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71)
- 2023(14733)
- 2022(12901)
- 2021(12180)
- 2020(10302)
- 2019(23660)
- 2018(23857)
- 2017(45662)
- 2016(25157)
- 2015(27943)
- 2014(28142)
- 2013(27523)
- 2012(25006)
- 2011(22586)
- 2010(22647)
- 2009(20881)
- 2008(20967)
- 2007(18157)
- 2006(16089)
- 2005(14626)
- 学科
- 济(93551)
- 经济(93404)
- 管理(80346)
- 业(75071)
- 企(66630)
- 企业(66630)
- 方法(43026)
- 数学(36941)
- 数学方法(36519)
- 财(32932)
- 制(25784)
- 中国(24079)
- 农(23411)
- 务(22499)
- 财务(22421)
- 财务管理(22380)
- 业经(22124)
- 企业财务(21450)
- 学(20596)
- 体(18229)
- 银(17066)
- 银行(17022)
- 地方(16698)
- 理论(16606)
- 融(16264)
- 金融(16261)
- 行(16091)
- 技术(15393)
- 体制(15238)
- 贸(15229)
- 机构
- 大学(353826)
- 学院(349541)
- 管理(138506)
- 济(137114)
- 经济(134051)
- 理学(119469)
- 理学院(118132)
- 研究(116368)
- 管理学(116185)
- 管理学院(115509)
- 中国(87897)
- 京(75254)
- 财(70692)
- 科学(70647)
- 所(58604)
- 财经(55257)
- 农(54270)
- 研究所(52756)
- 中心(52348)
- 江(51560)
- 业大(50763)
- 经(50272)
- 北京(47736)
- 范(45233)
- 师范(44778)
- 农业(42312)
- 院(42126)
- 州(41552)
- 财经大学(41435)
- 经济学(41085)
- 基金
- 项目(235361)
- 科学(185312)
- 研究(172372)
- 基金(171839)
- 家(149351)
- 国家(148147)
- 科学基金(127713)
- 社会(108220)
- 社会科(102582)
- 社会科学(102556)
- 基金项目(91355)
- 省(90739)
- 自然(83849)
- 自然科(81881)
- 自然科学(81860)
- 自然科学基金(80400)
- 教育(79835)
- 划(76785)
- 资助(70767)
- 编号(69719)
- 成果(58303)
- 部(52805)
- 重点(52335)
- 创(48881)
- 发(48131)
- 课题(48076)
- 制(46056)
- 教育部(45702)
- 创新(45612)
- 科研(45034)
共检索到520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雷 淳伟德 叶勇
公司控制权特别是终极控制权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的研究已经逐步推进到对上市公司隐性终极控制权的研究层面。在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的大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别是隐性终极控制权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60203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6JC630022)资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梅 郑爱华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2006年6月30日完成股改的596家工业类上市公司股改前后各两期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股改前后产品市场竞争、企业最终所有权性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改之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股改前还是之后,产品市场竞争始终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家控制的实业公司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产品市场竞争与最终控制人性质的交互作用来看,在股改之前,产品市场竞争与国家控制的投资管理公司控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股改之后,产品市场竞...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静
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割裂了大股东财富增长的正向激励机制,加重了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将实现所有股份的全流通,使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制度性变革。那么,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采用2003-2008年在沪深股市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者的视角出发,设置股权分置改革虚拟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对股权分置改革和公司绩效进行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确实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影响了终极控制者的行为,使其利益取向回归于公司价值本身。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雷 叶勇 杨芸芸
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状况的不同,本质上可以归因于各国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差异。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持有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可以获取控制权的私有收益,而这是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我国的股权分置状态放大了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在现有法律体系下,终极控制股东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依然存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磊 徐向艺
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存在的缺陷——控制权配置的错位和控制权市场的失效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股权分置格局下,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机制截然割裂是导致"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能失效的根源所在。同时,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内部配置以及控制权外部转移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控制权机制应当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以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等等。
关键词:
后股权分置时代 控制权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万立全
本文根据2007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实际控制人资料,将上市公司分为国家控制和非国家控制两类,国家控制分为国资委控制和国资委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控制,非国家控制包括民营企业控制等。实际控制人特征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分析表明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有正的激励效应,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有负的壁垒效应,较长的控制链有助于减轻政府对国有公司的干预,国资委控制的公司价值优于国资委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控制的公司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董梅生 查会琼
选取了177家股改公司,通过对股改前后绩效的分析发现:每股净资产在股改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每股收益、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均表现为股改后第一季度指标值显著高于股改前的指标值、股改后第二和三季度的指标值显著低于股改前的指标值、股改后第四季度的指标值与股改前的指标值没有显著差异,并对该结论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绩效 差异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增泉 刘凤委 于旭辉
文章借助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事件,运用控制权私利理论,分析了经济制度对流通权价值的影响。控制性股份的价值由现金流量的要求权和控制权私利两部分构成。流通性的提高总是能够提高现金流量权的价值,但由于控制权的专有性,上市流通对控制权价值的影响条件依存于控制权私利的大小。控制权私利越大,上市流通对控制性股份的价值的影响越小,从而控股股东愿意支付的对价越低。将经济制度作为公司控制权私利的外生决定变量,实证检验的结果与上述预期相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渡边真理子
文献认为,当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现金流出现分离时,会发生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而这一分离会出现在二元股权或金字塔式的公司结构中。在中国,直到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双类股和金字塔式的公司结构同时存在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仅消除了二元股权结构,但金字塔式结构依然存在。通过对这一外生变化的研究,本文估计了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结构对上市公司进行侵占的规模。结果显示,控股权越大,现金流权越小,侵占的规模越大。同时,这种侵占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更明显,在私人公司中并未出现。究其原因,虽然国有企业的现金流权高于私人企业,但国有公司的控股权比例也高于私人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削弱了控股股东的侵占能力,但...
关键词:
控制权 金字塔式结构 侵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吴冬梅 庄新田
本文以资本投资作为控制权收益主要来源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目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背景,选取2001-2013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了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不同资本投向对控制权私利攫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限售股解禁后的控制权私利水平高于解禁前的私利水平;(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限售股解禁后,其正相关关系有所削弱;(3)股权投资规模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限售股解禁后,控制权私利水平对股权投资规模更为敏感;(4)控股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收益,而这种行为并没有因为股改的完成而发生本质性的转变。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治国 严中园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6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民营控制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差异。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条件下,现金股利成为民营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直接工具;股权分置改革后,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量权与现金股利出现了"倒U"型关系,一定程度反映了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实际控制人成为管理者的控制模式,加剧了控股股东对股利政策的控制。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胡玉可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股权激励模式单一。我国股权激励模式主要集中在股票期权模式。该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司股价变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雷 叶勇
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分析了这三家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及其比例关系。同时,进一步对攀钢钢钒通过换股方式并购攀渝钛业和*ST长钢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司治理 隐性终极控制权 换股并购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闫永淑 和辉 李文瑞
一、引言Laporta、Shleifer(1999)首次研究了终极控制权问题,他们通过层层追溯所有权的关系链找出终极控股股东。研究认为终极控股股东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主要通过金字塔式控股及管理层任命来获得超过现金流权的控制权,并借以牟取私利。刘芍佳等(2003)认为,只要处于底端的上市公司有一个终极控股股东并且至少有一个公司(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存在于底端的上市公司和其终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