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14)
2023(5306)
2022(4288)
2021(4562)
2020(3618)
2019(8583)
2018(8915)
2017(14681)
2016(9362)
2015(10297)
2014(10577)
2013(9343)
2012(8908)
2011(8327)
2010(8884)
2009(8213)
2008(8378)
2007(7450)
2006(7110)
2005(6613)
作者
(23837)
(19829)
(19700)
(19347)
(13007)
(9475)
(9172)
(7989)
(7563)
(7268)
(7002)
(6935)
(6602)
(6559)
(6476)
(6323)
(5874)
(5862)
(5859)
(5792)
(5586)
(5086)
(4795)
(4775)
(4742)
(4623)
(4523)
(4401)
(4078)
(4035)
学科
(25996)
经济(25948)
教育(20094)
管理(15308)
中国(14371)
(13274)
(11710)
理论(10050)
(9676)
企业(9676)
(8816)
教学(7892)
(7219)
方法(7167)
(6734)
(6688)
(6025)
金融(6024)
(5742)
银行(5721)
业经(5673)
(5619)
体制(5595)
(5545)
数学(5418)
数学方法(5243)
发展(4866)
研究(4773)
(4744)
经济学(4547)
机构
大学(126468)
学院(118811)
研究(52198)
(40235)
经济(39089)
中国(33288)
管理(32847)
教育(31403)
科学(31026)
(29829)
(29043)
师范(28870)
(27313)
理学(26858)
理学院(26307)
管理学(25529)
管理学院(25264)
研究所(24808)
师范大学(24156)
(22195)
(20944)
中心(20765)
北京(20301)
(19355)
(18438)
技术(16638)
财经(16188)
(15825)
业大(15127)
农业(14982)
基金
项目(69734)
研究(58815)
科学(55199)
基金(46232)
(40342)
国家(39830)
教育(35919)
社会(33519)
科学基金(31657)
社会科(31013)
社会科学(31005)
(27290)
成果(26822)
编号(26560)
(26070)
基金项目(22768)
课题(22462)
(19124)
资助(18605)
自然(18341)
重点(17977)
自然科(17858)
自然科学(17850)
(17546)
自然科学基金(17530)
(16651)
规划(16193)
(16062)
项目编号(15634)
教育部(15517)
期刊
教育(52848)
研究(51536)
(51015)
经济(51015)
中国(37649)
学报(19738)
(17701)
科学(17092)
(16768)
大学(15779)
学学(12819)
技术(12669)
职业(12621)
管理(12547)
农业(11842)
(11173)
金融(11173)
财经(8767)
技术教育(8197)
职业技术(8197)
职业技术教育(8197)
经济研究(8035)
(7796)
论坛(7796)
(7678)
图书(7370)
高等(6632)
(6592)
(6549)
问题(6074)
共检索到206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丽  徐亚倩  
联通主义是近20年国际上对教育变革最有启发的创新思想。其理论内涵远不止于学习现象,而是教育哲学层面的理论创新。在本体论层面,联通主义是对思维本体论和生成本体论的再发展,反映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联通新本质,表现为“学习即连接”的微观联通、“资源共建共享”的中观联通和“组织生态开放互联”的宏观联通。在知识观层面,联通主义揭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一类知识形态——网络化知识,这类知识在内涵、结构、生产传播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规律。在方法论层面,联通主义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从简单线性到复杂系统的战略转移,强调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探寻教育系统的深层规律。联通主义哲学观不是对传统哲学观的全面否定,而是在技术革新、时代进步、思想进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基本问题认识的丰富和再发展,为认识和研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哲学思想指导,推动了由技术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向技术与思想“双轮驱动”的变革模式转型,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方法武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靳玉乐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关系的本体性;"之间"领域的确立;皈依"永恒之你"。其主要特征有三: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更立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艳梅  郑长龙  
20世纪以来,HPS教育成为国际理科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外HPS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嬗变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力图在对其进行历史回顾、逻辑梳理和理论评析的基础上,发掘其对我国理科教育改革的直接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广  
在卢梭看来,财产权是经社会公认与法律规定双重维度加以凝固和确立起来的。人类自我完善化能力的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智慧增长的同时,导致了人们财产的不平等状态。不正义的政治社会的出现,将人们财产的不平等通过法律永久化、合法化地确立了下来。卢梭试图通过缔结社会契约的方式,创建一个正义与合法的民主共和国,以立法手段将人们的财产维持在一个大体平等的状态。卢梭的财产观富有民主激情与平等精神,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英玉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雁冰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对生活的异化与对人的异化两方面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有三:工具主义或控制取向的科学价值观、客观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观察-传递取向的科学方法论。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理解科学提供了不同视角和观点,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可能依据之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建华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901年至1945年,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的孕育期;二战之后到1970年中期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的快速发展期;1970年代中期后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开始了自己的本土化追求。进而指出,多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本土化追求是澳大利亚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点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不能完全依赖别国,要有自己的本土化追求;要重视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重视专业学术机构和专业学术刊物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璐璐  赵雯  
维特根斯坦被人们誉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肯定了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二语习得何以可能。维特根斯坦强调生活形式的重要,认为一切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对语言的教与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汪治  刘红燕  
通过对影响职业教育的教育哲学思潮的归纳,为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寻求理论基础和思想向导,并在教育哲学理论和思想的启示下,对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意义与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吴岩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余保华  刘晶  
为应对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凸显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在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位置,澳大利亚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项针对性的具体教育举措。其儿童哲学课题体系,在课程目标上侧重儿童理性思维、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儿童生活经验与人类普遍性问题,在课程实施上运用团体探究的实践方式。同时,澳大利亚在儿童哲学课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师资质量、学生学业负担、学习评价等诸多现实挑战。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提升基于课程统整的教育质量;重建以探究与对话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帮助处境不利儿童以实现教育公平。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嘉昕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也就是自觉坚守理想信念,内在要求坚持理论自觉。从历史自信促进理论自觉,以理论自觉增强历史自信,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发现时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立足“两个结合”,深入理解经典著作及其时代意义;应当立足新时代,统筹把握“两个大局”,聚焦理论范畴的创新,勉力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清芬  王瑾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基于数字化时代网状化思维的一种学习理论,是对知识、学习与教师三大元素的网状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一系列分析和整理。研究认为,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促进学习者个体知识网络节点的疏通,突出教师角色多元化对个体学习的融入,并强化学习者个体学习网络的创建,从而来促进成人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