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77)
2023(14422)
2022(11921)
2021(11185)
2020(9479)
2019(22047)
2018(21625)
2017(41158)
2016(22307)
2015(25329)
2014(25469)
2013(24732)
2012(22697)
2011(20300)
2010(20427)
2009(18746)
2008(17579)
2007(15562)
2006(13055)
2005(11547)
作者
(61419)
(51529)
(51223)
(48942)
(32355)
(24657)
(23617)
(20293)
(19653)
(18342)
(17356)
(17255)
(16302)
(16067)
(16025)
(15922)
(15764)
(15177)
(15071)
(14745)
(12747)
(12638)
(12556)
(11848)
(11749)
(11542)
(11464)
(11428)
(10374)
(10352)
学科
(87576)
经济(87490)
(64171)
管理(64109)
(53858)
企业(53858)
方法(44552)
数学(39741)
数学方法(39275)
中国(30268)
(27498)
金融(27495)
(25496)
银行(25462)
(24908)
(24514)
(23466)
业经(18901)
技术(18787)
(18290)
地方(17957)
(16931)
财务(16876)
财务管理(16838)
(16697)
理论(16633)
(16521)
贸易(16511)
农业(16096)
(16064)
机构
学院(307683)
大学(305479)
(124531)
经济(121820)
管理(119187)
理学(103390)
理学院(102270)
管理学(100364)
管理学院(99802)
研究(98177)
中国(78699)
(62606)
科学(59013)
(57127)
中心(49135)
(48773)
(48361)
财经(46357)
(46098)
业大(44952)
研究所(44133)
(42159)
(40885)
师范(40467)
经济学(39020)
北京(38906)
农业(38337)
(37143)
技术(36821)
(35540)
基金
项目(209501)
科学(165757)
研究(155652)
基金(151135)
(130645)
国家(129502)
科学基金(111948)
社会(97607)
社会科(92661)
社会科学(92636)
(83489)
基金项目(80222)
教育(75874)
自然(72048)
自然科(70437)
自然科学(70418)
(70331)
自然科学基金(69161)
编号(64659)
资助(61673)
成果(51089)
重点(47937)
(47507)
课题(45236)
(45139)
(44963)
创新(41935)
教育部(41413)
科研(40380)
国家社会(40081)
期刊
(126037)
经济(126037)
研究(84033)
中国(61394)
(45986)
学报(45081)
(42689)
科学(42148)
管理(42125)
教育(40868)
(38613)
金融(38613)
技术(35397)
大学(34799)
学学(32736)
农业(28470)
财经(22862)
业经(20330)
经济研究(20265)
(19597)
职业(16819)
问题(16713)
技术经济(16277)
(15777)
统计(15118)
理论(14885)
(14603)
论坛(14603)
(14176)
(14073)
共检索到447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余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职普融通提升为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落实职普融通,首先要定义其性质。职普融通问题的关键分歧点在于它是手段还是目的。影响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技术。技术影响职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教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匠技术阶段、机械技术阶段和人工智能技术阶段。智能化技术促使职业之间的关系由科层化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融合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成为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在机械技术时代建立的,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智能化时代,职普融通已成为教育体系改革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职普融通达到理想状态是远期目标,当前的改革目标应更具现实性。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改革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前提,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融通体系,并把增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选择性作为重点。职普融通的实践框架可从课程互设、学校互融、学制互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这三个层面虽然在复杂性上呈递进关系,但改革实践可从任意一个层面开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匡瑛   井文  
职普融通是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职普融通类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构建的现状,其基本经验包括共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协同队伍、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互联互通运行机制、健全融通育人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当前,职普融通仍需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以职业形态课程为抓手,构建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建立职普双师流动教学、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发挥职教社会服务功能,与普教形成资源共享;完善职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职普融合活动;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构建人培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路萍  樊继宽  
宏观政策的强力驱动,学习者全面发展与"人人出彩"的切实需求,区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推动着连云港市"普职融通"机制的架构,在招生制度、学籍管理、课程互通、学生成长等方面寻求改革突破,实现两种类型教育的并行融通。连云港市"普职融通"试点项目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固有观念的束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结对学校的领导等利益共同体"手拉手",在整合思维上敢于突破与努力探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桂春  卢丽华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职普融通作为一种解决二者紧张关系问题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诉求,本质上在于重塑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选择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创新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公民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以便消除职普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自身缺陷和弊端,从而保证所有学生成长为具有公民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红  吴锋  郭树军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历认证"双证融通"仍然是当前大陆高职教育追求的理想,香港职业教育以法律为体制,以质量管理为机制,保障"双证融通"。深-港合作课程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在课程标准衔接、学制衔接和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和实质性的实践,实现了多证融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郑艳  
