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2)
2023(8718)
2022(7245)
2021(6831)
2020(5846)
2019(13254)
2018(12864)
2017(25607)
2016(13087)
2015(14463)
2014(13840)
2013(13168)
2012(11525)
2011(9877)
2010(9383)
2009(8305)
2008(7721)
2007(6056)
2006(4576)
2005(3574)
作者
(31353)
(26234)
(26029)
(24872)
(16791)
(12476)
(11900)
(10272)
(9981)
(8974)
(8932)
(8717)
(8131)
(7885)
(7859)
(7744)
(7654)
(7653)
(7558)
(7538)
(6200)
(6133)
(6115)
(6057)
(5962)
(5838)
(5514)
(5370)
(5283)
(5104)
学科
(51752)
经济(51700)
管理(41669)
(40930)
(36246)
企业(36246)
方法(30074)
数学(27207)
数学方法(26877)
(16965)
(13009)
财务(12979)
财务管理(12963)
企业财务(12474)
(11948)
业经(11127)
中国(10615)
(8608)
贸易(8606)
(8592)
(8413)
技术(8377)
农业(8062)
理论(7722)
环境(7565)
(7491)
(7411)
地方(7318)
(7064)
(6643)
机构
学院(171330)
大学(171043)
管理(75298)
(72372)
经济(71240)
理学(67310)
理学院(66768)
管理学(65779)
管理学院(65447)
研究(44859)
中国(34116)
(33562)
(31947)
财经(28586)
(26418)
科学(24709)
经济学(23079)
中心(23064)
业大(22596)
财经大学(21983)
(21768)
经济学院(21118)
商学(20902)
商学院(20718)
经济管理(19990)
(19965)
师范(19790)
(19688)
北京(18625)
(18373)
基金
项目(127615)
科学(104175)
基金(97424)
研究(95094)
(83068)
国家(82401)
科学基金(74378)
社会(64193)
社会科(61090)
社会科学(61074)
基金项目(52464)
(48489)
自然(48052)
自然科(47033)
自然科学(47024)
自然科学基金(46208)
教育(44661)
(40751)
资助(38176)
编号(37856)
(29605)
成果(28249)
重点(28025)
(27959)
国家社会(27444)
教育部(26782)
人文(26705)
(26075)
创新(25990)
(25698)
期刊
(66081)
经济(66081)
研究(42750)
(28582)
管理(26599)
中国(22766)
科学(20882)
学报(20857)
大学(17718)
学学(16982)
(16388)
技术(15470)
财经(14228)
(13792)
金融(13792)
教育(13714)
业经(12171)
(12092)
农业(11311)
经济研究(11057)
财会(9833)
问题(9114)
理论(8382)
技术经济(8036)
商业(7873)
实践(7668)
(7668)
统计(7649)
会计(7467)
(7374)
共检索到219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宜一   郑登津   宋子威  
借鉴“薪酬辩护”理论,控股股东在进行股权质押时有动机进行“价值辩护”,即为取得高融资额而向质权人证明质押股份的潜在高价值。溢价并购是提升市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并购商誉的计量属性代表着被并购资产未来的预期价值,那么,控股股东是否以此为股权质押提供辩护?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在公司存在商誉时更可能进行股权质押,商誉是股权质押的一个辩护理由。特别是,在信息环境更差、控股股东权力更大和并购动因为掏空的公司中,控股股东借助商誉进行股权质押的行为更加普遍,且商誉在后续更容易出现减值,说明控股股东是将商誉作为股权质押的伪辩护而非正当辩护。基于价值辩护的内部需求、外部环境和质押资金流向的检验也一致证明了上述伪辩护行为。此外,相对于银行质权人,券商质权人对上述伪辩护行为的风险防范程度更低。上述结论说明,“高商誉”和“高质押”的“双高”风险与控股股东的套利行为和现行的商誉准则、股权质押监管规定不完备有关。因此,在规范并购商誉确认原则的同时,强化股权质押行为的事前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苏燕  任力  
本文研究了超额商誉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超额商誉规模更大时,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进行外部融资的规模更大。其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会使得股价高估程度越大,进而使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规模更大。该结论表明,超额商誉的支付能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进而导致企业愿意在并购交易中支付更高成本。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了高额商誉资产与超额商誉的关系,研究表明,拥有高额商誉资产的企业超额商誉规模越大,并且拥有高额商誉资产的上市公司股价高估程度更大,进而使得有融资需求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规模更大;基于审计质量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超额商誉对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在低质量审计组更显著;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超额商誉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同时,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控股股东在超额商誉规模较大时质押股权是高风险行为,因为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会使得股票价格在未来期间大幅下跌的风险增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步丹璐  王多仁  
以中国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了商誉减值与控股股东实施股份减持或股权质押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发生商誉减值的可能性更高且减值程度更大;商誉减值与控股股东提前减持股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轻资产行业中这种关系更为明显;控股股东的股份减持与股权质押行为在商誉减值前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本文聚焦商誉减值前控股股东的规避风险行为,丰富了控股股东应对商誉减值的策略选择模式及不同对策之间的替代效应研究,为资本市场监管与企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明勇   王超   张梓靖  
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金融科技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和信息增益效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风险来抑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传统行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科技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金融科技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同时对于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先治  柳志南  
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Stata13.0统计软件,采用多元OLS回归方法,考察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对超额薪酬及薪酬辩护的影响,并探讨产权性质在上述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层级的延长显著加剧了底层企业高管的超额薪酬及"结果正当性"的薪酬辩护;在相关薪酬政策的约束下,国有产权性质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对超额薪酬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但其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对薪酬辩护的影响中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本文从企业集团的视角,丰富了超额薪酬及薪酬辩护的理论研究,且为企业集团及相关监管机构抑制超额薪酬与薪酬辩护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柯艳蓉  李玉敏  
