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01)
2023(6795)
2022(5386)
2021(5058)
2020(3828)
2019(8499)
2018(7817)
2017(14972)
2016(7861)
2015(8025)
2014(7702)
2013(7487)
2012(6652)
2011(6005)
2010(5753)
2009(5118)
2008(4956)
2007(4512)
2006(3760)
2005(3359)
作者
(21768)
(18607)
(18195)
(17673)
(11651)
(8859)
(8006)
(6947)
(6797)
(6495)
(6343)
(6015)
(5821)
(5816)
(5792)
(5551)
(5450)
(5337)
(5245)
(5232)
(4525)
(4424)
(4329)
(4193)
(4176)
(4140)
(4023)
(3886)
(3740)
(3688)
学科
(29688)
经济(29644)
(23607)
管理(20533)
(16240)
企业(16240)
方法(13108)
(12281)
数学(11694)
数学方法(11546)
农业(9401)
(9141)
中国(8730)
业经(7486)
(6366)
(6306)
收入(6283)
地方(5680)
(5508)
金融(5507)
(5496)
银行(5488)
(5435)
(5434)
贸易(5434)
财务(5428)
财务管理(5419)
(5315)
企业财务(5279)
(5272)
机构
学院(108451)
大学(106662)
(44765)
经济(43902)
管理(38943)
研究(36720)
理学(34567)
理学院(34163)
管理学(33506)
管理学院(33300)
中国(26444)
科学(22904)
(21654)
(20592)
(19959)
(17988)
财经(17824)
中心(16969)
业大(16824)
研究所(16676)
(16415)
农业(15632)
(15261)
经济学(15228)
(14134)
经济学院(14012)
师范(13961)
(13601)
财经大学(13563)
(12393)
基金
项目(79868)
科学(63821)
基金(59476)
研究(57385)
(52937)
国家(52471)
科学基金(44894)
社会(38896)
社会科(36955)
社会科学(36947)
(31325)
基金项目(31143)
自然(28150)
自然科(27566)
自然科学(27557)
自然科学基金(27099)
教育(26436)
(26390)
资助(23176)
编号(21742)
重点(18350)
(17671)
(17665)
(17215)
国家社会(17194)
成果(17165)
(16630)
创新(16114)
课题(15506)
(15393)
期刊
(45629)
经济(45629)
研究(29991)
学报(20138)
中国(19897)
(19589)
科学(17457)
(16300)
大学(15342)
学学(14867)
管理(13373)
农业(13244)
教育(11341)
(10751)
金融(10751)
财经(8935)
业经(8376)
经济研究(8371)
(7743)
技术(7546)
(6200)
(6181)
问题(6105)
业大(5467)
科技(5269)
(4929)
商业(4728)
统计(4619)
农业大学(4587)
(4544)
共检索到149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广科  郑子媛  
我国居民医保需求持续扩大但医保待遇不均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现象持续发展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和因病致贫产生新的不平等。本文使用CFPS2018数据实证检验职工医保相比于居民医保在缓解因病致贫风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户主参加职工医保能有效减缓由健康风险冲击引致的相对贫困脆弱性,且该减缓效应对于慢性病风险的效果最大,住院风险次之,健康恶化风险最弱。异质性分析表明,职工医保对因病致贫的影响存在居住地异质性、户主年龄异质性和家庭受教育程度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职工医保可以降低家庭就业率、平均劳动时间和增加患者外出工作概率的分工调整;增加家庭公共转移支付、替代私人转移支付和增加人均纯收入的收入保障,以及增加家庭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消费平滑,这些效应发挥了降低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因此,建议逐步缩小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待遇差距,改善医保受益不均的结构性矛盾,将医疗保险对家庭低效风险应对策略的替代作用纳入医疗保险最优保障水平的考量之中。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肖文东  
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与要求,2020年末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但是,这种事后统计的、基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线的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中国贫困问题的消失和彻底解决。事实上,现在非贫困的人口可能会由于某种风险冲击而陷入贫困状态。农户面临不可控的宏观风险冲击或个体异质性风险冲击时,如果具备抵御能力,即使暂时落入贫困,也能很快从贫困中脱离出来。但是,贫困线附近的个体往往缺乏金融知识和必要的金融技能,无法及时充分地以合理价格享受金融服务,从而限制了其利用金融工具应对风险和缓解贫困的能力,进而无法摆脱"贫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平  洪灏琪  宁满秀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的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实施对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脆弱性,并且“城乡一档”整合模式的减贫效果优于“一制多档”模式,但在控制个体层面不可观测因素后,“一制多档”模式也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基于年龄分组的异质性表明,“一制多档”整合模式对45~54岁中年人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城乡一档”模式则显著降低了55~64岁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但两种整合模式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减贫作用效果甚微;健康状况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中老年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对健康状况较好的群体有显著的减贫效果;居住模式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及“城乡一档”的整合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与子女同住的农村中老年人贫困脆弱性,但难以缓解独居群体的贫困脆弱性。此外,本文还发现,整合政策在实施当年以及实施5年及以后年度均产生显著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能有效发挥减贫功能,但并未缓解农村高龄、患病以及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贫困脆弱性,亟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重点监测农村弱势老年群体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富丽莎   李干琼  
基于5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及门槛模型,从保障水平维度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缓解效应,并基于农业生产行为视角考察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仅在越过失效区间后,保障水平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且对农户的风险型相对贫困脆弱性和资本型相对贫困脆弱性均具有显著缓解效应,但对前者的影响效应更强;就作用机理看,有效区间内,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促进农户扩大土地投入规模与提高农机应用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而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就农户异质性看,有效区间内,保障水平的提高可显著降低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对贫困脆弱性,且对小农户的影响效应更强。因此,需通过提升保障水平、健全农险与农业信贷融资的协同互动机制、增强农险政策指向性以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业保险助力防贫。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曲一申  
由于贫困持续期较长,当期贫困不能充分反映其不利地位的原因和后果,基于脆弱性的视角考察长期贫困与持续贫困非常必要。文章通过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状况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子代、父代的贫困脆弱性从1991年至2015年均呈现下降趋势;贫困脆弱性具有较强的城乡、地区异质性;贫困脆弱性具有代际传递特点;财政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长期贫困,降低子代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该减贫效应对父代教育水平较低的子代影响作用更强;相对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减弱作用更明显。文章的发现有利于解决财政政策反贫困对象的瞄准问题,为财政政策缓解长期贫困的讨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高帅  史婵  唐建军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时期,脆弱脱贫户和边缘户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需仔细审视。因能力匮乏、权利缺失导致农户贫困脆弱性不容忽视,增能赋权成为缓解贫困脆弱性的关键路径,赋权是增能的先决条件,增能是赋权的物化体现。本文基于2018年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实地入户调研数据,从增能赋权视角出发,探讨农户贫困脆弱性缓解及可持续生计形成,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修正,基于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资源禀赋差异、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差异进行分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增能赋权均对缓解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增能赋权是缓解贫困脆弱性和形成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桥梁;(2)增能不足可能导致非贫困村陷入"新相对贫困"的尴尬处境,赋权不足可能导致非贫困村滋生"灯下黑"现象;(3)赋权对缓解贫困户贫困脆弱性效果更明显,生产权利和就业权利赋权将缩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婷婷  孙蓉  
