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5)
2023(1985)
2022(1617)
2021(1624)
2020(1395)
2019(3018)
2018(2944)
2017(5516)
2016(2851)
2015(3169)
2014(3066)
2013(3086)
2012(2918)
2011(2571)
2010(2641)
2009(2581)
2008(2745)
2007(2418)
2006(2150)
2005(2018)
作者
(8406)
(7118)
(7053)
(6636)
(4644)
(3483)
(3166)
(2760)
(2663)
(2597)
(2570)
(2390)
(2367)
(2240)
(2207)
(2183)
(2171)
(2134)
(2105)
(1893)
(1789)
(1782)
(1697)
(1686)
(1632)
(1621)
(1587)
(1556)
(1518)
(1501)
学科
(14238)
管理(13070)
(12954)
企业(12954)
(12908)
经济(12880)
方法(7193)
(6708)
数学(6539)
数学方法(6516)
(5847)
财务(5843)
财务管理(5839)
企业财务(5753)
技术(4681)
(3382)
(3164)
中国(2935)
(2632)
(2459)
金融(2459)
业经(2447)
农业(2446)
技术管理(2316)
体制(2309)
(2110)
银行(2110)
(1992)
(1943)
(1873)
机构
大学(44434)
学院(44136)
管理(19227)
(18481)
经济(18125)
理学(16402)
理学院(16282)
管理学(16105)
管理学院(16025)
研究(13470)
中国(11378)
(10437)
(9329)
财经(8227)
科学(7675)
(7546)
(6807)
财经大学(6291)
中心(6269)
北京(6267)
(6232)
(6164)
业大(5794)
研究所(5779)
商学(5487)
商学院(5448)
经济学(5271)
(5116)
(5115)
金融(5018)
基金
项目(27432)
科学(22067)
基金(20413)
研究(20085)
(17374)
国家(17239)
科学基金(15286)
社会(12679)
社会科(12122)
社会科学(12116)
基金项目(10805)
(10196)
自然(10149)
自然科(9861)
自然科学(9852)
自然科学基金(9714)
(8574)
资助(8522)
教育(8270)
编号(7684)
(6361)
成果(6250)
(6247)
创新(5960)
(5646)
重点(5529)
人文(5456)
教育部(5425)
科技(5287)
国家社会(5221)
期刊
(19957)
经济(19957)
研究(13113)
(10261)
中国(9588)
管理(7837)
(6286)
金融(6286)
科学(5968)
学报(5751)
(5257)
财经(4722)
大学(4578)
科技(4415)
学学(4388)
(3864)
财会(3574)
技术(3531)
农业(3438)
业经(3090)
(2969)
论坛(2969)
会计(2921)
技术经济(2892)
经济研究(2688)
问题(2670)
理论(2517)
通讯(2341)
会通(2334)
实践(2246)
共检索到68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新孝  
在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科技型企业中,如何处理好投资各方的关系,保护技术投入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激活自身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文章认为诚信和法制的原则是必然的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峰  何莹  陈婧  郑方媛  宋蒙蒙  
针对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以转让或许可方式进行,导致成果实际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状,分析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对提升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收益的激励作用。在梳理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目前我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普遍采用“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两种模式,并分别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太赫兹”项目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陶瓷膜”专利技术作价投资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两种模式下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化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即“先投后奖”模式下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现金奖励机制、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经营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先奖后投”模式下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分割机制、转化对象遴选机制和成果完成人(团队)内部收益分配机制够不完善;进一步针对完善上述机制提出具体对策思路和建议,为推动创新和优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铭慎  
基于"国资严格管理、高校隶属国有"的现实国情,高校院所面临"专利权等国有无形资产越严格管理越实质流失"的"国资诅咒",严重制约入股型科技成果转化。成都通过承认职务科技成果特殊属性、实施所有权确权激励破除"国资诅咒",实现科研人员和高校在权力与动力上的激励相容。针对改革不合规、细节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着力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技术入股程序、健全内部转移机构,推动技术创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莎莎  
本文旨在探讨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应有的权利,提出保护科技成果完成人权利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鹏  全锋  韩小腾  韩雨辰  黄宏  严会超  
分析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入股的特征、主要方式、比例,并对科技成果入股过程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观念不强、评估作价不尽合理、利益分配难以确定、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发展中介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相应对策,以期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入股有所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翟晓舟  
国家为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研人员以及对转化有重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及报酬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支持。但是,由于国家及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配置中权责不清、规范化程度较低,使得收益的有效配置受到一定限制,有关奖励及报酬的激励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配置优化需要以权责为核心的法治规范化为引导,国家应赋予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高收益配置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需明确国家在其中的权力与责任;其次,应着力降低科研机构在正当行使"更大自主权"过程中可能承担的不当责任;最后,应在尊重权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志前  朱照照  
