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81)
2023(12535)
2022(10634)
2021(10278)
2020(8294)
2019(19308)
2018(19425)
2017(36757)
2016(19950)
2015(22161)
2014(22219)
2013(21419)
2012(19228)
2011(17235)
2010(17134)
2009(15640)
2008(15259)
2007(12902)
2006(11358)
2005(9813)
作者
(55059)
(45631)
(45212)
(43270)
(28906)
(21726)
(20609)
(17872)
(17304)
(16142)
(15735)
(15178)
(14272)
(14261)
(14005)
(13756)
(13506)
(13436)
(12991)
(12845)
(11341)
(11148)
(10911)
(10303)
(10291)
(10161)
(10141)
(10055)
(9071)
(8866)
学科
(73739)
经济(73647)
管理(57211)
(54123)
(45660)
企业(45660)
方法(32951)
数学(28378)
数学方法(27969)
(21631)
中国(20741)
(20368)
业经(18289)
(16616)
(15733)
地方(15441)
农业(14712)
技术(13367)
理论(13315)
(12680)
财务(12605)
财务管理(12582)
(12370)
(12089)
贸易(12084)
(12042)
(12038)
银行(12003)
企业财务(11970)
(11725)
机构
大学(270444)
学院(270049)
管理(109531)
(101906)
经济(99477)
理学(94959)
理学院(93953)
管理学(92398)
管理学院(91908)
研究(89167)
中国(65634)
(57524)
科学(55989)
(48948)
(43925)
(41029)
中心(40088)
研究所(39900)
业大(39890)
(38629)
财经(38529)
(36992)
北京(36840)
师范(36705)
(35018)
(32972)
(31849)
农业(31650)
师范大学(29726)
技术(29598)
基金
项目(188145)
科学(147460)
研究(141847)
基金(134076)
(115959)
国家(114938)
科学基金(98825)
社会(86846)
社会科(82139)
社会科学(82116)
(74259)
基金项目(71517)
教育(65076)
自然(63534)
(62390)
自然科(61974)
自然科学(61961)
自然科学基金(60831)
编号(59615)
资助(54229)
成果(48932)
重点(41641)
课题(40965)
(40824)
(40107)
(39729)
项目编号(37089)
创新(36886)
科研(35355)
大学(35146)
期刊
(112841)
经济(112841)
研究(81876)
中国(53624)
学报(41486)
管理(39998)
科学(38465)
(38061)
(36881)
教育(36803)
大学(31892)
学学(29659)
农业(26454)
技术(24269)
(22475)
金融(22475)
业经(19568)
财经(17891)
经济研究(17390)
图书(15582)
科技(15385)
(15099)
问题(14259)
理论(14214)
实践(13255)
(13255)
(12601)
(12549)
技术经济(12490)
现代(12130)
共检索到394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影航  李金惠  李炳超  
中国公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入赋权科研人员的改革深水区。赋权改革关系到公共财产合理处置与国家知识产权安全建设,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施行。只有以落实单位权属法定与依法赋权原则为形式标准、以落实合比例赋权原则为实质标准推进改革,才能以法治手段规避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当前中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面临试点方案违背上位法、赋权决策不合比例等法治难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梳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位所有与依法赋权的顶层设计,从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与结果均衡性等实质法治标准出发修正现有赋权改革措施,重点完善公立科研单位赋权科研人员的国资管理宽容规范、权利共有规则体系以及公益保障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行坤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是提升科研人员主体地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目前,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面临法律、实践和技术层面的多重障碍,有关改革试点政策本身亦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路径选择对其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意义,必须首先厘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其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审视发现我国现行公法路径凸显出诸多问题,而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私法路径逐渐受到青睐,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坚持公法与私法协同的混合法路径。具言之,既要保证科研人员权属自治自由,也要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监管规则与权责体系,并以此为基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盼军   戚湧   李星  
在高校科研体制创新改革的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三法”的全面修订将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为:知识生产者、成果权利人、成果转化者和利益分享者这四个角色。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关系模型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知识生产者和成果权利人、利益分享者和成果转化者角色之间相互影响,知识生产者对成果转化者、利益分享者对成果权利人的角色有正向显著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胡蝶  葛章志  
赋权改革背景下,科研人员取得了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赋权式共有的特殊性使共有关系呈现派生共有、双重共有以及公私混合共有等多样态。共有关系的复杂性为科研人员、单位乃至国家带来诸多的风险,但目前少有专门针对共有权行使的风险分析与防控研究。从共有关系入手,分析职务科技成果权利行使过程中所面临六大风险,并提出事前以政策兜底、实现权属自治,事中加强协同防范、实现动态监测,事后做到利益平衡、实现责任共担的防控建议,加快建立全阶段、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葛章志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改革举措,开辟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赋权之后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如何行使,成为当前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总结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共有在权源、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的特殊性,阐释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的规范行使要求,强调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目标的协调,进而揭示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的典型风险。研究发现:事前的风险防范需优化权属自治,引导科研人员和单位在赋权协议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充分与细致的协商;事中的风险防范需加强动态管理,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以促进协同防范;事后的风险防范需厘清各方主体的责任,落实风险共担以回应权责利的统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盼军   戚湧  