中国的扶贫攻坚战略已步入成果巩固阶段,贫困不再仅是物质贫困,还延伸至风险及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农业风险是中国农村因灾致贫的根源之一,若政策性农业保险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所致损失,就有望降低贫困脆弱性。本文基于典型村庄调研数据,对样本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结果显示非建档立卡农户仍具有贫困脆弱性,存在返贫的可能,同时“随机性-暂时性”贫困农户占比较大;农业风险冲击下,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提高农户的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对降低其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区分建档立卡农户与非建档立卡农户后可见,保费补贴对建档立卡农户缓解贫困脆弱性具有更大的边际效用。研究结果表明,以稳定农户农业收入,转移和分散农业风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巩固脱贫成果、缓解贫困脆弱性及防范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左停  刘燕丽  齐顾波  旷宗仁  
本文侧重从小额信贷对脆弱的贫困农户的风险防范和缓解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脆弱性问题是当前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各种风险的存在使得脆弱人口陷入贫困,而小额信贷的特殊作用则在于风险的防范和缓解,从而减少了脆弱人口陷入贫困的实际可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栋  刘文璋  
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将低收入家庭中特殊困难人员以“单人户”的形式纳入低保制度覆盖范围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探索。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构建了“制度结构—个体差异—治理策略”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反事实结果,分析了低保制度对低收入群体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低保制度对低收入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备显著的缓解作用;其减贫效应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农村大于城市,西部大于东、中部地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应逐步扩大低收入群体以“单人户”入保的制度覆盖面,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应将贫困脆弱性纳入到现行低收入家庭贫困预警机制之中,提升对该群体整体致贫风险的动态监测能力;应考虑城乡与区域之间低保制度对低收入群体贫困脆弱性缓解作用的差异性,确保低保制度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均衡兜底的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杰   卢洁玉   翁辰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扶贫重心逐步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本文通过多年收入来确定相对贫困线,以提高相对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VEP模型测度城乡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由于内生动力是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构建了“智”与“志”对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分析框架,并且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智”与“志”的作用。为克服内生性,本文进一步使用Ⅳ-Prob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在较低的相对贫困标准下,以教育为代表的“智”都能够有效降低家庭成为相对脆弱性家庭的概率,以对未来信心为代表的“志”的作用并不显著;在较高的相对贫困标准下,“志”对于减缓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变得显著,而“智”的边际作用有所下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剑峰  聂荣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IV)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社会网络能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脆弱性。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网络对中部地区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最大。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迁移是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露  刘梨进  
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缓解相对贫困是其重要一环。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潮流中,金融科技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基于宏观与微观匹配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对家庭多维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脆弱性,有效防止家庭在未来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状态中。此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抚养比高、拥有数字工具以及户主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金融科技缓解多维相对脆弱性的效应更大。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脆弱性方面还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主要通过缓解区域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而提升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发展型消费以及家庭幸福感,从而有效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本文研究结果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有效视角。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继权  
采用2018年对湖北农户实地调研的1105个微观农户样本数据,运用PSM和GPSM模型分析非学历教育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学历教育能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0.09个单位。家庭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农户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下降,且0.5处理水平之后的减贫效应更加明显。从家庭不同学历水平来看,非学历教育培训对中等学历水平家庭的减贫作用最大,低等学历水平家庭次之,高等学历水平家庭最小。从作用机制检验可知,家庭务工人数和家庭劳均务工时间在非学历教育人员比例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18.5%和23.6%。因此,应走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减贫路径,培养多主体非学历教育组织,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综合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孝凡  陆继霞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引导农地有序流转对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建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以农户未来陷入贫困风险为贫困的测量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贫困脆弱性视阈下,分别以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和0.3贫困脆弱临界值标准,仍有22.3%农村居民群体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脆弱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258,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②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检验结果依然稳健;③农地流转的农业产值增长效应达0.573,农地流转可以通过提高家庭农业产值降低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为此,提出了加强深度贫困区扶贫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