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6)
2023(16374)
2022(13823)
2021(12862)
2020(10691)
2019(24491)
2018(24324)
2017(47810)
2016(25595)
2015(28826)
2014(28157)
2013(27931)
2012(25616)
2011(23256)
2010(24070)
2009(22812)
2008(22562)
2007(20662)
2006(18769)
2005(16985)
作者
(72104)
(60620)
(60266)
(57513)
(38256)
(28992)
(27076)
(23289)
(22922)
(21719)
(20602)
(20263)
(19305)
(19267)
(18666)
(18649)
(17664)
(17427)
(17426)
(17346)
(15226)
(14742)
(14725)
(14025)
(13706)
(13564)
(13391)
(13333)
(12372)
(11797)
学科
(115556)
经济(115415)
(78918)
管理(74244)
(56050)
企业(56050)
(51871)
方法(46391)
数学(41479)
数学方法(40848)
中国(35082)
农业(34244)
业经(28865)
(27867)
(27072)
地方(23506)
(20191)
贸易(20170)
(20093)
银行(20064)
(19605)
技术(19561)
(19291)
(18563)
金融(18559)
(18459)
(18438)
理论(16187)
(16174)
环境(15757)
机构
学院(368591)
大学(366160)
(162001)
经济(158735)
管理(142245)
研究(124775)
理学(121766)
理学院(120537)
管理学(118318)
管理学院(117647)
中国(99259)
(77470)
(77357)
科学(70694)
(69789)
(61967)
财经(59970)
中心(57502)
(56959)
研究所(54966)
业大(54620)
(54397)
农业(53231)
经济学(50624)
北京(48712)
(46123)
师范(45761)
经济学院(45678)
(44724)
(44352)
基金
项目(236852)
科学(188852)
研究(176526)
基金(174132)
(150312)
国家(149056)
科学基金(129044)
社会(116375)
社会科(110337)
社会科学(110308)
(92463)
基金项目(91336)
教育(80462)
自然(80202)
自然科(78473)
自然科学(78459)
自然科学基金(77015)
(76452)
编号(71190)
资助(70792)
成果(57838)
(53547)
重点(52740)
(51731)
(50738)
课题(49309)
国家社会(49031)
(48488)
创新(47604)
教育部(46431)
期刊
(186919)
经济(186919)
研究(116327)
中国(80939)
(71142)
(58891)
管理(53898)
学报(52149)
科学(51009)
农业(47688)
(42441)
金融(42441)
大学(42139)
学学(39810)
教育(37024)
业经(34034)
技术(32652)
财经(30613)
经济研究(29102)
问题(26994)
(26398)
(23948)
技术经济(19533)
统计(19409)
(19087)
世界(18236)
(18036)
(17973)
现代(17438)
理论(17275)
共检索到573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史晋川  战明华  
文章从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异质性、部门经济增长存在着聚集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收入分配服从平均主义原则的假设出发,构建了一个解释二元经济城市增长机制的拓展的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规律及未来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而这种转移将在城市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同时进行。在一段时期内,城市正规部门的发展将决定农村中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而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则决定了农村中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但从长期看,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将取决于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中具有聚集效应的那一部分经济的发展速度,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贺秋硕  
文章将劳动力的流动性引进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于一个拥有一定资本密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当它低于稳态时,劳动力的迁出会加快收入收敛的速度,但同时会对整体资本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在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这种抑制作用会超过其正面作用,从而劳动力流动会减缓收入收敛的速度;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正面作用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劳动力的无限自由流动会最终导致收入收敛于稳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芝倩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中国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概括为人力资本型分割和户籍型分割,分析了在分割的市场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并构造了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因变量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全面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前期的城乡劳动力比以及以工资率为中介的两部门相关变量。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通过提高城乡工资率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行的措施应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减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土地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进等方面。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清强  张开华  
对经典托达罗与"推—拉"人口转移理论进行了拓展分析,通过定位"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提出政策调节模型;根据1993—2014年湖北省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邹备战  唐靖廷  王光伟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背景是大萧条,凯恩斯经济学政策主张政府全面干预市场经济活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背景则是滞涨,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减税激励企业家投资创业热情的供给改革理论。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什么?如何在农业经济运行中推进供给侧改革措施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只有对其进行深入地理论解析,才能为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蒙林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发生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的转移进行研究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时间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在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之后,运用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饶亮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新机遇和新阵地。但是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价值取向模糊、教育资源领域问题重重、运行机制跨界协作明显不强、发展动力和吸引力仍然不足等问题都有待及时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唯有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准绳,从重构和整合价值取向、建设教育资源、推动跨界协作一体化运行和多层面增强吸引力等方面努力,方能推动我国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苏永照  
借鉴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理论,本文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发展和趋势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一个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循环系统。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的减小和人力资本投资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因此,退出这个循环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关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