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1)
- 2023(9729)
- 2022(7998)
- 2021(7227)
- 2020(6064)
- 2019(13652)
- 2018(12971)
- 2017(25814)
- 2016(13498)
- 2015(15004)
- 2014(14609)
- 2013(14360)
- 2012(13039)
- 2011(11594)
- 2010(11943)
- 2009(11888)
- 2008(11205)
- 2007(10262)
- 2006(9133)
- 2005(8697)
- 学科
- 济(53935)
- 经济(53828)
- 管理(52407)
- 业(50978)
- 企(46809)
- 企业(46809)
- 融(27448)
- 金融(27446)
- 财(27170)
- 银(24817)
- 银行(24811)
- 方法(23973)
- 行(23919)
- 数学(21262)
- 数学方法(21143)
- 制(20980)
- 务(20207)
- 财务(20177)
- 财务管理(20148)
- 中国(20093)
- 企业财务(19472)
- 体(14142)
- 业经(13731)
- 体制(12602)
- 农(12266)
- 中国金融(11178)
- 地方(9912)
- 贸(8783)
- 贸易(8771)
- 度(8648)
- 机构
- 大学(190028)
- 学院(189320)
- 济(85493)
- 经济(83842)
- 管理(74377)
- 理学(63714)
- 理学院(63197)
- 管理学(62454)
- 管理学院(62111)
- 研究(57931)
- 中国(54332)
- 财(49095)
- 财经(38102)
- 京(37448)
- 经(34671)
- 中心(29378)
- 财经大学(28892)
- 经济学(28677)
- 科学(28666)
- 江(28126)
- 所(27204)
- 经济学院(26066)
- 融(25424)
- 金融(24961)
- 研究所(23613)
- 农(23554)
- 北京(23440)
- 商学(23230)
- 商学院(23023)
- 州(22644)
- 基金
- 项目(120190)
- 科学(97055)
- 基金(91961)
- 研究(89746)
- 家(77671)
- 国家(77039)
- 科学基金(68634)
- 社会(61877)
- 社会科(59117)
- 社会科学(59107)
- 基金项目(48196)
- 省(45072)
- 自然(42415)
- 自然科(41516)
- 自然科学(41509)
- 教育(41073)
- 自然科学基金(40848)
- 资助(37676)
- 划(37273)
- 编号(34541)
- 制(29912)
- 成果(28863)
- 部(28407)
- 国家社会(26764)
- 重点(26722)
- 创(26085)
- 教育部(25814)
- 人文(25166)
- 性(24927)
- 创新(24520)
共检索到295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祥建 徐晋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现有的研究往往把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资本规模、自由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特征。基于大股东控制权隐性收益的视角,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并认为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可以通过“隧道行为”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本文以1998 ̄2002年间的配股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投资效率、大股东资源侵占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价值效应3个方面考察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之后大股东通过各种“隧道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凭借对上...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牛成喆 张涛 慈佳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大股东 再融资 股权成本 债务成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罗丹 唐磊雯 陈海龙 吴金昀
本文以"隧道效应"理论为基础,以沪深两市2006年至2007年度实施配股和增发的全部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时盈余管理、融资完成后对所筹资金利用效率及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融入大量资金,为日后掠夺上市公司资源打下基础;同时,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采取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方式对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所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有效阻止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以致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大股东对其盈余管理行为施加了更多的...
关键词:
大股东控制 盈余管理 隧道效应 资金占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章卫东 王乔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是股权再融资的成本偏低。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过度的股权融资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股权融资的监管、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来治理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问题。
关键词:
股权结构 配股 增发 再融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明安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并立足于控股股东持股的特性,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非流通性"(既包括法律意义上的非流通性,也包括法律上可正常流通但控股股东不愿行使流通权而导致的非流动性)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国家通过银行系统获取租金的激励使得企业债券的发行难以实施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股权融资偏好 股权分置 全流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明安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并立足于控股股东持股的特性,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的"非流通性"(既包括法律意义上的非流通性,也包括法律上可正常流通但控股股东不愿行使流通权而导致的非流动性)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国家通过银行系统获取租金的激励使得企业债券的发行难以实施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股权融资偏好 股权分置 全流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潜在投资者之间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操纵动机。 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分析大股东进行盈余操纵的机理,大股东通过调整利润的时 间分布可以改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判断,从而造成股票再发 行价格的提升,使大股东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存在盈余操纵成本的情况下,只要 盈余操纵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实施盈余操纵就是大股东的最优选择,从而使 盈余操纵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
大股东控制 股权再融资 盈余操纵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岳续华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控股股东 控制权收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宗益 骆垠杏
采用Logistic模型,以2007—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15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决策主要受融资成本、公司特征以及内部人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弱上市公司内部人攫取私利的动机和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秋虹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即IPO)后再次对外发行债券或增资扩股及向外部借款等筹措资金的行为,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筹集资金,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优化证券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章卫东
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再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都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行为的分析,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权再融资 原因 分析 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范从来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国内外仍有不少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我国还呈现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存在一定理论依据。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结论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找到充分的理由。我国不合理的制度背景,产生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毕金玲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股权融资偏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学者研究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四个视角,得出了一些政策层面的启示,并对股权再融资的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融资偏好 成本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祥建 郭岚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盖锐 熊发礼
对2000~2004年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按照再融资方式进行了归类和分析,对每种再融资方式对其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并对其均值差进行了T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再融资将会导致上市公司长期财务绩效指标下滑,尤其是以发行新股方式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下滑更为明显。最后利用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了与我国证券市场有关的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长期财务绩效 下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