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8)
- 2023(9375)
- 2022(7992)
- 2021(7569)
- 2020(6480)
- 2019(15092)
- 2018(14719)
- 2017(29337)
- 2016(15412)
- 2015(17288)
- 2014(16859)
- 2013(16535)
- 2012(14805)
- 2011(12928)
- 2010(12456)
- 2009(11330)
- 2008(10911)
- 2007(9127)
- 2006(7557)
- 2005(6294)
- 学科
- 济(68279)
- 经济(68218)
- 业(54824)
- 管理(52458)
- 企(48599)
- 企业(48599)
- 方法(41504)
- 数学(38295)
- 数学方法(37947)
- 财(24316)
- 务(18274)
- 财务(18236)
- 财务管理(18201)
- 企业财务(17573)
- 农(14630)
- 制(13517)
- 中国(13343)
- 业经(13215)
- 贸(11364)
- 贸易(11359)
- 易(11072)
- 体(10481)
- 农业(10056)
- 技术(9890)
- 地方(9805)
- 融(9054)
- 金融(9053)
- 体制(8985)
- 划(8882)
- 和(8784)
- 机构
- 大学(211781)
- 学院(210223)
- 济(93190)
- 管理(93125)
- 经济(91797)
- 理学(82695)
- 理学院(82055)
- 管理学(80877)
- 管理学院(80481)
- 研究(56778)
- 中国(45784)
- 财(44905)
- 京(40687)
- 财经(37357)
- 经(34481)
- 科学(30067)
- 经济学(29843)
- 财经大学(28662)
- 中心(28633)
- 江(27675)
- 经济学院(27387)
- 业大(26837)
- 商学(26513)
- 商学院(26308)
- 经济管理(24745)
- 北京(24609)
- 所(24606)
- 农(24317)
- 范(22790)
- 师范(22576)
- 基金
- 项目(149125)
- 科学(121482)
- 基金(114547)
- 研究(109313)
- 家(97371)
- 国家(96620)
- 科学基金(87215)
- 社会(73754)
- 社会科(70347)
- 社会科学(70330)
- 基金项目(60841)
- 自然(56924)
- 自然科(55713)
- 自然科学(55705)
- 省(55507)
- 自然科学基金(54772)
- 教育(51591)
- 资助(47679)
- 划(47085)
- 编号(42527)
- 部(35294)
- 重点(32572)
- 成果(32357)
- 创(31950)
- 教育部(31836)
- 国家社会(31522)
- 人文(31172)
- 创新(29803)
- 发(29661)
- 大学(29408)
共检索到283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关静怡 刘娥平
为探明股价高估的市场时机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对标的公司的业绩承诺水平偏好,以及标的公司业绩承诺是否能实现,本文以2010~2020年4月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签订了对赌协议的并购交易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股价高估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收购承诺增长率较高的标的公司,且在股份支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创造高估的市场时机。但是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增长率越高,实现情况却越差,在收购方委托代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更容易受股价高估驱动而收购高承诺的标的公司,随后这些高承诺并购出现业绩违约的问题更加严重。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股价高估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丰富对赌协议的经济后果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志强 曹鑫雨
文章以2012-2016年间主板上市国有控股公司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的重大重组并购事件作为初始样本,研究了业绩补偿承诺对混改协同效应的影响,并分离出收购方和出让方的双向激励效应。另外,也分析了非相关并购、交易双方相对规模、目标公司转股比例的大小对双方并购收益及混改协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业绩补偿承诺有助于促进混改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非相关并购重组中,其对并购溢价的提升更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双方的相对规模越小、目标公司转让比例越小,业绩补偿承诺越有助于促进混改的协同效应及收购方国有股东的收益。合理有效地运用业绩补偿承诺,不仅可以节省组织的交易成本,还能降低组织的所有权成本,使得混改双方在交易中达到"共赢"的状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志强 曹鑫雨
文章以2012-2016年间主板上市国有控股公司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的重大重组并购事件作为初始样本,研究了业绩补偿承诺对混改协同效应的影响,并分离出收购方和出让方的双向激励效应。另外,也分析了非相关并购、交易双方相对规模、目标公司转股比例的大小对双方并购收益及混改协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业绩补偿承诺有助于促进混改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非相关并购重组中,其对并购溢价的提升更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双方的相对规模越小、目标公司转让比例越小,业绩补偿承诺越有助于促进混改的协同效应及收购方国有股东的收益。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翀 石昕
如何以顶层战略驱动企业进行有序扩张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通过年报文本分析构建竞争战略指标,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竞争战略与并购决策和并购合约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成本领先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更可能进行并购扩张,且并购的频率更高。机制检验表明,竞争战略影响并购类型进而传导至并购合约,表现为差异化战略企业更可能进行高溢价并购和异地并购,并在两类并购中使用业绩承诺控制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衰退期时,并购动机更强且并购频率更高;在分析师关注度较低和未聘请高水平财务顾问时,更可能提高并购业绩承诺使用概率;差异化战略企业使用业绩承诺可以降低后续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结论丰富了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的交叉研究,对于理解企业竞争战略与并购决策和并购合约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夏艳春 王靖芸 林格 刘雨