利益驱动是职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利益分配需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遵循约定优先原则。约定优先原则有利于厘清复杂的利益关系、符合私法意思自治的法理、能克服法律规定之不足。约定有效是约定优先原则适用的前提,对其效力判断主要依据合同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的约定不受制于法定最低标准(除非为强制性标准);利益分配约定的合理性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主。同时,基于雇佣双方地位不平等,应对约定优先原则加以限制,以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暴丽艳  
基于委托-代理视角,通过构建模型研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问题,旨在为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重衡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易程度的影响,与科研人员努力成本和风险规避意愿等个人特征有关,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等影响信息不对称水平的因素有关。利用MATLAB软件对以上结果进行仿真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丁  张静园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可赋权成果来源较少、国资管理等难点。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国资管理3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针对负面清单、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意愿以及国资管理方面提出4点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降低单位负责人员的顾虑,提高科研人员的赋权和转化意愿,促进赋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影航  李金惠  李炳超  
中国公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入赋权科研人员的改革深水区。赋权改革关系到公共财产合理处置与国家知识产权安全建设,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施行。只有以落实单位权属法定与依法赋权原则为形式标准、以落实合比例赋权原则为实质标准推进改革,才能以法治手段规避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当前中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面临试点方案违背上位法、赋权决策不合比例等法治难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梳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位所有与依法赋权的顶层设计,从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与结果均衡性等实质法治标准出发修正现有赋权改革措施,重点完善公立科研单位赋权科研人员的国资管理宽容规范、权利共有规则体系以及公益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海源  
高校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立法在赋予高校成果转化权利时缺乏对其转化义务的规定。高校承担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义务既是权利义务对等的要求,也是高校履行国有资产管理义务的必然选择;同时,"拜杜法案"也明确规定了高校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义务。据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应当明确规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义务进行细化,具体设置及时披露研发成果、申请专利、报告实施情况等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促使高校及时履行这些义务,立法应完善政府监督机制,设置完成人催告权和转化权;同时,高校也可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经验,充实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盼军   戚湧  
通过对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正当性进行论证,表明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合法、合理且必要的。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归纳,发现目前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存在运行体系受阻、管理体系缺失、考核体系失衡、服务体系不济等实施困境。为应对以上困境,基于超循环组织理论,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运行体系,制定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体系,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考核体系,实施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服务体系等,构建“四位一体”的优化实施路径。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实施推广,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文斐  
基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变迁的视角,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以雇员与雇主的投资成本为分析工具,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这一新型权属模式进行研究,根据"成本—收益"博弈结果做出最优的制度选择。研究发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适用,可产生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公地悲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预期效益。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优化,应结合劳动关系,合理界定职务科技成果,健全权属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具体政策实施细则,以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芸  曹爱红  
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归属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成果的权利性质、权利归属和管理权限划分,是政府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目前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很多地区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其进行了规定。总结了我国各地法规对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的规定模式,并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劣势。研究发现:目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在地方立法中的规定包括原则性规定、奖励一定比例权属份额、分类规定权属、赋予全部或部分权利、单位弃权后科研人员优先取得等5种模式,不同模式各有优劣;即便是同一种模式,在不同地区立法中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对于各地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燕玲  姬郁林  彭晓菊  唐宏力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其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