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6)
2023(6111)
2022(4895)
2021(5128)
2020(3953)
2019(9702)
2018(10012)
2017(15650)
2016(10171)
2015(11288)
2014(11660)
2013(10262)
2012(9349)
2011(8332)
2010(8807)
2009(7565)
2008(7866)
2007(6911)
2006(6343)
2005(6040)
作者
(23603)
(19614)
(19264)
(19222)
(12477)
(9328)
(9313)
(7836)
(7535)
(7232)
(6715)
(6598)
(6441)
(6340)
(6184)
(6080)
(6069)
(5951)
(5825)
(5763)
(5313)
(4963)
(4779)
(4738)
(4615)
(4583)
(4477)
(4394)
(4066)
(3993)
学科
(22370)
经济(22324)
教育(21056)
管理(18453)
(16017)
中国(14651)
(13333)
企业(13333)
教学(11374)
理论(11100)
(8793)
(7962)
(7564)
(7551)
(7199)
学法(6541)
教学法(6541)
业经(6493)
方法(6489)
体制(5676)
地方(5601)
(5442)
学理(5442)
学理论(5442)
农业(5209)
研究(5188)
数学(4966)
(4920)
银行(4916)
技术(4815)
机构
大学(118799)
学院(115717)
研究(46957)
(35810)
经济(34577)
教育(34127)
管理(33154)
(29675)
师范(29534)
中国(29510)
(27803)
理学(27032)
理学院(26525)
科学(26510)
管理学(25807)
管理学院(25518)
师范大学(24308)
(23510)
(21747)
研究所(20882)
(20806)
职业(20130)
技术(19996)
中心(19587)
北京(19271)
(17460)
(16754)
(16340)
财经(14463)
职业技术(14022)
基金
项目(68392)
研究(62854)
科学(53983)
基金(41765)
教育(40215)
(35424)
国家(34870)
社会(33769)
社会科(31522)
社会科学(31517)
编号(30142)
(29849)
成果(28688)
科学基金(28337)
(26951)
课题(26161)
(22518)
基金项目(20687)
规划(18541)
重点(17920)
项目编号(17530)
(17439)
(16970)
(16441)
(16397)
资助(16344)
研究成果(15579)
教育部(15490)
自然(15102)
(14940)
期刊
教育(63241)
研究(50968)
(46730)
经济(46730)
中国(43764)
(17508)
职业(17387)
技术(17300)
(15334)
学报(15121)
管理(13883)
科学(13159)
大学(12931)
技术教育(11605)
职业技术(11605)
职业技术教育(11605)
(10765)
金融(10765)
农业(10047)
学学(9757)
(8914)
论坛(8914)
图书(7878)
高等(7712)
财经(7431)
(7330)
成人(6780)
成人教育(6780)
(6602)
业经(6582)
共检索到210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晓敏  
自2008年开始,日本诞生了第一批教师研究生院(日文为"教职大学院"),这一新型的教师教育机构以培养教师的高水准专业实践力为宗旨,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原则来编制课程,开展教学。市川博教授主持创立的帝京大学教师研究生院经过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严格审查于2008年获得认定。在市川博(Hiroshi Ichikawa)教授来我校访问之际,笔者约请市川教授就日本设立教师研究生院的背景以及教师研究生院的理念、课程和教学上的特点作答。市川教授早年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曾任教于东京教育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从事社会科教育以及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的研究。2003年从国立大学退休后,受聘于私立的帝京大学。他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洪明  丁邦平  黄忠敬  
肯尼斯·M·沙科纳(Kenneth M.zeichner)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副院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者研究。沙科纳曾任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教师教育和教师教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教学与教师教育部负责人、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主任委员会委员。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而且将自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研究、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等专业实践的推进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兵库教育大学教授中村哲(Nakamura Tetsu),多年来从事社会科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实践学"的构筑。近年来,作为日本"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同时也致力于推进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的研究。他期望借助"和文化教育"和"教育实践学",使日本教育真正承担起新的文化创造的使命。本文梳理了"教育实践学"的理念、结构、课题与方法,展望了"教育实践学"的愿景。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日本教育界构筑"教育实践学"的诉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兵库教育大学教授中村哲(Nakamura Tetsu)多年来从事社会科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实践学"的构筑。本文以教育实践论的核心课题——"师生关系"为中心,通过教育影响力和教师领导力的类型分析,以及儿童逆反现象的认识,阐述师生信赖关系得以创造的条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从2001年度开始,日本学校教育界吹起了一股"和文化教育"(Wa Culture Education)之风。本文就是笔者围绕"和文化教育"的话题约请日本兵库教育大学中村哲(Nakamura Tetsu)教授(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作答的访谈录。他强调,日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形成儿童的扎实学力,而且要形成生机勃勃的"人类的生存力"。因此,日本的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和文化"(日本文化),使之像中草药那样润物细无声,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春风化雨的作用。