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4)
2023(10301)
2022(8384)
2021(7605)
2020(6553)
2019(14435)
2018(14155)
2017(27281)
2016(14750)
2015(16215)
2014(16029)
2013(15617)
2012(14056)
2011(12355)
2010(12639)
2009(12302)
2008(12683)
2007(11582)
2006(10361)
2005(9846)
作者
(40161)
(33732)
(33676)
(31700)
(21554)
(15749)
(15054)
(12869)
(12618)
(12044)
(11517)
(11279)
(11029)
(10721)
(10680)
(10028)
(9994)
(9800)
(9646)
(9601)
(8338)
(8211)
(8093)
(7859)
(7624)
(7469)
(7444)
(7400)
(6607)
(6597)
学科
(81618)
(77186)
企业(77186)
管理(69728)
(62747)
经济(62623)
(27665)
业经(27428)
方法(25377)
(23616)
(21392)
财务(21370)
财务管理(21347)
企业财务(20292)
(19973)
数学(17403)
数学方法(17266)
农业(16935)
技术(16206)
(15459)
(14754)
(14085)
中国(13681)
体制(13647)
(12652)
理论(12554)
企业经济(12434)
经营(12073)
技术管理(10920)
(10105)
机构
学院(215078)
大学(209372)
(92246)
管理(92084)
经济(90548)
理学(78880)
理学院(78228)
管理学(77436)
管理学院(77036)
研究(63072)
中国(53502)
(48784)
(42742)
财经(37611)
(33998)
(33994)
科学(33874)
(33836)
(30000)
中心(29699)
业大(28289)
财经大学(27542)
经济学(27048)
商学(26868)
商学院(26630)
北京(26296)
(26248)
研究所(26172)
农业(26101)
经济学院(24284)
基金
项目(135250)
科学(110066)
研究(102772)
基金(101490)
(85947)
国家(85122)
科学基金(76479)
社会(68976)
社会科(65312)
社会科学(65295)
基金项目(53947)
(53048)
自然(48146)
自然科(47084)
自然科学(47073)
自然科学基金(46339)
教育(46237)
(42677)
编号(41146)
资助(39636)
(33221)
(33115)
成果(32787)
(31858)
(30727)
重点(29566)
创新(28818)
国家社会(28712)
(27878)
课题(27426)
期刊
(111256)
经济(111256)
研究(63760)
(43692)
中国(43161)
管理(40556)
(33502)
科学(27573)
学报(25452)
农业(22679)
(22067)
金融(22067)
大学(21487)
业经(20786)
学学(20663)
技术(19845)
财经(19787)
教育(17207)
(17023)
经济研究(16332)
问题(14060)
(13829)
财会(13486)
技术经济(12738)
现代(11834)
会计(11639)
世界(10914)
商业(10780)
(10454)
经济管理(10203)
共检索到329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沈璐   向锐  
企业违规行为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已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2018年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督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联合授信制度能够有效抑制企业违规行为,且该效应集中于管理层未持股、无机构投资者进行实地调研的企业。进一步检验发现,联合授信制度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违规倾向,但对稽查概率无显著影响。区分企业违规行为类型的检验表明,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与经营活动违规行为均能起到抑制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证实,联合授信制度通过降低企业过度融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抑制企业违规行为。研究结论不仅为新兴市场中债权人的监督治理效应提供经验证据,也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永恒  万迪昉  
针对媒体报道的企业违规行为区域化、反复化现象,文章以企业与监管部门间的博弈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动态学习的企业违规行为演化博弈模型,指出监管检查力度的不足和动态调整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进而从最优控制和演化稳定策略的角度提出了以上现象出现后的应对措施建议,即应在短时间内采取全面检查的方式迅速降低违规行为的比例,并在后续长时期内保持必要的监管力度以进一步降低其比例并最终达到消除该类违规行为的目标。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沈璐   向锐   林融玉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脱实向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如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2018年开始实施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联合授信制度整体上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该抑制效应在信息透明度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联合授信制度通过约束企业过度融资、抑制大股东掏空与管理者短视主义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联合授信制度主要抑制了企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且更大程度降低了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该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增加实物资本投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为评估联合授信制度的政策效应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也为防治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经济“脱实向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制度参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沈璐   向锐   林融玉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脱实向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如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以2018年开始实施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联合授信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联合授信制度整体上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该抑制效应在信息透明度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联合授信制度通过约束企业过度融资、抑制大股东掏空与管理者短视主义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联合授信制度主要抑制了企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且更大程度降低了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该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增加实物资本投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为评估联合授信制度的政策效应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也为防治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经济“脱实向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制度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明霞  陈宇哲  
企业社会责任能否持续起到减少企业违规行为的作用?基于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结合道德一致与道德许可理论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企业违规行为会先减少,随后增加,但增加程度小于减少程度,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存在非对称的U型关系。进一步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和业绩期望差距的影响,发现国有企业性质和业绩期望落差对此U型关系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而业绩期望顺差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司美玲  
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合规的视角,探讨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金融化会导致企业违规行为增加,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其违规行为越多。进一步考察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发现,相比短期金融资产,企业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持有对其违规行为的增加作用越大,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其违规行为的影响主要是由长期金融资产的持有推动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伟时  