在借壳交易中,对借壳方(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执行审计的审计师可以是壳公司(上市公司)的现任审计师,也可以是新任审计师。以2011—2020年完成借壳上市并签订业绩补偿承诺的我国A股借壳交易案件为样本,检验借壳上市审计师选择对借壳公司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保留壳公司现任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相比,借壳上市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借壳公司更可能在业绩承诺期间精准实现业绩承诺,盈余管理是借壳交易中审计师选择影响借壳公司精准实现业绩承诺的作用渠道。此外,当业绩承诺补偿方式为股份补偿以及借壳交易双方为关联方时,借壳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公司对业绩承诺精准达标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公司更可能在业绩承诺到期后经历业绩滑坡,且大股东更可能在锁定期结束后减持股票。结果表明,与保留壳公司现任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相比,借壳交易中选择新审计师的借壳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更严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菁菁 朱瑞城 梁小敏
双重股权结构造成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高度分离,虽保护了内部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却加剧了代理冲突,导致管理层有更大的动机进行“捂盘”行为。本文以2005-2019年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投票权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双重股权结构及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股价高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机构持股能够对此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且这种作用源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效应、信息优势效应和卖空供给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诱发更高的投资水平、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和股价信息含量,是双重股权结构导致股价高估的三个重要中介渠道。推动双重股权制度在我国的有序发展,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双重股权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同时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和市场治理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饶茜 侯席培
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违约事件频现,本文以2008年5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并做出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三个层次分析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并购标的业绩承诺达标与否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不同补偿方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下滑;并购标的业绩达标的上市公司,比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更好;获得股份补偿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明显好于获得现金补偿的上市公司。期望本研究为并购重组业绩承诺政策的实施提供更为全面的证据,也为监管机构建立更为有效的补偿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并购重组 业绩承诺 补偿方式 经营业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饶茜 侯席培
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违约事件频现,本文以2008年5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并做出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三个层次分析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并购标的业绩承诺达标与否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不同补偿方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下滑;并购标的业绩达标的上市公司,比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更好;获得股份补偿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明显好于获得现金补偿的上市公司。期望本研究为并购重组业绩承诺政策的实施提供更为
关键词:
并购重组 业绩承诺 补偿方式 经营业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威 冯璐 宋敏 李春涛
股价高估指的是公司市场价值超出其内在价值的现象,但如何衡量内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借鉴行为金融文献中锚定效应的概念,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锚定比率(简称"RPR")这一新的股价高估指标。为了证实该指标的有效性,本文利用事后的股价崩盘风险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锚定比率与股价崩盘风险正相关;第二,更少的分析师跟踪、更多的散户持股以及更高的股票流动性均会强化锚定比率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第三,在控制常用的股价高估指标、两类代理问题和管理层"捂盘"行为后,本文的结果依然成立;第四,利用崩盘事件,本文证实了锚定比率会加剧股价下跌的程度,且长期来看股价会保持"惯性"而非"反转"。本文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做决策时对股价高点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丰富了锚定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本文提出了一个可能更适合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股价高估指标,该指标意味着资本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股价高估和频繁崩盘的重要原因,这对于改善资本市场定价效率、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郑海英 刘正阳 冯卫东
