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4)
- 2023(14599)
- 2022(11992)
- 2021(11256)
- 2020(9210)
- 2019(20962)
- 2018(20631)
- 2017(39525)
- 2016(21117)
- 2015(23706)
- 2014(23235)
- 2013(22338)
- 2012(20061)
- 2011(17893)
- 2010(17702)
- 2009(16310)
- 2008(15582)
- 2007(13753)
- 2006(11959)
- 2005(10228)
- 学科
- 济(81856)
- 经济(81662)
- 管理(63185)
- 业(61388)
- 企(49809)
- 企业(49809)
- 方法(36551)
- 农(31731)
- 数学(31224)
- 数学方法(30794)
- 财(25316)
- 中国(23658)
- 业经(22986)
- 制(21548)
- 农业(21135)
- 地方(16468)
- 务(15320)
- 财务(15272)
- 财务管理(15238)
- 体(14660)
- 企业财务(14545)
- 理论(13994)
- 学(13644)
- 银(13519)
- 银行(13504)
- 和(12892)
- 行(12852)
- 融(12705)
- 金融(12700)
- 环境(12499)
- 机构
- 学院(283206)
- 大学(281085)
- 济(116072)
- 经济(113602)
- 管理(112064)
- 理学(97129)
- 理学院(96153)
- 管理学(94501)
- 管理学院(93933)
- 研究(89478)
- 中国(69250)
- 财(57032)
- 京(56405)
- 科学(51024)
- 江(44946)
- 财经(44835)
- 农(44659)
- 中心(44365)
- 所(41304)
- 经(40815)
- 业大(39538)
- 范(37221)
- 研究所(37058)
- 师范(36883)
- 经济学(36474)
- 北京(34417)
- 州(34294)
- 财经大学(33436)
- 农业(33278)
- 院(33077)
- 基金
- 项目(197241)
- 科学(157630)
- 研究(149412)
- 基金(144791)
- 家(124332)
- 国家(123199)
- 科学基金(107822)
- 社会(98704)
- 社会科(92624)
- 社会科学(92595)
- 省(77786)
- 基金项目(76643)
- 教育(70448)
- 自然(67233)
- 自然科(65677)
- 自然科学(65659)
- 划(64490)
- 自然科学基金(64488)
- 编号(60898)
- 资助(57087)
- 成果(49561)
- 部(44867)
- 重点(44348)
- 制(42477)
- 课题(42177)
- 创(41914)
- 发(41866)
- 国家社会(41040)
- 教育部(39631)
- 创新(39143)
- 期刊
- 济(129576)
- 经济(129576)
- 研究(82376)
- 中国(59689)
- 财(46195)
- 农(45074)
- 管理(41833)
- 学报(39668)
- 科学(38396)
- 教育(33980)
- 大学(32636)
- 学学(30730)
- 农业(29355)
- 融(29130)
- 金融(29130)
- 技术(26052)
- 业经(23594)
- 财经(22515)
- 经(19225)
- 经济研究(19188)
- 问题(17033)
- 版(14320)
- 业(13224)
- 理论(12894)
- 统计(12398)
- 财会(12350)
- 技术经济(12260)
- 科技(12124)
- 现代(11925)
- 图书(11645)
共检索到419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联村制度成为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对社会复杂矛盾、破解基层行政僵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基于浙东的田野调查发现,联村制度通过推动干部下沉,以联村联户的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打破了科层制的诸多限制,重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协调地带,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干群矛盾、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弥补村级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群众日益复杂多元的诉求、村级权力结构对正式权力的排斥、行政体系内过于形式化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何水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创建并实践的旨在妥善处理信访问题、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层公论"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机结合,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其对加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水平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基层公论 基层社会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晓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得桂 陶钰
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匹配程度关乎基层治理有效。注重政府、社会和民众行动相统一的共同缔造增强了国家善治能力,也为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共同缔造赋能基层善治的机理,案例实践研究发现县域基层社会治理逻辑与“操作集体制度”的选择逻辑相耦合。在操作选择方面,共同缔造能够助力条抓块统型治理机制的构建,强化治理主体的系统联动,激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集体选择方面,共同缔造可以增强公共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在制度选择方面,共同缔造通过深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善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场域、回应能力、技术赋能和社会关系的优化;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内生力量、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并增强治理合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蒋硕亮 陈贤胜
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促进共同参与,权力下放实现赋权增能,但该过程普遍面临着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摩擦和调适;基层政府正式治理资源不足使其通过公众协同共治、官员关系运作和政府间利益共谋等方式嵌入非正式治理资源;个体资本禀赋的价值属性使得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政府策略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任务导向下的行政动员、基层政府“适应性执行”以及基层官员“职位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公众策略表现为权益受损及参与意识的提高促进参与实践,企业主利益驱使下的不同策略转换,村干部在政府、村民与自身之间“三重角色”扮演中寻求综合收益最大化。因此,基层治理实践中,需要从上级政府、镇政府、村民、企业主、村干部等多主体视角优化制度设计、强化资本保障、调适利益取向和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查旺斯基
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党和国家执政根基的稳固。文章以阿坝州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基层农村在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暴露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民族地区 农村基层社会 治理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俊 祝凤梧 王相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管理单位,是我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基层单元。社区公共财政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代表着国家行政权力介入基层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政府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将社区治理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走在全国前面。文章对2017年-2018年武汉市级财政支持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挖掘和剖析基层治理下财政投入的表象及微观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把握政府与社区之间"指导与服务、协作与监督"的关系,如何建立社区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对社区建设的有效承接,如何调动居民自觉投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转型期 社区公共财政制度 基层治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兴佐
基层治理制度创新是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内容。浙江宁海通过细化和实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级权力运行进一步流程化、透明化,农民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一制度创新之所以能顺利推行并取得成效,主要源于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制度的完善还需重塑村庄政治的公共性,大力培育"中坚农民",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制度,夯实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以实现制度效益的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苗红娜
本研究利用6089份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动因,并对目前公民参与不足的问题进行回应。研究发现,个人利益对于公民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并不稳健,而公共利益诉求、制度要求以及从众心理是公民进行基层参与的重要动因,尤其是制度要求以及民众与党员干部的紧密程度这两个外部因素,不仅影响公民总体参与经历,更是对选举、公共决策讨论、社区管理及公益活动参与具有正向影响。文章丰富了学界关于公共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水平具有实践启示。在“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时,要优化公民参与的氛围,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强化公共利益的价值培养,并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沟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个人利益 制度要求 公共利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何静
民主恳谈会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产物,对于提高农村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透明度、保证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为例,介绍民主恳谈会的出台背景、主要类型,论述其创新之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取得的绩效,从而得出对农村制度创新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民主恳谈会 民主决策 机制创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玲
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短短3年时间内,实现了医保全覆盖,特别是实现了基层医药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首创了一整套改革顶层设计、制度转换、推动实施、巩固完善的综合改革方法,形成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医改道路。基层医改经验,是我国3年医改经验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