当前三资企业违规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王伟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18年中,以外商投资为主要形式的三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国三资企业目前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违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开始并且逐渐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泽将  王浩然  万明华  
董事选举作为股东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其能否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2013—2018年间发生董事选举事件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董事选举得票率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董事选举得票率越高,企业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小、次数越少、严重程度越低。(2)当企业代理成本较高时,董事选举得票率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3)进一步的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董事选举得票率越高,企业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越低。据此,本文认为股东应提高参与董事选举的积极性,以防范企业违规行为,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研究结论丰富了董事选举得票率方面的现有文献,有助于科学认识董事选举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为如何有效治理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爱明  周劲君  
近年企业违规案件多发,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2012—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违规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会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在外部融资约束较强的环境下,高管海外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会减弱。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高管海外学习背景,高管海外工作背景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高管海外背景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提升公司聘请"国际四大"进行财务报告审计的概率,由此对企业违规行为产生影响。以上结论为预防与治理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泽将  王浩然  万明华  
董事选举作为股东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其能否抑制企业违规行为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2013—2018年间发生董事选举事件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董事选举得票率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董事选举得票率越高,企业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小、次数越少、严重程度越低。(2)当企业代理成本较高时,董事选举得票率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3)进一步的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董事选举得票率越高,企业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越低。据此,本文认为股东应提高参与董事选举的积极性,以防范企业违规行为,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研究结论丰富了董事选举得票率方面的现有文献,有助于科学认识董事选举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为如何有效治理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秦永恒  万迪昉  
针对企业违规问题,在考虑企业风险偏好和决策理性程度异质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在面对监管打击时准完全理性企业群体和存在社会学习过程的有限理性企业群体的不同反应,借鉴最优随机打击理论,提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利用完全随机打击和随机分组打击两种方式对抑制两类企业群体的违规会得到不同的效果,通过实验对企业违规水平与监管部门的检查打击力度以及相同检查打击力度下不同实施方式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违规水平与检查打击力度呈单调递减关系,但有限理性企业群体与检查打击力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准完全理性企业群体与检查打击力度呈线性关系;在相同的检查打击力度下,准完全理性群体在低检查打击力度时的违规比例会高于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瑶雯  穆军  
文章利用2000—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行业层面企业违规行为的同群效应及其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违规行为存在行业同群效应,企业违规行为的同群效应会导致实体企业经营风险以及整个行业经营风险的上升;在国有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违规行为的同群效应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弱;和企业的经营交易类违规相比,信息披露类违规的同群效应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弱。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贵鑫  黄昌兵  马宇  
在我国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背景下,连锁股东作为联结同行业企业间的桥梁及资本市场的治理主体之一,能否有效抑制企业违规行为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连锁股东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够显著抑制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减少企业违规次数,支持“监督效应”,其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促使企业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三条路径对企业违规行为产生影响;在国有企业和法律制度较为完善的地区,连锁股东对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督效应更加显著;连锁股东能够防范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正向审计费用减少。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连锁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有效遏制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车响午  彭正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董事加入董事会,可以对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董事背景特征视角,使用2004—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 440个违规与配对样本,考察法律及财务会计背景(以下简称"法会背景")董事对企业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法会背景的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都具有增加企业违规的作用,聘任法会背景董事的企业更容易发生违规行为;相比于聘任法会背景的独立董事的企业,聘任法会背景的执行董事的企业,其违规程度更严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董事会的股权激励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孟祥利  
本文选取2013—202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分析了企业违规对企业面临的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违规次数与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成本呈显著正相关;企业在供应商获得的商业信用起到了中介作用,违规行为会通过声誉机制和信号传导,降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商业信用,从而增加了违规企业面临的债务融资成本,加重了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