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17)
- 2023(7020)
- 2022(5535)
- 2021(5225)
- 2020(3925)
- 2019(8500)
- 2018(8498)
- 2017(14756)
- 2016(8461)
- 2015(9591)
- 2014(9611)
- 2013(8711)
- 2012(7905)
- 2011(7059)
- 2010(7129)
- 2009(6490)
- 2008(6236)
- 2007(5685)
- 2006(4803)
- 2005(4367)
- 学科
- 济(23316)
- 经济(23277)
- 管理(21386)
- 业(17198)
- 企(14221)
- 企业(14221)
- 中国(9953)
- 农(9055)
- 理论(8280)
- 教育(8044)
- 制(7596)
- 学(7525)
- 财(7389)
- 业经(7387)
- 教学(6695)
- 体(6608)
- 方法(5995)
- 农业(5952)
- 地方(5641)
- 银(5432)
- 银行(5411)
- 行(5195)
- 融(5039)
- 金融(5032)
- 和(4618)
- 学法(4517)
- 教学法(4517)
- 务(4461)
- 财务(4439)
- 财务管理(4431)
- 机构
- 学院(109017)
- 大学(104880)
- 研究(39550)
- 管理(34391)
- 济(34354)
- 经济(33209)
- 中国(28729)
- 理学(28615)
- 理学院(28238)
- 管理学(27556)
- 管理学院(27344)
- 科学(24851)
- 京(23380)
- 所(20045)
- 农(19979)
- 江(19074)
- 财(18371)
- 研究所(18174)
- 技术(17872)
- 中心(17754)
- 范(17473)
- 师范(17205)
- 业大(16473)
- 农业(15573)
- 院(15525)
- 职业(15263)
- 州(15064)
- 北京(14917)
- 教育(14090)
- 财经(13549)
- 基金
- 项目(71882)
- 研究(58173)
- 科学(54691)
- 基金(46372)
- 家(40911)
- 国家(40448)
- 科学基金(32978)
- 社会(32808)
- 省(31109)
- 社会科(30686)
- 社会科学(30681)
- 教育(29517)
- 编号(26496)
- 划(26072)
- 基金项目(23469)
- 成果(23030)
- 课题(20641)
- 自然(19391)
- 自然科(18860)
- 自然科学(18850)
- 自然科学基金(18479)
- 年(18051)
- 资助(17885)
- 重点(17279)
- 发(16532)
- 项目编号(15828)
- 创(15577)
- 性(15195)
- 部(14896)
- 规划(14503)
共检索到175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任慧婷
职教本科纳入学位体系有利于实现学位公平,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突出类型特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本科学位建设之路面临着理路挑战、特色挑战等诸多挑战。据此提出职教本科纳入学位体系的实践路径:坚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明晰学位设置逻辑;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完善学位管理办法;搭建新型资历框架,实现学位内外衔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丽君 胡楠
高职专业认证是深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然之举。高职专业认证的实施有助于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并促进人才全球跨国合作与交流。然而,当前我国高职专业认证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域差异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障碍、理念阻碍与资源瓶颈的内在矛盾以及认证理念与评估方法的杂糅风险。因此,我国需构建“政府引导、多方联动、跨界融合”的全国性高职专业认证机构,完善高职院校参与专业认证的资源驱动机制,推动认证模式由传统的管理思维向协同治理的转变,从而促进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剑锋 畅立丹 许倩婷 念潮旭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双师型”队伍的根本基础;但是,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特征不明、主体不强、总量不足、保障不力的困境。应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指引,结合职普融通、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强化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参与培养、采用项目制或委托制针对性培养等方式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量和质,实现学历培养产教双能、岗位培训全程贯通、服务地方常态练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国际交流,改革职教师资招生制度、资格技能认证制度、标准建设制度等,系统推进职教师资培养水平,服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春阳 赵玮 鲍新中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主题。作为高职教育办学主体,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在于构建与高职教育科研定位契合、模式适当的科研体系。高职院校科研体系构建是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科研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少、底子薄,科研成果不显著、评价标准需调整,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有待提升。为此,一方面需要探索构建契合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应用型研究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与高职院校科研体系相匹配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研体系 应用研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钟斌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目标定位之惑、发展机制之困、能力素养之痛、产教融合之乏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来看,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对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本方向,完善"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是基本思路,聚焦"双师"能力提升是根本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基本原则。基于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本科"为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化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完善现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准入、培育、评价等发展机制,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多形式师资培育平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军 田山俊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力。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本科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职教观念陈旧、制度框架不完善、产教融合不深、对外开放落后等现实挑战。对此,职业本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强化政策引导,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制度体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深化职业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对外开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晓慧
"三全育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协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育人责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磊
劳动教育既是"五育并举"育人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方式变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很多高校未能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机制不健全、形式片面化、观念边缘化、趋向功利化等特征,限制了劳动教育原有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文章结合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的现实意蕴,针对其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足,从多个维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有效实践路径,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现实意蕴 实践路径 新时代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廖海 沈阳 曹哲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对此,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优质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纵深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鹤婷 吴峥
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成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虚拟仿真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面对数字时代高职财经类虚拟仿真建设的主观需求偏颇、片面技术依赖、人才培养支撑不足、运行机制效益不高等问题,提出以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目标、新理念为引领,聚焦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创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强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深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用、共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乡土文化自信 价值意蕴 重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连福 毛丽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主要任务而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繁荣乡村;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稳定乡村;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建设盘活各种资源的活力乡村。就现实挑战而言,要厘清城市与乡村、粮食与经济、主线与底线、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城乡二元结构、粮食安全危机、规模返贫风险、农村资源固化等具体挑战。就实践路径而言,要从协调性、高质量、共同性和活力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铸牢农民富足的保障底线,唤醒农村改革的资源生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注入可靠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