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6)
- 2023(15901)
- 2022(13858)
- 2021(12830)
- 2020(10868)
- 2019(24700)
- 2018(24353)
- 2017(47092)
- 2016(25930)
- 2015(28604)
- 2014(28491)
- 2013(28202)
- 2012(25679)
- 2011(23295)
- 2010(23049)
- 2009(21304)
- 2008(20965)
- 2007(18376)
- 2006(16007)
- 2005(14091)
- 学科
- 济(96350)
- 经济(96198)
- 管理(79310)
- 业(73707)
- 企(62526)
- 企业(62526)
- 方法(45410)
- 数学(38852)
- 数学方法(38431)
- 财(28738)
- 农(26494)
- 中国(24377)
- 学(23617)
- 制(22823)
- 业经(22725)
- 务(18406)
- 财务(18335)
- 财务管理(18301)
- 贸(18056)
- 贸易(18048)
- 易(17549)
- 农业(17477)
- 地方(17458)
- 企业财务(17437)
- 理论(16551)
- 银(16299)
- 技术(16277)
- 银行(16224)
- 体(15970)
- 和(15682)
- 机构
- 大学(371235)
- 学院(367323)
- 管理(144106)
- 济(142079)
- 经济(139003)
- 理学(125813)
- 理学院(124368)
- 研究(123686)
- 管理学(122164)
- 管理学院(121508)
- 中国(90073)
- 科学(79845)
- 京(78325)
- 农(67994)
- 财(67526)
- 所(63181)
- 业大(60747)
- 研究所(57986)
- 中心(55368)
- 财经(54203)
- 农业(53874)
- 江(53130)
- 经(49347)
- 北京(48716)
- 范(46887)
- 师范(46263)
- 院(44603)
- 经济学(42738)
- 州(42550)
- 财经大学(40544)
- 基金
- 项目(258255)
- 科学(201874)
- 基金(188447)
- 研究(181593)
- 家(167351)
- 国家(166017)
- 科学基金(141175)
- 社会(114684)
- 社会科(108629)
- 社会科学(108602)
- 基金项目(100701)
- 省(100525)
- 自然(94630)
- 自然科(92420)
- 自然科学(92391)
- 自然科学基金(90752)
- 划(85631)
- 教育(83181)
- 资助(77080)
- 编号(72181)
- 成果(58317)
- 重点(57996)
- 部(56699)
- 创(53862)
- 发(53503)
- 创新(50369)
- 科研(50134)
- 课题(49643)
- 计划(48656)
- 教育部(48071)
- 期刊
- 济(151354)
- 经济(151354)
- 研究(104171)
- 中国(68509)
- 学报(68070)
- 农(61303)
- 科学(59144)
- 管理(52123)
- 财(52086)
- 大学(50397)
- 学学(47926)
- 农业(41435)
- 教育(37046)
- 融(30310)
- 金融(30310)
- 技术(28415)
- 财经(26758)
- 业经(25011)
- 经济研究(24085)
- 经(22780)
- 业(21358)
- 问题(20000)
- 版(19349)
- 科技(19145)
- 业大(18204)
- 理论(17246)
- 图书(16911)
- 技术经济(16516)
- 现代(15827)
- 实践(15721)
共检索到523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桂平
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非伦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或伤害组织和同事。根据这一逻辑,已有研究就职场排斥诱发的员工非伦理行为都是建立在利己动机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对于员工的利组织动机的非伦理行为研究不足。实际上,面对职场排斥,员工很可能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人际关系进行主动修复,其中从事亲组织性质的非伦理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修复行为。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以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以组织认同为调节变量,检验职场排斥对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采用SPSS 18.0和AMOS 18.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上下级配对调查的方式,收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理 孙海航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两阶段405名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儒家德性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儒家德性领导负向影响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认同在儒家德性领导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不仅正向调节儒家德性领导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从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交换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剖析。从社会认知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道德认同和组织氛围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学习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心理授权和组织政治知觉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交换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领导-部属交换和组织信任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不显著;类亲情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经济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类亲情关系的交互效应显著负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员工会根据与组织关系的"亲疏远近"采取不同的伦理决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以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情绪耗竭作为非伦理领导和员工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中介变量,将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一个中介调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伦理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情绪耗竭,并通过其中介作用对职场创新越轨行为产生影响;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调节情绪耗竭与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以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情绪耗竭作为非伦理领导和员工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中介变量,将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一个中介调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伦理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情绪耗竭,并通过其中介作用对职场创新越轨行为产生影响;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调节情绪耗竭与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关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端旭 赵君
员工的道德能力是影响其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285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从个体的道德能力角度剖析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伦理型领导是否通过增强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来减少员工非伦理行为。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峰 张健
从非正式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职场友谊出发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前因进行探讨。基于251份员工数据,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职场友谊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层次回归法检验职场友谊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验证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以及关怀型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职场友谊会正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情感承诺中介了职场友谊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关怀型伦理氛围正向调节情感承诺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乐嘉昂 彭正龙 高源
针对学界关于职场排斥对于员工行为反应的正反两方的不同指向,文章从探究职场排斥是否会对员工产生亲组织行为的角度入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职场排斥行为会促使排斥对象产生亲组织行为,但这种亲组织行为的实质是强制性公民行为;心理安全在职场排斥行为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在心理安全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职场排斥行为的理论体系,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并对管理者如何关注受排斥员工提出了新的思考,为管理实践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乐嘉昂 彭正龙
本文基于58名团队领导和563名团队成员的配对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跨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了职场排斥行为对个体和团队层次的影响机制以及跨层次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在个体层面,职场排斥行为在组织自尊的中介效应下负向影响员工积极组织行为;在团队层面,职场排斥行为在团队情绪氛围的中介作用下负向影响团队效能;团队情绪氛围在职场排斥行为与员工积极组织行为之间存在跨层次的调节效应。本文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秉 张苏串
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重要文化符号,面子常被看作分析中国人心理活动和行为导向的关键切入点。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已有相当多学者对面子的内涵及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然而现存文献多集中在个体面子观念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上。本文基于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的多层线性模型指出,组织“挣面子”文化和“护面子”文化将分别对员工道德认同造成正向和负向的跨层影响,进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双刃”效应。因此,企业管理者正确看待面子文化,确保集体荣誉感不走样;重视员工道德教育,树立正向职场伦理价值观;灵活调整关系契约,降低员工非伦理行为。
[期刊] 预测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不仅对员工自身和组织有直接损害,还可能对组织之外的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本文探讨了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通过对99名员工为期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获取了990份数据。研究证实表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深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自我损耗和道德许可在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且两个中介变量在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中的作用相反,自我损耗起着减缓作用,道德许可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永军 张鹏程 赵君
不同于私利性或报复性非伦理行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本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家长式领导对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呈倒U型曲线关系,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分别与德行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威权领导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烈。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倒U型曲线关系受传统性的调节影响,即德行领导从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过程中,对低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更强烈,而从中等水平增至最高水平过程中,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更强烈。研究结论对指导组织如何管理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永军 张鹏程 赵君
不同于私利性或报复性非伦理行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本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家长式领导对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呈倒U型曲线关系,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分别与德行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威权领导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烈。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倒U型曲线关系受传统性的调节影响,即德行领导从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过程中,对低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林英晖 程垦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领导-部属交换在差序格局下的华人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关系为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整合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一致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