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1)
- 2023(11024)
- 2022(8697)
- 2021(7527)
- 2020(6175)
- 2019(13812)
- 2018(13824)
- 2017(27798)
- 2016(14637)
- 2015(16718)
- 2014(16804)
- 2013(16717)
- 2012(15620)
- 2011(14573)
- 2010(15024)
- 2009(14300)
- 2008(13929)
- 2007(12775)
- 2006(12058)
- 2005(11182)
- 学科
- 济(90787)
- 经济(90715)
- 管理(42913)
- 业(39865)
- 企(30664)
- 企业(30664)
- 方法(28671)
- 中国(26819)
- 数学(25375)
- 数学方法(25197)
- 地方(22971)
- 农(19546)
- 业经(17844)
- 制(15416)
- 财(14852)
- 地方经济(14353)
- 学(13698)
- 农业(12990)
- 银(12945)
- 贸(12936)
- 银行(12936)
- 贸易(12926)
- 行(12542)
- 易(12473)
- 发(12236)
- 环境(12194)
- 融(12073)
- 金融(12073)
- 体(11248)
- 产业(11045)
- 机构
- 学院(230603)
- 大学(230221)
- 济(112336)
- 经济(110099)
- 管理(85836)
- 研究(82213)
- 理学(73013)
- 理学院(72191)
- 管理学(71211)
- 管理学院(70750)
- 中国(62513)
- 财(50699)
- 京(48509)
- 科学(44860)
- 所(40472)
- 财经(40441)
- 经济学(37001)
- 经(36485)
- 研究所(36130)
- 中心(35211)
- 江(34443)
- 经济学院(33128)
- 北京(30955)
- 农(29971)
- 范(29844)
- 财经大学(29690)
- 师范(29645)
- 院(29444)
- 州(27537)
- 业大(27201)
- 基金
- 项目(140676)
- 科学(112342)
- 研究(105139)
- 基金(103881)
- 家(88668)
- 国家(87980)
- 科学基金(75976)
- 社会(72115)
- 社会科(68592)
- 社会科学(68574)
- 基金项目(54130)
- 省(53040)
- 教育(47045)
- 自然(44995)
- 划(44206)
- 自然科(43974)
- 自然科学(43965)
- 自然科学基金(43159)
- 资助(42144)
- 编号(41533)
- 成果(34079)
- 发(32757)
- 部(31812)
- 重点(31534)
- 国家社会(30901)
- 课题(29359)
- 创(28148)
- 教育部(28062)
- 发展(27768)
- 人文(27446)
- 期刊
- 济(134748)
- 经济(134748)
- 研究(79643)
- 中国(41098)
- 财(36065)
- 管理(34826)
- 科学(28965)
- 农(28133)
- 学报(27957)
- 融(24924)
- 金融(24924)
- 经济研究(23458)
- 大学(22258)
- 财经(21406)
- 学学(21064)
- 业经(20365)
- 问题(19837)
- 技术(19754)
- 教育(18719)
- 经(18693)
- 农业(18650)
- 贸(14908)
- 技术经济(13497)
- 国际(12842)
- 商业(12674)
- 现代(12596)
- 统计(12047)
- 世界(11238)
- 经济问题(11180)
- 理论(10993)
共检索到358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云廷
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但聚集优势主要来源于同一产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带来的地方化经济效应,而不是城市本身发展所产生的城市化经济效应。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一直所奉行的所谓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致。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城市化经济所带来的聚集效益。但是,由产业空间集中产生的地方化经济效应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城市化经济效应的结果,二者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在我国,这个转换过程实质上就是由分散的城镇化模式转向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过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段瑞君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主要受到聚集经济的影响,市场拥挤效应不显著,由于聚集经济的存在,城市规模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不同等级城市规模的研究也印证了以上的结论,并且,城市规模越大,聚集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自我膨胀的趋势也就越显著。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市场拥挤效应 城市规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汪川
城市化和经济聚集是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城市化现象所反映的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与新古典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不相容,因此,城市化问题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得到解释。这样,长期以来标准的经济分析很少关注经济聚集现象和城市的形成。直到20世纪70年代,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把垄断竞争问题重新引入到主流经济学后,垄断竞争模型才成为处理规模收益问题的有力工具,新经济地理也由之发展而来;与此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为工具深入分析了分工对城市形成和产业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聚集 新经济地理 内生专业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金林
对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经济学分析,但对于产业集群与工业化以及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则关注不够。从实证与理论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工业化与城市化三者之间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走产业集群道路是提高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产业集群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彩虹 梁宏志
文章以2016年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数字经济代理变量,利用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研发投入水平和金融深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效应更加显著,同时高研发投入强度的地区也更加受益于政策的实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道才 周加来
集聚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最根本动力。由于大城市和城市群具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所以,我国目前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的战略是必然选择。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城市链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取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大城市 城市群 城市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茂林
聚集式发展:湖南及中西部城市化战略抉择王茂林“九五”到2010年期间,随着开放内移和国家宏观区域倾斜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历史性的良好发展机遇。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工业化的国际经验,亦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青山 李名良
对中国中西部六省外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价和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和名义工资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向大城市厂商索要更高的名义工资,以要求厂商根据大城市更高的房价对其名义工资进行补偿。这意味着高房价等聚集不经济效应阻止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市场功能在我国处于失灵的状态。这种"失灵的状态"阻碍着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青山 李名良
对中国中西部六省外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价和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和名义工资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能向大城市厂商索要更高的名义工资,以要求厂商根据大城市更高的房价对其名义工资进行补偿。这意味着高房价等聚集不经济效应阻止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市场功能在我国处于失灵的状态。这种"失灵的状态"阻碍着我国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作权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与经济的空间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整体、以高端聚集为中心的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例阐述经济高端聚集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辽阔的国土地域上的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的高端聚集趋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分割和低端离散的局面。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实施无地域分割的空间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自由贸易,促使中国经济包括市场、人口和产业走向持续高端聚集的发展轨道。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因果
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就业结构 生产率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云廷
城市化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要素聚集和时空秩序的整合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城市聚集机制来完成的。文章以聚集经济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导致城市聚集的经济机制。提出了“比较利益—互补利益—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利益关系链,是引致城市聚集的基本动力的观点,同时,还以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两次效应为出发点,考察了城市聚集的实现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这种研究对于更好地透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思考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思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聚集 动力机制 实现机制 调节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郁文凯 杨金鹏
城市化通过市场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聚集。而第二、第三产业区位的形成与聚集则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区位商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测度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聚集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在新一轮产业聚集中将如何进一步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城市化 互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乡村城市化的要素聚集与时空序列张正河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特征,西方国家农村生产要素的城市化是完全和彻底的,我国生产要素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可以称之为准城市化,这是现阶段中国农村城市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正河
乡村城市化的要素聚集与时空序列张正河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特征,西方国家农村生产要素的城市化是完全和彻底的,我国生产要素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可以称之为准城市化,这是现阶段中国农村城市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