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2)
2023(5345)
2022(4688)
2021(4493)
2020(4025)
2019(9445)
2018(9064)
2017(19174)
2016(10429)
2015(12212)
2014(11932)
2013(12178)
2012(11529)
2011(10195)
2010(10369)
2009(9939)
2008(10497)
2007(9397)
2006(8451)
2005(7877)
作者
(28512)
(23871)
(23741)
(22834)
(15785)
(11517)
(10899)
(9151)
(9053)
(8787)
(8191)
(8109)
(7689)
(7513)
(7487)
(7257)
(7095)
(7082)
(7061)
(6779)
(5993)
(5912)
(5805)
(5500)
(5474)
(5384)
(5242)
(5213)
(4836)
(4764)
学科
(50215)
经济(50135)
(43634)
管理(40967)
(39085)
企业(39085)
方法(28939)
数学(26401)
数学方法(26210)
(21602)
(16667)
财务(16646)
财务管理(16610)
企业财务(16102)
(12753)
(11700)
中国(10782)
业经(9524)
(9137)
(8095)
银行(8087)
(7946)
金融(7946)
(7917)
体制(7916)
贸易(7911)
农业(7861)
(7680)
(7448)
地方(7093)
机构
大学(157985)
学院(155112)
(70281)
经济(69040)
管理(65622)
理学(56492)
理学院(56048)
管理学(55476)
管理学院(55173)
研究(44447)
(39006)
中国(38637)
(31335)
财经(30793)
(28059)
财经大学(23231)
(23156)
经济学(22287)
科学(22111)
中心(21729)
(21531)
经济学院(20259)
北京(20042)
(19686)
商学(19591)
商学院(19470)
业大(18514)
(18446)
研究所(18305)
经济管理(17215)
基金
项目(93610)
科学(75813)
基金(72150)
研究(69710)
(60256)
国家(59751)
科学基金(53544)
社会(47265)
社会科(45069)
社会科学(45056)
基金项目(37874)
自然(34248)
(34172)
自然科(33526)
自然科学(33523)
教育(33175)
自然科学基金(33005)
资助(31722)
(28710)
编号(27300)
成果(23461)
(23308)
教育部(21298)
人文(20764)
重点(20118)
国家社会(19551)
(19189)
(19107)
(19070)
大学(18925)
期刊
(76087)
经济(76087)
研究(48611)
(35063)
中国(26168)
管理(25308)
(21751)
金融(21751)
学报(19164)
科学(18012)
(17508)
财经(17215)
大学(15835)
学学(14978)
(14483)
技术(11890)
业经(11630)
经济研究(11605)
教育(11580)
问题(10864)
农业(10826)
财会(10194)
会计(9933)
(9330)
技术经济(8478)
理论(8318)
统计(8136)
国际(7729)
实践(7126)
(7126)
共检索到237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文   陆正飞  
本文以2006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委托-监督-代理”的三层代理框架,从执行董事获授权益的视角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选择的自利性问题。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中执行董事获授比例越大,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折价力度大、获利水平高的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且当被激励董事干预股权激励设计的能力更高、动机更强时,上述作用更为显著。提高董事会及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强化机构投资者和审计师的监督有助于约束执行董事参与股权激励设计时的机会主义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执行董事成为激励重心时,公司采用的限制性股票授予时折价程度更大、限售期数更短、解锁期数更少、业绩条件更加宽松,即方案细节更具有福利性质;被激励董事出于自利动机选用的限制性股票方案不能促进企业绩效及企业价值的提升,未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丰富了股权激励工具选择动因的相关文献,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管理制度,避免“治理工具”沦为内部人“牟利工具”,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严若森  钱晶晶  
本文以2012—2014年中国A股高科技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CEO股权激励为调节变量,就董事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会人力资本及董事会社会资本均与企业R&D投入显著正相关;(2)CEO股权激励对董事会人力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且CEO持股比例越高,该调节效应越明显;(3)CEO股权激励对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的启示在于,高科技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及其他类似R&D特征明显的企业,既须重视董事会人力资本与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R&D投入的战略意义,亦须基于自身...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龙光  王擎  
本文应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期间八大类财务绩效指标各自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的强度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影响显著;股权激励和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影响显著;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等指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云波  张敬文  
本文通过选取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经理人股权激励计划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具体而言,经理人股权激励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留存员工三个作用渠道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本文的实证结果也为我国上市公司采取经理人股权激励计划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价值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肖淑芳  喻梦颖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的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公司的送转股水平和现金股利水平从公告计划前一年起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对送转股和现金股利水平均有正向的影响,但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较为适合自身的特征,但在送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异常高送转",表明送转股是管理层眼中最大化其股权激励收益的更为理想的掘金工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金辉  张恒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后股权分置,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了新机遇。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给公司治理带来的新的代理问题值得关注,委托代理理论以激励相容来解决该问题。独立董事制度中独立性变量的引入,使得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设计不同于激励经理人。除了固定薪金的激励外,声誉激励在独立董事制度中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而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声誉激励的实施。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粟立钟  李悦  
