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8)
2023(7556)
2022(6361)
2021(5965)
2020(5103)
2019(11491)
2018(11330)
2017(21747)
2016(12097)
2015(13851)
2014(13799)
2013(13645)
2012(12360)
2011(10985)
2010(11369)
2009(10890)
2008(11615)
2007(10770)
2006(9775)
2005(9344)
作者
(33598)
(27809)
(27770)
(26609)
(18028)
(13240)
(12767)
(10591)
(10573)
(10256)
(9611)
(9420)
(9236)
(9068)
(8977)
(8500)
(8291)
(8269)
(8168)
(8163)
(7006)
(6822)
(6788)
(6461)
(6348)
(6345)
(6229)
(6109)
(5587)
(5332)
学科
管理(59399)
(51095)
(49291)
企业(49291)
(43315)
经济(43217)
(26018)
(20154)
财务(20111)
财务管理(20074)
方法(19674)
企业财务(19272)
(18544)
数学(16126)
数学方法(16017)
(12366)
业经(11661)
体制(11021)
(10467)
银行(10459)
中国(10118)
(9826)
(9641)
(9068)
(8780)
(8694)
金融(8692)
(7887)
制度(7883)
人事(7859)
机构
大学(173368)
学院(171220)
管理(71774)
(70077)
经济(68419)
理学(59145)
理学院(58580)
管理学(57991)
管理学院(57596)
研究(51146)
中国(45752)
(43763)
(36330)
财经(32311)
(29259)
(28200)
科学(26549)
(25164)
中心(24982)
财经大学(24192)
北京(23004)
(21996)
研究所(21443)
(21304)
经济学(21095)
商学(20725)
商学院(20531)
业大(20226)
经济学院(18810)
(18417)
基金
项目(101177)
科学(81056)
基金(76046)
研究(75776)
(64261)
国家(63736)
科学基金(56700)
社会(49639)
社会科(47180)
社会科学(47166)
基金项目(39744)
(37825)
自然(36533)
自然科(35697)
自然科学(35690)
教育(35622)
自然科学基金(35124)
(31788)
资助(31483)
编号(29903)
成果(26101)
(25690)
(24008)
重点(22182)
教育部(21534)
(21190)
(21110)
人文(20924)
课题(20657)
国家社会(20505)
期刊
(84898)
经济(84898)
研究(53730)
(42551)
中国(39943)
管理(33688)
(23841)
金融(23841)
学报(22073)
科学(21281)
(19241)
大学(18309)
财经(17921)
学学(17148)
教育(15668)
(15162)
技术(14515)
财会(13614)
会计(13378)
农业(11801)
经济研究(11748)
业经(11684)
问题(10139)
通讯(9288)
会通(9257)
(9221)
理论(8821)
现代(8779)
(8348)
(8182)
共检索到281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清  张华  曲世友  
现金股利政策常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手段,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存在差异。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负相关;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弱利益侵占和现金股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结论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考虑侵占成本的前提下,会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成彦  陈炜  
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市场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减少大股东通过“隧道挖掘”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蚀。但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大股东可能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变成对公司和二级市场双重控制,市场操纵的模式将发生变化。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境外市场曾经出现的与大股东交易相关的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股东交易目的、动机、影响因素、行为方式和各国法律规范的全面考察,重点对大股东可能出现的违规交易行为或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柏连阳  高亚超  杨亦民  
本文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7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股改前,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存在"N型"曲线关系,但是这种"N型"曲线关系在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上表现不稳定;②股改前,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不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而与公司价值存在"N型"曲线关系。股改后,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贾钢  李婉丽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1年增发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对公司选择增发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开增发有助于维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和控制权结构稳定,而定向增发降低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并减少了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势越高时,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定向增发,而且控制权较小的控股股东在控制权优势越高时更可能推动公司进行定向增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亮  罗党论  姚益龙  
大股东除了"掏空"上市公司外,是否还会存在利益支持行为,这种行为的真实性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又会怎样影响上述行为?本文以2002~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支持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驱动","保壳"和获得配股再融资资格是主要目的,大股东在支持后往往会伴随着明显的"掏空"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有趋同趋势,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且大股东会显著减少因为支持而产生的"掏空"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朱保  张金贵  朱允露  
本文基于2010-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单一大股东的控制权结构细分为单一控制性大股东、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两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等方法,分析单一控制性大股东、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和多个非控制性大股东等三类控制权结构的代理成本大小及其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单一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低;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居中;多个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高;国有性质对三类控制权结构影响代理成本效应均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晖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周仁俊  高开娟  
本文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实现过程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监督或冲突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性质和不同成长性公司中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对管理层的作用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第一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不明显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环境角度解答了我国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困惑,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启用管理层股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丁振松  齐鲁骏  
民营上市公司原控制人做出退出控制地位的决定后,到真正退出之前,具有加剧掏空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在控制权转移发生前一年时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述掏空现象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尊焕  郑秋亚  
本文提出了在"一股一票"投票原则下测定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的一般化模型。这一模型不但能够计算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而且它表明随着有实际投票权大股东数量的增多,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也随之提高。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姚燕  张宁  
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成本高、缺乏融资渠道等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问题更为严重,往往通过获取上市公司"壳资源"来解决其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以民营企业集团——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集团)为例,剖析其是如何通过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进而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来解决融资需求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章卫东  王乔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股权再融资的成本偏低。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过度的股权融资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股权融资的监管、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来治理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问题。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牛成喆  张涛  慈佳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