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
2023(1956)
2022(1589)
2021(1586)
2020(1402)
2019(3217)
2018(2969)
2017(5842)
2016(3003)
2015(3275)
2014(3138)
2013(3114)
2012(2957)
2011(2504)
2010(2540)
2009(2529)
2008(2764)
2007(2330)
2006(2108)
2005(2113)
作者
(8343)
(7158)
(6935)
(6579)
(4434)
(3400)
(3055)
(2591)
(2554)
(2530)
(2448)
(2324)
(2267)
(2218)
(2193)
(2166)
(2111)
(2089)
(2076)
(1791)
(1771)
(1734)
(1727)
(1620)
(1614)
(1600)
(1517)
(1514)
(1421)
(1381)
学科
(17684)
企业(17684)
(16316)
(15735)
经济(15720)
管理(13420)
(7997)
方法(7959)
数学(7318)
数学方法(7285)
(7149)
(6364)
财务(6354)
财务管理(6350)
企业财务(6245)
(6156)
体制(5822)
业经(5161)
企业经济(3992)
国有(3529)
国有企业(3473)
(2370)
(2235)
金融(2235)
(2100)
银行(2100)
(2017)
中国(1997)
(1970)
(1956)
机构
大学(46016)
学院(44788)
(21194)
经济(20921)
管理(20037)
理学(17317)
理学院(17191)
管理学(16955)
管理学院(16862)
研究(13150)
(12852)
中国(11927)
财经(9889)
(9184)
(9112)
财经大学(7675)
经济学(6479)
商学(6351)
商学院(6309)
北京(6293)
(6233)
中心(5992)
科学(5943)
(5922)
经济学院(5800)
(5643)
金融(5517)
研究所(5176)
经济管理(5105)
(4802)
基金
项目(26233)
科学(21891)
基金(21341)
研究(18491)
(18151)
国家(18002)
科学基金(16482)
社会(13192)
社会科(12655)
社会科学(12651)
自然(11186)
自然科(11008)
自然科学(11006)
基金项目(10988)
自然科学基金(10868)
资助(9256)
教育(8718)
(8610)
(7795)
编号(6836)
(6613)
教育部(6102)
人文(5979)
重点(5675)
国家社会(5613)
大学(5466)
(5456)
(5434)
成果(5382)
科研(5169)
期刊
(22750)
经济(22750)
研究(14527)
(12870)
管理(8782)
中国(7757)
(7057)
金融(7057)
财经(5779)
学报(5304)
科学(5131)
(4805)
大学(4447)
学学(4211)
财会(4038)
经济研究(3907)
会计(3468)
(3402)
业经(3250)
技术(2906)
问题(2826)
统计(2797)
通讯(2611)
会通(2610)
理论(2602)
(2414)
经济管理(2301)
国际(2285)
(2264)
技术经济(2198)
共检索到70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延淳  
股份回购是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资本市场中常用一种的运作方法,在我国则是一种金融创新。我国股份回购有着特殊的使命——减持国有股。本文着重分析股份回购在国有股减持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条件、运用方式以及运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梁剑虹  朱玺  
零息回购转债是集回购、零息债券与可转换债券于一身的组合工具。它能解决国有股上市的难题,有助于上市公司资金融通,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这种带有期权性质的工具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转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燕华  周旻  傅颀  
回购事件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不断增多,其中部分企业通过实施股份回购计划来满足大股东的利益诉求,对中小股东的利益构成侵害。这样的行为无疑侵蚀了投资者对股份回购行为的信心,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行为,缓解回购过程中存在的代理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首先以歌尔股份在2019年实施的股份回购计划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两次回购行为背后的真实动因进行分析,其次从市场效应、财务效应两个方面对回购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与评价,最后对回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能为监管层提出实质性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国喜  
同股不同资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股权不平等的根源 ,也是导致国有股和法人股变现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要实现股权平等就必须同股同资 ,其补救措施是将公众股拆细 ,使之与国有股、法人股在同一起点上并轨流通 ,这是国有股减持的最理想方案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朱德睿  
2018年以来,监管机构与各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及时优化股份回购制度、积极推出增持计划,助力A股市场趋稳。本文以2018年以来深市403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方案与408份增持计划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自新规实施以来,深市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增持计划量质齐升;实施回购与增持的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在回购中表现突出,大股东成为增持主力;股份回购对于个股股价的正向刺激作用较增持计划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回购资金来源、鼓励设立中长期规划、强化增持信披义务三方面对规则的完善提出建议,并结合监管实践对交易所日常监管思路的调整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叶星星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有关股份回购规定的修改,对促进股份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公司质量,特别是为当前形势下稳定资本市场预期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但是,当前市场背景下实施股份回购政策调整,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盈芳  陈纪南  
本文通过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理论、法规及帐务处理的分析 ,结合我国已实施的几起股份回购案例 ,论证在我国实施股份回购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国有股东在将股份减让给内部人与外部人时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根本不能忽略,否则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可能产生巨大危害。本文检验了国有股减让企业在全部A股中的定位及内部人与外部人收购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国有股减让企业整体上看是绩差小企业。但其内部结构分化严重,外部人收购的才是小规模亏损企业;而内部人收购的则是好企业。进一步运用Logit模型从长、短期的截面与时序四个层面寻找差异形成的内在决定因素,发现盈利能力越强、发展前景越好、规模扩张越迅速的企业,国有股份被内部人收购的可能性越大。当前国有股减让市场是分割的,内部人收购好企业后经营效率可能在下降而外部人收购差企业却能提高其绩效。如果混淆收购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胜利  
国有股一股独大与不能流通是历史造成的。当国有股的减持通过A股市场进行时,减持与全流通才变成同一个问题。反思国有股减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股票市场不能仅为国企服务,股票市场应回归其最基本功能;不能再固守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老路;重新提振机构投资者的信心;适当改变中国证监会的地位;应当停止上市公司国有股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管理者高层转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现祥  
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 ,国有股以什么样的速度减持才是最优的呢 ?围绕这个问题 ,本文构造了一个动态模型 ,证明了 ,当国有股总要以一定规模存在时 ,国有股的最优减持路径有两条 :等额减持和递减减持 ;最优路径的选择取决于国有股的减持规模、持续的时间以及对证券市场的冲击。具体而言 ,当国有股所有要减持的规模较大、对证券市场的冲击较大而且持续的时间又较短时 ,国有股等额减持是最优的 ;反之 ,国有股递减减持是最优的。另外本文还发现 ,国有股无论是沿着哪条最优路径减持 ,最优减持量都随着冲击的增加而下降 ,而且当冲击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国有股会最优地终止减持。这为我国暂停执行国有股减持“暂行办法”提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咸月  欧阳令南  
本文认为国内证券市场已经很理性了 ,停止国有股减持并不能使其因此获得生机。相反 ,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有股减持 ,它们之间的相容性主要取决于对证券市场的尊重程度。从两者关系看 ,国有股接受证券市场的价格选择 ,并重点培育企业债券市场可能是“多赢”的选择。从尊重证券市场的角度看 ,除了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市场关系以外 ,同时还应该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借鉴“累进所得税制”办法解决股票发行中的非公平问题 ;(2 )增强投资人 (如基金投资公司等 )对出资人的盈利责任问题 ;(3)建立经理人才市场以满足国有股减持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翀  陈建明  朱兵  
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国有股比重过大使国有企业管理层法定应负责任与其能负责任极不对称。国有股减持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主要几种定价模式进行分析之后,从公司内部管理层收购(MBO)角度提出了国有股减持的一个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