通过对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正当性进行论证,表明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合法、合理且必要的。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归纳,发现目前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存在运行体系受阻、管理体系缺失、考核体系失衡、服务体系不济等实施困境。为应对以上困境,基于超循环组织理论,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运行体系,制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体系,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考核体系,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服务体系等,构建“四位一体”的优化实施路径。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施推广,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丁  张静园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可赋权成果来源较少、国资管理等难点。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国资管理3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针对负面清单、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意愿以及国资管理方面提出4点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降低单位负责人员的顾虑,提高科研人员的赋权和转化意愿,促进赋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政刚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是从权属规则设计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国家政策。但现行《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对政策试点形成制约,弱化了政策实施力度。从法律视角廓清科技成果定义及类型,界定科研人员性质及范围,探寻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政策目的,并对政策执行面临的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以意定优先为原则修订相关法律,以有利于科研人员的基准进行立法解释,并通过单位与科研人员事前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归属等路径,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依法赋予科研人员,从而解决法律规定与政策执行冲突,确保政策实施的法律正当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康治平  付媛  唐旭  肖硕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难点,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但仍缺少可复制、可借鉴的赋权改革实施路径,从而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和模式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赋权改革中成果类型、赋权目的、赋权实施等关键问题,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而不单纯考虑所有权存在方式,从赋权形式、收益激励、决策管理、保障服务等方面提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为中国当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栋   薛澜   梁正   刘鑫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需要法规体系的协调支持。现行法规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统筹,一方面提倡赋能,一方面仍存在制约赋权的关键障碍;知识产权法、科技法、资产管理法等规定纷杂交错且多头冲突,对成果依法赋权与权能利用造成不利影响;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非资产化管理等权属赋能改革存在合法性困难。各地方改革探索从1.0版向2.0版深化发展,试图解决供应端、管理端、服务端、应用端的全要素赋能难题。结合试点改革经验,分析当前法规适应现实发展、政策需要的不足;分析科技成果的内涵类型、法律权能、权利取得与资产管理制度,面向科技成果创造到转化运用全周期,探究科技成果客体权属、主体所需权能与其不协调问题,剖析制约创新与转化的因素根由、对策机理、权能匹配方案。指出上游供应端、中游管理服务端、下游应用端的改革重点;提出构建多主体收益兼容的期权激励、处置与收益分管的相容举措,提升重要环节主体能动性;建议夯实职务科技成果的法律权利基础,明确权属改革依据;针对不敢转、无能转、没动力转和创新质量不足、市场条件不对接等现实障碍,提出增强基础研究权益激励、培育高质量创新、引导科技成果弹性定价、优化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方式、强化权责利益匹配协同等制度对策,探索构建统一的职务科技成果法规,保障职务科技成果权能发挥长周期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峰  何莹  陈婧  郑方媛  宋蒙蒙  
针对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以转让或许可方式进行,导致成果实际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状,分析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对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收益的激励作用。在梳理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目前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普遍采用“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两种模式,并分别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太赫兹”项目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瓷膜”专利技术作价投资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两种模式下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化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即“先投后奖”模式下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现金奖励机制、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经营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先奖后投”模式下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分割机制、转化对象遴选机制和成果完成人(团队)内部收益分配机制够不完善;进一步针对完善上述机制提出具体对策思路和建议,为推动创新和优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进富  朱玉丹  张颖颖  黄涛  
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是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制度设计。现有研究多从权力改革视角探究赋权科研人员的作用效果,忽视了权力改革后组织能力支持对赋权效果的重要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组织能力与衍生创业的关系。结果发现,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权对科研人员衍生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下放程度与科研人员衍生创业呈倒U型关系;组织能力中的组织文化塑造能力、组织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分别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影响衍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涛  
科技成果转化在东北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决策模型,探讨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有利于理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行为主体特征,可以为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京  王德成  李海斌  吴波  
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主体为视角,分析各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归纳提出大型企业、产业联盟、标准化专业机构和高新技术区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典型路径。此外,针对高校和中小型企业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典型路径这一问题,找出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今后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工作的构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易高峰  王洋  
数字技术赋能对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作用,通过数字技术的前台、中台、后台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实现数字技术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机融合,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