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1)
2023(14202)
2022(12428)
2021(11875)
2020(9975)
2019(22912)
2018(23073)
2017(44170)
2016(23947)
2015(26591)
2014(26368)
2013(25440)
2012(22792)
2011(20577)
2010(20478)
2009(19173)
2008(18513)
2007(15712)
2006(13896)
2005(12192)
作者
(65489)
(54136)
(53979)
(51262)
(34417)
(25863)
(24456)
(21124)
(20670)
(19324)
(18515)
(18130)
(17108)
(16910)
(16650)
(16454)
(16194)
(16038)
(15452)
(15430)
(13363)
(13315)
(13023)
(12406)
(12195)
(11991)
(11940)
(11917)
(10860)
(10507)
学科
(88398)
经济(88255)
管理(70711)
(65661)
(57475)
企业(57475)
方法(40791)
数学(35056)
数学方法(34644)
(26988)
中国(23477)
(23312)
(21935)
业经(20702)
(19256)
(17387)
财务(17315)
财务管理(17290)
地方(16759)
企业财务(16509)
理论(16020)
(15660)
(15545)
贸易(15538)
(15055)
农业(15027)
(14788)
银行(14750)
(14363)
(14310)
机构
大学(327549)
学院(325488)
管理(129968)
(125633)
经济(122805)
理学(112780)
理学院(111502)
管理学(109547)
管理学院(108931)
研究(106305)
中国(79066)
(68725)
科学(65113)
(62096)
(52534)
财经(49233)
(48286)
中心(47867)
研究所(47606)
业大(46697)
(46132)
(44821)
(44005)
师范(43650)
北京(43577)
(38865)
(38026)
农业(37532)
经济学(37248)
财经大学(36826)
基金
项目(223409)
科学(175902)
研究(165986)
基金(161935)
(140284)
国家(139083)
科学基金(119933)
社会(103883)
社会科(98182)
社会科学(98159)
(86295)
基金项目(86277)
自然(78048)
教育(77003)
自然科(76188)
自然科学(76170)
自然科学基金(74820)
(73173)
编号(68724)
资助(65957)
成果(56267)
重点(49657)
(49438)
课题(46759)
(46694)
(46245)
创新(43381)
教育部(42956)
项目编号(42912)
科研(42498)
期刊
(138823)
经济(138823)
研究(97901)
中国(61895)
学报(50099)
(48381)
管理(47719)
科学(46099)
(43949)
教育(40927)
大学(38432)
学学(35881)
农业(30089)
(28960)
金融(28960)
技术(26853)
财经(24166)
业经(23487)
经济研究(22010)
(20532)
问题(17503)
图书(16934)
理论(16258)
科技(15178)
实践(14922)
(14922)
(14766)
(14631)
现代(14517)
技术经济(14321)
共检索到473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志伟  宋慧  李志东  
文章以2004~2013年间在沪深两市上市部分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panel data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股改促使企业投资与现金流量敏感度间关系变缓,特别为内部营运现金为正时,该结果显示多重大股东并未因政府股份释放而提升内部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若第一大股东为机构投资人而第二大股东身份为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企业,U型投资现金流量曲线改革后显著变缓,结果显示,在机构投资人控制企业下,中央政府积极达成提升内部治理政策目标,地方政府为使地方经济不受冲击,积极配合的角色成为可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超  新夫  全怡  
本文以在2008年8月27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间发生大股东增持股份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增持行为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表明,控股股东增持行为的确能带来短期的累计超额回报,具有一定的支持效应,但长期市场业绩反而较差;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并不受股改进程、所持股份比例的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映照  李亚培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背景,选择现金股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是否还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依靠控股优势通过派发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尚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柏连阳  高亚超  杨亦民  
本文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7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股改前,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存在"N型"曲线关系,但是这种"N型"曲线关系在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上表现不稳定;②股改前,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不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而与公司价值存在"N型"曲线关系。股改后,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以A股公司为样本,以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治理效应的代理变量,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治理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掏空"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具有揭示和抑制作用;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的揭示和抑制作用下降。审计治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了顺利套现,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强烈动机,这一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健健  
本文以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托,以2002年~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的现金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通过建立一系列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确存在以高派现为手段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此外,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虚拟变量,对股改前后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掏空上市公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意  谭洪涛  
本文对1113家公司从2005年至2010年大股东与公司价值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改后一年,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但股改与否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同时还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股权制衡制度对公司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敏  单鑫  朱敏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股票期权薪酬激励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长性机会高的公司、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低的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显著的更好;私营性质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显著的更好。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进辉  万迪昉  蔡地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第一大股东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如何影响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从而揭示了负债在大股东治理中的激励约束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债务水平与非国有大股东的终极现金流量权比例呈现一种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而与国有大股东的终极现金流量权比例则呈现一种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说明负债的股权非稀释性和破产机制能够有效约束非国有大股东的行为,但并不能约束国有大股东的行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茹兰  
我国股市的股权分置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利用本身绝对控股的权力,进行权力寻租,侵蚀上市公司利益,损害其他股东权益,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本文提出了建立起针对投融资人的资信评价体系;以新带老,缩小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差;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和证券市场监管等措施,规范非流通股股东行为,防止大股东权力寻租的一些方法。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清  张华  曲世友  
现金股利政策常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手段,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存在差异。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负相关;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弱利益侵占和现金股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结论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考虑侵占成本的前提下,会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慧婷  张俊瑞  
上市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是股东从公司获利的方式之一。本文以2004-2006年房地产行业、批发零售业和综合类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现金股利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和产生的现金流后果。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影响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并存在"超能力派现"现象,即公司派现后未分配利润和现金流量净额小于零,说明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分派转移了公司现金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成彦  陈炜  
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市场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减少大股东通过“隧道挖掘”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蚀。但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大股东可能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变成对公司和二级市场双重控制,市场操纵的模式将发生变化。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境外市场曾经出现的与大股东交易相关的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股东交易目的、动机、影响因素、行为方式和各国法律规范的全面考察,重点对大股东可能出现的违规交易行为或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振信  张雪峰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实现股份全流通和股权分散化,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出于和大股东相同的追求股权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有可能成为虚假信息披露的直接提供者,与大股东合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利用核以及类Shapley值概念分析了两者合谋的根源和实现条件,结果表明:除了加强各自的收益、成本控制外,对其中一方参数(如持股比例)的控制会影响到另一方参与合谋的积极性,通过相互约束可以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亮  罗党论  姚益龙  
大股东除了"掏空"上市公司外,是否还会存在利益支持行为,这种行为的真实性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又会怎样影响上述行为?本文以2002~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支持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驱动","保壳"和获得配股再融资资格是主要目的,大股东在支持后往往会伴随着明显的"掏空"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有趋同趋势,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且大股东会显著减少因为支持而产生的"掏空"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