本文以200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及公司期权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不利于公司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抑制了公司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不仅加剧了企业过度投资,尤其是面临较差投资机会企业的过度投资,也恶化了企业投资不足,尤其是面临较好投资机会企业的投资不足;对于投资机会较好的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增长期权价值影响不显著,而对于投资机会较差的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清算期权价值的影响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和市场化环境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投资支出—投资机会敏感性之间关系具有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黄宏斌  肖志超  刘晓丽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公告数据,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考察股权质押的时机选择及质押公告披露后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权质押存在明显的择时效应,投资者情绪直接影响控股股东质押融资的意愿和规模;股权质押公告的市场反应在情绪高涨和低落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是公司内外部因素交织后的综合结果;在情绪高涨期,未发生过重大违规和掏空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对股权质押公告的反应更为积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志国  张宇晴  金龙  
中国证监会于2017年出台减持新规对内部人行为进行限制,以期增强市场公平性,但新规出台的同时,股权质押水平攀升且爆仓事件层出不穷。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减持新规出台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减持新规推动了股权质押水平提升,且该政策效应在高估值和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样本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减持新规通过降低股票流动性提升公司的股权质押水平,但是信息透明度对流动性的积极作用可以弱化这一政策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对内部人交易的过多限制推动了市场中的股权质押,减持新规仍未起到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来看,本文不仅为测度减持新规的政策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持,还为解释资本市场股权质押增长现象贡献了新的视角。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文莉  陈鑫鑫  阚立娜  
以2015~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状态的股权质押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与公司价值呈倒U型关系,关系发生转变的门槛值为36.53%,当累计质押率低于门槛值时,公司价值会随着质押比例的提高而提高,质押比例超过门槛值时则相反;连续股权质押行为并不一定降低公司价值,对累计质押率超过40.00%的公司而言,连续股权质押行为显著降低公司价值,对于质押比例较低的公司而言,连续股权质押不会降低公司价值;质押式回购股权质押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股价突破预警线的股权质押显著降低公司价值。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郝项超  梁琪  
本文分析了2000~2006年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论文从最终控制人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股权质押行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假说。基于面板数据的嵌套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控制人的股权质押行为存在明显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而且这些效应对于私人控股公司更为显著。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亮奎  
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需要辩证分析。其产生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优质化发展中产生出的薄弱、品牌打造中催生出的薄弱、择校过程中分化出的薄弱。"学校撤并""集团化办学"不是薄弱学校改造的应然路径。薄弱学校的生存不能依从市场的规律,而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所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责任的"无限赋予"使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成为现实中的"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问题不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而是不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带来的问题。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卉  
本文基于2004-2020年针对负面传闻的上市公司澄清公告样本,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澄清的详细性、技术性和合规性,提升了澄清公告信息质量,改善了公司的澄清信息披露行为。此发现在控制传闻类型,采取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阶段模型或工具变量法之后仍然稳健。当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即市场股价下行压力较大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更为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媒体关注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改善作用的发挥;股权质押改善澄清信息披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进一步研究表明,澄清公告的信息质量对其市场反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并且,股权质押背景下澄清公告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还能有效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结果说明,为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控股股东将促使企业主动改善澄清信息披露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向群  
文章描述了我国资本市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现状,从案例出发阐述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所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及危害,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德仁  郑登津  崔宸瑜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虽然缓解了控股股东的融资约束,但一旦股价触碰平仓警戒线,被质权方抛售,股票将面临极大的股价崩盘风险和控制权转移风险,故股权质押犹如一颗潜在的"地雷"。那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主要利益相关方是否会着力排除这一"地雷"险情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更低;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价崩盘风险负相关的关系更强。我们进一步还发现,控股股东并不是通过努力提高经营业绩来降低股权质押期间内股价崩盘风险程度;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解除后,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随之提高。本文的发现意味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主要利益相关方确实采取了行动去排除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姜付秀  申艳艳  蔡欣妮  姜禄彦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显著减少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利益侵占行为,改善了股权质押后的会计盈余信息含量,降低了股权质押后未来股价崩盘的风险;并且其他大股东相对力量越大时,该效应越大。此外,多个大股东公司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少面临分析师的降级调整,进一步为多个大股东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监督作用提供了证据支持。本文在丰富多个大股东公司治理效应领域文献的同时,也对构建抑制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如何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