文章以2002—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实证分析了董事会独立性、两职合一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集中度下是否存在差异。经验证据显示董事会独立性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CEO和董事长分设情况下,审计费用更高,在股权集中度趋于集中时这种关系会减弱。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胡诗阳  陆正飞  
本文考察了非执行董事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作用,并分析比较了非执行董事当中控股股东董事和非控股股东董事对过度投资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包括控股股东董事和非控股股东董事都对过度投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两职合一与两权分离两种情况下非执行董事,特别是控股股东董事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非控股股东董事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不受限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超  张斯毓  
内幕交易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非执行董事对上市公司内幕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执行董事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发生;其次,不论是控股股东还是非控股股东委派的非执行董事都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对非执行董事抑制内幕交易的作用存在调节效应,二者均会削弱非执行董事与内幕交易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董事会治理作用和内幕交易的现有研究,为中国上市公司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向阳  王文平  
选取2001-2005年期间被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公开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选取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的10个指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舞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会计舞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控制股东的性质、监事会规模与会计舞弊显著正相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游春  
本文以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2007年有关数据为样本,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及高层管理团队(TMT)成员股权激励与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二者的激励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及TMT成员的股权激励与绩效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对TMT的激励效果显著强于对董事会的激励效果,故企业应加大对TMT团队成员的激励,以提高激励效果。研究结果还显示,董事会及TMT股权激励与绩效均存在显著的四次相关关系,同时还求出了对董事会和TMT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的拐点:TMT股权激励的拐点为19.72%和45.55%,董事会股权激励的拐点为25.73%和52.73%。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田高良  韩洁  李留闯  
本文以社会镶嵌理论为基础,选择2000-2011年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均是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主要探索并购双方的连锁董事关系是否会影响并购绩效。研究发现,并购双方的连锁董事关系会减损并购公司、目标公司以及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并购后实体的并购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质量较高时,这种减损作用会降低。当并购双方存在连锁董事关系时,目标公司更易接受股票作为并购支付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损益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何任  范周乐  
为了探究激励型股权激励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文章选取2012—2015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公布股权激励计划后的代理成本与股权激励强度的关系,并进一步在区分股权激励设计动机的基础上,将全样本划分为激励型股权激励和非激励型股权激励,检验了两种不同类型股权激励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强度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不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组样本股权激励强度与代理成本正相关的显著性水平更高,表明相对于非激励型股权激励,激励型股权激励更能加剧企业的代理成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连福  高楠  
本文以2006~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聘请具有境外背景独立董事为切入点和中介变量,用独立董事所具备的境外背景来代表其实质上的决策制定和监督能力,在上市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框架下,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公司绩效"这一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聘请具有境外背景独立董事虽然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股权结构的影响,但却是不显著的。可见,即使目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也表现得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董事会在优化公司治理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强国令  
本文从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来考察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管理层股权激励显著提高了公司绩效,但在不同产权性质公司中激励效果不同:非国有控股公司表现为利益趋同效应,股权激励降低了代理成本,改善了公司绩效;而国有控股公司表现为利益壕沟效应,股权激励对代理成本和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权力过大是股权激励效应弱化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