902)
技术经济(8769)
(8738)
实践(8722)
(8722)
(8648)
共检索到288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黎  
文章以2013—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股权质押和市值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质押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并且在股权质押后,上市公司并购频数、送转比例、增发次数显著增加,减持比例相对降低,说明大股东会兼顾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和长期的控制权收益,以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而非一味地进行掏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和市场化水平对市值管理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其中,非国有企业的市值管理水平要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公司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高,其市值管理水平也显著高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海峰  魏涛  刘锦华  
由新兴资本市场股权高度集中所引致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核心问题。除已有基于内外部控制系统的制度设计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否发挥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是值得探究的时代议题。从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行为的视角切入,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抑制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掏空。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时,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更为突出,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漏和不足时发挥补充完善作用。微观机理上,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信息治理、财务治理和风险治理渠道抑制了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掏空。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制约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后,既增强了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也提升了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贴合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本文在深刻解答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公司治理的同时,亦为后续如何更好地保障投资者权益,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决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党宏欣  
本文以2014—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掏空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掏空动机增强,其掏空行为使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本文解释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通过掏空影响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机制,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及财务困境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制定防范股权质押风险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浩  陈瀚斌  雍红艳  
运用2010-2019年A股公司数据,本文从事前和事后系统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控制权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前来看,控制权转移风险越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可能性越小;从事后来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通过削弱控股股东的“自救”能力,加剧股价下跌压力,增加其他股东减持公司股票的可能性等路径造成上市公司更容易被举牌、控制权更容易变更。国有产权性质和牛市周期会减弱上述经济后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超恩  张瑞君  
使用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1)大股东掏空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减弱大股东掏空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3)内部控制的治理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高金字塔层级上市公司中的显著性更强;(4)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的治理作用较为显著,控制环境和内部监督的作用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慧群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排除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影响,指出PE介入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的收敛是PE治理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也能影响PE治理,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机制(内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替代效应",而审计质量和分析师追踪(外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协同效应"。本文推进了PE治理研究,为我国PE...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晓庆  马连福  高塬  
股权质押使控股股东面临控制权转移风险,其有动机进行市值管理。本文以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是否存在调整广告投入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公司广告投入水平显著提高,说明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会通过策略性地增加广告投入进行信息管理,而非通过削减广告投入进行向上盈余管理,证实广告具有短期股票回报效应;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广告投入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说明股权质押情境下控股股东增加广告投入是出于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的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散户规模较大和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企业,广告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注意力,此时控股股东增加广告投入的动机更强,该行为短期内可以提振股价,但没有起到改善经营业绩的作用,且加剧了股价波动。本文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提供了证据,且对相关部门加强上市公司广告费用监管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卉  
本文基于2004-2020年针对负面传闻的上市公司澄清公告样本,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澄清的详细性、技术性和合规性,提升了澄清公告信息质量,改善了公司的澄清信息披露行为。此发现在控制传闻类型,采取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阶段模型或工具变量法之后仍然稳健。当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即市场股价下行压力较大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更为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媒体关注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改善作用的发挥;股权质押改善澄清信息披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进一步研究表明,澄清公告的信息质量对其市场反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并且,股权质押背景下澄清公告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还能有效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结果说明,为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控股股东将促使企业主动改善澄清信息披露质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章卫平  
由股权质押引起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相关的分析研究也不断增加,文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股权质押角度进行了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案例分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中剔除了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从样本总体、区分借款期限以及企业所有制类型三重维度,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究竟是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还是便利了大股东掏空。从样本总体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企业通过增加借款进而导致了大股东掏空的增加。从区分借款期限实证检验发现:缘于还款期限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程度不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现不同效应。具体而言,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短期借款越少,大股东掏空相应减少;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长期借款越多,对大股东掏空的限制也越多。从区分企业异质性实证检验发现:由于经营机制以及受监管程度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显著,而民营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股东控制下的债务融资对大股东掏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代理理论以及债务融资理论,能够为规范中国的债务融资市场和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牛煜皓  卢闯  鲍睿  李馨子  
现有股权质押的研究仅关注了质押数量,忽视了质押价格的重要作用,难以准确地刻画控股股东质押压力。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单笔质押价格数据度量质押压力,研究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如何影响企业违约风险。以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质押压力越大,企业的违约风险越高。机制检验表明,质押压力通过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了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场内质押和股市为熊市时,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更强;较强的内源融资能力和较好的外部监督环境能够缓解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本文为更加准确和直接地度量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带来了有益借鉴,也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陶孟辉  胡旭微  李平娜  
2018年A股市场的低迷引发了严重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为有效防范股权质押风险,论文梳理了发达资本市场股权质押机制,探寻发达资本市场较少因股权质押风险而引发经济运行风险的内在原因。在对境内外股权质押制度差异进行对比并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建议防范股权质押风险应立足制度建设,有序推动质押融资"去杠杆"及减持制度调整,并聚焦资本市场稳定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万丛颖  张楠楠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检验大股东行为对不同代理冲突的影响,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治理与掏空效应,并引入股权结构的交互项,检验股权结构对大股东行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股东行为存在治理与掏空效应,其中现金股利的分配一方面能够降低股权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掏空。股权结构不是影响大股东行为的直接因素,而是对大股东治理和侵占效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其中国有股股东对股权代理冲突的治理效应要高于非国有股股东,而对中小股东的侵占效应要低于非国有股股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以A股公司为样本,以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治理效应的代理变量,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治理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掏空"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具有揭示和抑制作用;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的揭示和抑制作用下降。审计治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了顺利套现,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强烈动机,这一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