本文研究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市场集中度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基于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并购活动财务报告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支付较高商誉成本提升了公司当期业绩,但降低了公司未来期间的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除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商誉成本显著降低了公司业绩。本文的结论补充和拓展了关于会计准则执行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准则制定部门、监管机构和开展并购活动的企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并购商誉 公司业绩 市场集中度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竞达 范庆泉
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行为及其政策影响进行相关研究。从并购项目实现期内业绩达成率的角度,本文发现"神预测"区间内相邻实现期内的业绩达成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前期业绩实现期的业绩达成率要显著高于后期,由此本文认为我国并购重组中存在高业绩承诺现象。进一步,从业绩实现能力的角度,本文划分出具有高业绩承诺行为的并购项目并将其对估值溢价率和交易溢价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高业绩承诺使其获得了"高估值",同时在资产交易时产生了"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的并购重组项目由于业绩无法实现,则变成了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明明 余鹏翼
近几年上市公司并购浪潮汹涌,业绩承诺成为市场常态,同时也伴随着业绩失诺的大量增加。本文以斯太尔业绩失诺后随意变更补偿方案为例,从收购方、被收购方、并购项目中的资产评估机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斯太尔随意变更补偿方案的后果以及造成它业绩失诺的原因。分析表明,并购中的业绩失诺受多方影响,收购方对并购的过于乐观、被收购方为促进并购而过高许诺业绩、中介评估机构对市场的过于乐观都能会影响业绩承诺的指标。为避免业绩失诺的发生,参与并购的三方都应该谨慎行为。
关键词:
业绩失诺 随意变更补偿 责任分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东 王竞达
以2007—2019年A股并购重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微利、CEO权力对并购评估质量的影响,并考虑产权性质、评估公司声誉及市场化水平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微利会降低并购评估质量;随着CEO权力的增加,微利上市公司的并购评估质量不断下降;与国有企业相比,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负面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聘用高声誉资产评估公司能够减轻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负面影响;与低市场化水平相比,高市场化水平能够规范CEO行为,降低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不利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道广 张传财 陈汉文
内部控制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作用已为大量经验证据所证实,但鲜有文献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在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并购活动,以2008—2009年已完成交易且上市公司为收购方的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购方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并购完成当年及其后3年内破产风险增大的幅度越小、并购业绩也越好。这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增强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并购业绩。该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与内部控制和企业并购相关的文献,对于企业并购活动与内部控制实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并购 整合能力 业绩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修平 高鹏 王化成
本文通过手工搜集2007—2015年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内部其他成员企业负面业绩冲击对于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集团内部某一成员企业发生大幅业绩下滑时,由此产生的负面业绩冲击会降低集团内部其他上市公司从上下游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规模。进一步研究表明,业绩冲击对集团内部其他上市公司获得的关联商业信用不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对非关联商业信用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证实了业绩冲击对集团内部其他上市公司获得商业信用的负面作用主要是通过"负面信息传染渠道"实现的。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集团领域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企业集团内部业绩传染效应的重要影响机制。
关键词:
企业集团 业绩冲击 商业信用 负面信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上市公司并购的股价效应——来自2007年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高管社会联结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连锁董事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机构持股、股权制衡与并购绩效——来自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
从无到有;并购商誉是否夸大其实?——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价高估、定增并购价格偏离与市场绩效
公司治理、经验学习与企业连续并购——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决策的经验证据
地方审计体制改革:“治理监督”还是“放任自流”?——来自地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业绩承诺可靠性的经验证据
股价异常波动时期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业绩承诺协议设置、私募股权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