适应气候变化与发展议题密切相关,这也使得适应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命题,影响了对适应内涵的理解。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对适应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需求,区分增量型适应和发展型适应,并通过工程性适应、技术性适应和制度性适应三种适应手段增强适应能力。增量型适应是指在系统现有基础上考虑新增风险所需的增量投入,这种适应所针对的是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仅仅需要应对新增的气候风险所需的适应活动;发展型适应是指由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系统应对常规风险的能力和投入不足,需要协同考虑发展需求及新增的气候风险。其次,分析了适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即:①评估气候风险及脆弱性;②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毓民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职责,承担着培养德技双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创设校地合作、研学并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育人品牌,是克服当前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难点、推动技能教育与文化育人双向促进的新路径。在职普融通视域下,探索职业院校“校地协同、园课一体、研学并进”的地域文化育人模式,提出中高本职业院校要构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育人体系,需进一步建立文化育人制度秩序、构造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文化育人合作机制。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长江  陈鹏  
“普职融通”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采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Bicomb、SPSS、Ucinet以及Netdraw等分析工具为辅,梳理我国普职融通研究的主要热点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启蒙教育、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以及普职融通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展望未来,应在进一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研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研究、不断深化普职融通课程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普职融通的教育层次,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阶段的普职融通发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朱佳丽   李涵昱   钱力   吴振新   刘细文   薛秋红  
面对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生产和交流中的信任危机,本文提出亟需将“数字学术”发展为“可信数字学术”。目前“可信数字学术”概念虽未被明确提出,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该概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涌现,可信数字学术的涵义及实现框架需要系统研究并正式提出。首先,本文结合“数字信任”定义,在“数字学术”定义之上衍生出“可信数字学术”定义。然后,根据定义识别出可信数字学术信任内涵的三个组成要素并作深入剖析,包括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可信、数字学术参与主体可信和数字学术流通数据可信。最后,识别可信数字学术实现路径,并从关键问题、支撑技术和实践场景三个层面构建了可信数字学术实现框架。图2。表3。参考文献35。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静  崔志钰  
职普融通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教育政策,自21世纪以来经历了初步探索、体系构建和全面融通三个阶段,呈现从倡导到要求的国家意志演变、从沟通到融通的职普关系演变、从阶段到全程的融通学段演变。我国职普融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政策实施效果上,政策预期与现实成效存在明显落差;政策实施内容上,政策载体与内容呈现遭遇现实困境;政策推进策略上,点上试验与面上推广陷入路径混乱。贯彻落实职普融通国家教育意志,需要完善职普融通及其配套政策供给,优化职普融通政策执行环境,切实保障职普融通主体利益,多措并举打通职普融通实施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世飞   吴倩  
美国P-TECH模式在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上通过融合中学、大学和职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学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双重优势。在P-TECH模式下,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设置“六年一贯制”课程;采用“中学—大学—职场”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职普融通发展仍面临很大的现实困境。基于美国P-TECH模式的实践经验,我国应转变观念,从职普分流向职普融通转变;政策倾斜,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优化课程,由单一化课程向融通式课程过渡;多方协作,由产教分离向产教融合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振华  
本文在国内外全球城市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全球城市的理论逻辑、动态逻辑、实践逻辑。关于理论逻辑,基于经济全球化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客观事实引出了跨国公司的主体地位,进而阐述了全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紧接着从信息化角度阐述了全球城市资源配置功能从"在岸"演进到"在岸"与"离岸"并举;关于动态逻辑,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如何崛起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作为地点空间和流动空间如何演化、全球城市版本的迭代升级四个方面阐述全球城市动态逻辑的基本趋势;关于实践逻辑,聚焦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阐述了上海为什么要定位全球城市、中国的全球城市发生在什么地方、上海如何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到底怎么做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等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译心  沈亚强  
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维度,目前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借助对其概念的学术表达,剖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实现普职融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视角分析普职融通存在的现实困境,可以对其实现路径进行前瞻性思考。文章旨在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希望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有建设性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金毅伟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合纵连横"的现代职教体系中,普职融通是整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这既有历史的基础,又是时代特点的新要求,更是普职融通的机制建设和实施途径的探索创新,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基础和各项保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凤翔  贾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历来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反映了国家构建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诉求。职普融通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推进职普融通的有效策略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内容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路径上,建立综合中学、实行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采用学分制以及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