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02)
2023(8231)
2022(6557)
2021(6163)
2020(4545)
2019(10212)
2018(9871)
2017(18668)
2016(9563)
2015(10522)
2014(10196)
2013(9928)
2012(9024)
2011(8202)
2010(7828)
2009(7164)
2008(6425)
2007(5737)
2006(5036)
2005(3822)
作者
(24683)
(21360)
(20653)
(19859)
(12995)
(10068)
(9355)
(8082)
(8009)
(7195)
(7151)
(6979)
(6579)
(6239)
(6225)
(6188)
(6040)
(5939)
(5901)
(5856)
(5023)
(4898)
(4876)
(4857)
(4725)
(4607)
(4579)
(4455)
(4247)
(4191)
学科
(37226)
经济(37188)
(26550)
(25657)
管理(21461)
农业(18125)
(14885)
企业(14885)
地方(13611)
业经(13227)
中国(11870)
方法(10124)
(9011)
数学(8548)
数学方法(8449)
(8396)
农业经济(7929)
(7789)
发展(6550)
(6542)
收入(6534)
(6103)
环境(5946)
(5756)
银行(5753)
(5740)
金融(5737)
(5530)
地方经济(5505)
(5481)
机构
学院(128245)
大学(122304)
(49487)
经济(48231)
管理(47799)
理学(41620)
研究(41403)
理学院(41112)
管理学(40460)
管理学院(40190)
中国(31733)
(25640)
科学(24953)
(24842)
(22224)
中心(20971)
(20076)
业大(19917)
(19710)
师范(19597)
(18564)
农业(18498)
财经(17428)
研究所(16880)
(16029)
(15758)
师范大学(15528)
(15512)
经济学(15137)
北京(14655)
基金
项目(92696)
研究(74122)
科学(73932)
基金(65717)
(56035)
国家(55414)
社会(48280)
科学基金(48167)
社会科(45292)
社会科学(45284)
(38554)
基金项目(35983)
教育(32558)
编号(32057)
(31081)
自然(27926)
自然科(27219)
自然科学(27217)
自然科学基金(26679)
成果(25284)
资助(23136)
(22620)
课题(21811)
重点(20706)
(20025)
国家社会(19914)
(19557)
(19427)
发展(18765)
(18705)
期刊
(63322)
经济(63322)
研究(36119)
(30775)
中国(27214)
农业(19926)
科学(18114)
学报(17716)
(16251)
业经(15941)
教育(15241)
大学(14780)
管理(14142)
学学(13977)
(12830)
金融(12830)
技术(10025)
农业经济(8913)
农村(8865)
(8865)
问题(8784)
经济研究(8228)
(7962)
财经(7417)
资源(7416)
(7205)
(7041)
社会(6718)
(6552)
经济问题(6233)
共检索到187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灿  刘沛林  左裕林  李伯华  曹扬意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寻求乡村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在厘清乡村聚落物质要素修补与非物质要素修复的聚落“双修”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通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人口”“土地”“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及建设,来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振兴路径:对标双修、绿色发展以振兴乡村生态;六位一体、文化繁荣以振兴乡村文化;高效输出、对口回流以振兴乡村人才;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以振兴乡村产业;三治融合、多元共建以振兴乡村组织。以祁东县沙井村规划实践为例,从人、生、文、地、产、设等六方面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以达到修复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社会朝气、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本文结合非遗文化保护提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对策,为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国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志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的城乡结构出现不均衡发展,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断裂。尤其是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区位偏远的村庄,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耕地大量撂荒,人口与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本文以Z省S县陈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庄空心化现象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镇"、创新"中心村+新经济体"的农村组织形式的复兴路径,以期实现空心村的复兴,推动城乡关系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艳  
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腊尔山是典型的贫困纯苗族村寨地区,自从2013年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后,5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八洞村村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改变当地落后状态,并由此总结出了影响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十八洞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战略振兴战略计划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
[期刊] 征信  [作者] 温顺生  刘雅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的实现载体、乡村治理有效的生动体现,在撬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西巴马县探索实行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成效颇丰,但是在人才储备、信息采集、政策执行、产品供给、农户参与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引入市场要素,扶持第三方机构;完善评级方案,规范评级程序;丰富信用产品,扩大发展空间;协调多方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不断优化我国农村信用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国明  薛濡壕  王介勇  
文章在阐释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村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并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典型黑土区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结果表明:(1)村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产业发展等5个维度层、农业生产水平等13个因素层与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等38个指标层构成。(2)拜泉县乡村振兴指数得分呈现"金字塔"结构,乡村振兴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且各维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总体以县城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3)分维度看,拜泉县乡村振兴中治理能力水平最高,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水平其次,生活质量水平最低。(4)分村域看,乡镇政府驻地村的乡村振兴水平略高于其他行政村,脱贫村与非贫困村的乡村振兴水平基本持平。(5)根据拜泉县乡村振兴面临产业同质化、农村空心化、基建薄弱化等问题,提出既要从宏观层面把握不同乡村推进路径,也要针对各乡村发展短板,重点从强基础、调结构、优空间方面,因村施策、分类稳步推进不同类型村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希   张茜   张汝婷   盛韵琦   舒馨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乡村旅游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路径不完善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湖南省为例,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表明,湖南省具有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优质的培养平台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构建了全方位联动的在职培训和立体化的“双创”孵化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领域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然而,湖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乡村旅游师资不足、乡村旅游本土课程开设不足、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合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为推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加强师资培训、开设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实施复合型创新型紧缺人才工程、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等优化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吉庆   田庆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够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高效且有序地进行。文章着重于从价值、困境及路径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展开探究。其中,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包括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有助于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在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某些陈规陋习尚存,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思想引导,提升政治素养;完善制度设施,创新治理体系;发挥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文化等有效路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