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26)
- 2023(6145)
- 2022(5125)
- 2021(4807)
- 2020(4265)
- 2019(9898)
- 2018(9447)
- 2017(19477)
- 2016(10449)
- 2015(11580)
- 2014(11170)
- 2013(11198)
- 2012(10541)
- 2011(9360)
- 2010(9393)
- 2009(8711)
- 2008(8932)
- 2007(7756)
- 2006(6713)
- 2005(6306)
- 学科
- 济(50439)
- 经济(50377)
- 业(39146)
- 企(35012)
- 企业(35012)
- 管理(34617)
- 方法(29187)
- 数学(27107)
- 数学方法(27006)
- 财(19835)
- 务(15258)
- 财务(15256)
- 财务管理(15233)
- 企业财务(14853)
- 制(11479)
- 中国(10718)
- 农(10000)
- 体(9276)
- 业经(9032)
- 体制(8062)
- 学(7760)
- 融(7753)
- 金融(7753)
- 地方(7729)
- 贸(7438)
- 贸易(7433)
- 易(7191)
- 银(6939)
- 银行(6930)
- 农业(6841)
- 机构
- 大学(150790)
- 学院(147872)
- 济(68279)
- 经济(67253)
- 管理(60637)
- 理学(53287)
- 理学院(52810)
- 管理学(52179)
- 管理学院(51905)
- 研究(45764)
- 中国(37886)
- 财(35692)
- 京(29599)
- 财经(28935)
- 经(26703)
- 科学(24282)
- 经济学(22856)
- 财经大学(22148)
- 所(21950)
- 中心(21320)
- 经济学院(20935)
- 江(20909)
- 研究所(19412)
- 农(19408)
- 商学(18936)
- 商学院(18825)
- 北京(18478)
- 业大(18235)
- 院(16832)
- 范(16387)
- 基金
- 项目(98178)
- 科学(80195)
- 基金(77049)
- 研究(70416)
- 家(66019)
- 国家(65541)
- 科学基金(58340)
- 社会(48610)
- 社会科(46471)
- 社会科学(46460)
- 基金项目(40971)
- 自然(37968)
- 自然科(37149)
- 自然科学(37145)
- 自然科学基金(36582)
- 省(35374)
- 教育(32758)
- 资助(32571)
- 划(30466)
- 编号(26063)
- 部(24195)
- 重点(22143)
- 教育部(21700)
- 成果(21114)
- 国家社会(20979)
- 人文(20825)
- 创(20369)
- 发(19634)
- 科研(19478)
- 大学(19412)
共检索到214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建新 李永华 卢剑龙
本文以2003-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关联交易作为衡量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量,研究股权结构(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和董事会特征(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力度)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首先通过获取上市公司的股权控制权来达到掏空上市公司的目的,股权制衡能够抑制这种掏空行为。当大股东不能通过股权对上市公司形成实质性控制时,他们转而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能够作为股权控制的一个替代,使得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掏空的目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成为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或者与高管合谋是大股东实现掏空的可能途径。以2015—2017年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持股水平与掏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股权上升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加大,随后又下降;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相比,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更严重;对于非绝对控股大股东,争夺董事会控制权是实现掏空的重要方式;对于非控股大股东,其掏空行为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为此,大股东默许高管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李增泉 孙铮 王志伟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 2 0 0 0— 2 0 0 3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 ,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 (Tun neling)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控股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 ,但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则表现出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另外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以及产权性质也对其资金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 ,通过控股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低于通过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关键词:
掏空 资金占用 所有权安排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泽将 雷玲 王彪华
本文以高管拥有纪委身份作为高管廉洁的代理变量,选取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考察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廉洁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表现为高管廉洁程度越高,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越强。相对于中央国有企业,上述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显著增强。基于经济后果的进一步测试显示,高管廉洁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大股东掏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大股东掏空影响因素文献,同时为高管廉洁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向阳 王文平
选取2001-2005年期间被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公开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选取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的10个指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舞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会计舞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控制股东的性质、监事会规模与会计舞弊显著正相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余瑶 朱和平
文章利用我国江浙民营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数据,检验了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股东之间的制衡、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董事会规模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负相关;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不相关。
关键词: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 股权结构 董事会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3)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总影响效应小于非国有企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斌 宋春霞 孟慧祥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建设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文章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这一视角,对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国有大股东所派出的大股东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超额席位的增高,不仅削弱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而且增强了大股东与大股东非执行董事间的利他主义倾向,提高了代理成本,最终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监督效率的降低。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粟立钟 李悦
文章以2002—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实证分析了董事会独立性、两职合一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集中度下是否存在差异。经验证据显示董事会独立性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CEO和董事长分设情况下,审计费用更高,在股权集中度趋于集中时这种关系会减弱。
关键词:
股权结构 董事会治理 审计费用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松孝 李朔佳 王振山
本文以深沪两市88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股权分置改革前的2003~2005年公开数据,对股权结构与董事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董事会规模呈U型二次非线性关系;国有股比例与董事会规模正相关,法人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有负面影响,法人股比例则与其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董事会会议次数负相关;国有股比例与两职合一性正相关,而法人股比例与其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进行股权分
关键词:
股权结构 董事会特征 董事会行为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健健
本文以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托,以2002年~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的现金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通过建立一系列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确存在以高派现为手段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此外,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虚拟变量,对股改前后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掏空上市公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献中 周昌仕
公司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竞争优势,但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监督并购公司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收购公司总体上没有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但不同类型的并购存在较大的差异;公司竞争优势与法人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流通股比例和国有股比例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收购前后第一大股东变更的收购公司的竞争优势明显。培育非国有股大股东,减少地方政府干预,限制关联并购中的投机性,有助于增强公司竞争优势。
关键词:
收购公司 股权结构 大股东变更 竞争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