中村哲教授专攻社会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文化教育,著有《让‘和文化之风’吹遍学校》、《和文化——感悟日本传统的 QA 事典》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京都大学栀田叡一(Kajita Eiichi)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教育学。曾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大阪大学教授、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女子大学校长。现任兵库教育大学学长、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教师教育部会会长)。栀田教授的代表作有《自我意识心理学》、《教育评价理论》(3卷本)、《创新大学教育》等。他的学术研究的经历、教育行政的经验,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教育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地位。本文围绕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问题,梳理了提田教授有关教育评价的主要见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围绕儿童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论题,分析了如何联系儿童的"认知型教师形象",去准确地把握他们所抱有的"假定型教师形象"与"理想型教师形象"的必要性。真真切切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教师认知的发展脉络,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得以成功的秘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学长梶田壑一(Kajita Eiichi)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教育学。其代表作有《自我意识心理学》、《教育评价理论》(3卷本)等。梶田壑一教授主张,视学习者的实际展开实践乃是教育活动的原则。因此,必须真切地把握并判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在教育工作中所谓的"评价",指的就是这种活动。本文依据其自身的研究及其他同行的成果,就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的目的与方法的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归纳了日本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的要点及其实施的基本课题。日本新课程改革传承了培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理念,力图通过中小学课时的增加、小学英语科的引进、各学科被削减的教学内容的恢复,倡导"习得"、"活用"、"探究"的学习活动,以及突出"国语能力"的跨学科培养,旨在形成每一个儿童的"扎实学力"。这是日本近30年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文叶  兰璇  
批判教育学将教育置于文化、政治、经济和权力这些更本源的问题框架之中,探究教育的功能,思考课程的实质。它不断地追问:"谁的知识?""重点学校对贫困生意味着什么?""现行教育政策是否对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群都是公平的?""谁在其中受益了?"……它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自我观察和反思的镜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浅沼茂(Asanuma shigeru)教授应邀于2007年5月底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带来了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旨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课程质量的教师元认知研究"的成果。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成果的一个论题——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意义——展开。理解巴赫金语言哲学及其对话论命题的精髓,是发展"临床教育学"研究所需要的。教育临床研究三基轴——"现场性"、"实践性"之轴;"病理性"、"问题性"之轴;"发现性"、"批判性"之轴——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性格及其特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围绕保健与体育的论题,梳理了日本学校体育的理念及其历史发展。日本的学校体育经历了"身体教育"、"基于运动的教育"、"运动教育"三个里程碑。今后的学校体育需要超越以往时代侧重于某个方向的局面,保持上述三种方向的和谐共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一桥大学中田康彦(Nakata Yasuhiko)教授从事"教师教育评价"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教师教育制度的重建,各国的"教师评价"体现了哪些特征——这是他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日本教师教育学会编的《教师的生存状态》(2002年)搜集了他的探讨日本教师评价的问题的研究论文,本文就是围绕这篇论文展开的对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访谈约请日本目白大学多田孝志(Takashi Tada)教授以"场景式教学"为中心,探讨全球化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趋势。本访谈录着重分析了"场景式教学"的时代背景、概念界定、基本特点、理论基础。以及实施过程中的若干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过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逐渐成熟;并于2004年酝酿生成“生命·实践”教育学。这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双子星”创生样态,走出并走通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双向滋养、交互生成的研究路径。这践行了叶澜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心愿:一个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原创的教育学理论;这个“自己的”教育学,是指由中国学者提出,扎根中国土壤,以中国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根基的教育学。2024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已分别走过30年和20年的历程,正在向纵深和拓展两个方面推进。与此同时,这个团队依然定期行走在中国各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大地上,思考着、创造着、成长着,他们走出了一条时代的、中国的、自己的教育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为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原创范本。值此之际,本刊对叶澜先生进行采访,以期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强国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