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0)
- 2023(13319)
- 2022(11606)
- 2021(10934)
- 2020(9174)
- 2019(21065)
- 2018(21095)
- 2017(40386)
- 2016(22266)
- 2015(25146)
- 2014(25316)
- 2013(24632)
- 2012(22517)
- 2011(20286)
- 2010(20210)
- 2009(18692)
- 2008(18148)
- 2007(16039)
- 2006(14069)
- 2005(12478)
- 学科
- 济(81824)
- 经济(81691)
- 管理(69222)
- 业(62099)
- 企(53351)
- 企业(53351)
- 方法(36966)
- 数学(31301)
- 数学方法(30940)
- 财(24405)
- 农(22335)
- 中国(21704)
- 制(20473)
- 学(19738)
- 业经(19510)
- 地方(15798)
- 理论(15732)
- 务(15483)
- 财务(15406)
- 财务管理(15374)
- 体(14880)
- 企业财务(14590)
- 农业(14372)
- 银(14119)
- 银行(14074)
- 和(14071)
- 贸(13815)
- 贸易(13808)
- 环境(13653)
- 技术(13575)
- 机构
- 大学(315013)
- 学院(312423)
- 管理(124422)
- 济(119194)
- 经济(116389)
- 理学(107820)
- 理学院(106622)
- 管理学(104812)
- 管理学院(104253)
- 研究(102952)
- 中国(76220)
- 京(67332)
- 科学(64125)
- 财(58309)
- 所(51374)
- 农(50319)
- 业大(47329)
- 研究所(46706)
- 中心(46439)
- 财经(46128)
- 江(46076)
- 北京(42348)
- 经(41773)
- 范(41214)
- 师范(40787)
- 农业(39415)
- 院(37691)
- 州(37061)
- 经济学(35098)
- 财经大学(34282)
- 基金
- 项目(215699)
- 科学(169365)
- 研究(159041)
- 基金(156035)
- 家(135717)
- 国家(134582)
- 科学基金(115611)
- 社会(98861)
- 社会科(93476)
- 社会科学(93455)
- 省(84186)
- 基金项目(83216)
- 自然(75462)
- 自然科(73676)
- 自然科学(73659)
- 教育(73372)
- 自然科学基金(72319)
- 划(71071)
- 编号(65701)
- 资助(63736)
- 成果(54273)
- 重点(47886)
- 部(47648)
- 课题(45299)
- 创(44878)
- 发(44671)
- 制(42220)
- 创新(41817)
- 科研(41040)
- 教育部(40942)
- 期刊
- 济(131877)
- 经济(131877)
- 研究(92207)
- 中国(61765)
- 学报(51185)
- 管理(46229)
- 科学(46071)
- 农(45913)
- 财(45416)
- 大学(38875)
- 教育(38074)
- 学学(36488)
- 农业(31501)
- 技术(26768)
- 融(26083)
- 金融(26083)
- 财经(22611)
- 业经(21702)
- 经济研究(20058)
- 经(19162)
- 问题(16895)
- 图书(16713)
- 理论(15798)
- 业(15517)
- 科技(15460)
- 版(15127)
- 实践(14544)
- 践(14544)
- 技术经济(13960)
- 现代(13859)
共检索到455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歌旋
理论界与实务界均认为,职务侵占罪既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吞自己保管的本单位财物,又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但是这种观点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也不利于保护法益。应当对"本单位财物"进行限制解释,将其限制为个人管理、占有的财物,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罪或诈骗罪论处,如此方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能使刑法条文相协调。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罪刑相适应 限制解释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陈新军
国有公司、企业是刑法上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刑法中的许多罪名、如贪污罪、受贿罪等,单位能否认定为国有公司、企业,不仅涉及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这两大定罪的基本问题,而且涉及到刑事诉讼中的立案管辖,即是由公安机关以职务侵占罪等罪名立案侦查,还是由检察机关以贪污罪等罪名立案侦查。因此,厘清刑法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企业的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储小平 刘清兵
本文比较系统地述评了心理所有权理论,并对影响心理所有权的一些因素进行了不完全的初步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行为进行了新的解释。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或企业主与经理人分享企业控制权,使掌握控制权的职业经理人常常认为自己的期望收益低于实际收益,从而导致侵占行为的发生。其发生的机理是:所有权决定了公司制度,公司制度决定了经理人的实际收益;而经理人在行使控制权时,会产生心理所有权,进而产生收益期望。一旦实际收益低于他们的期望收益,经理人就有可能产生侵占倾向或行为,并且,这种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之间的差别越大,侵占倾向就越高,经理人就越有可能实施侵占行为。
关键词:
心理所有权 职业经理人 职业侵占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潇逸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两种财产性犯罪,由于二者的犯罪构成存在重叠与包容的现象,譬如行为方式、主观目的、侵害对象等方面。理论界对于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一直存有争议。作为侵犯财产类的两个重要罪名,其定性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量刑是否适当,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两罪在各种方面的区别,进而真正厘清两罪的界限。
关键词:
盗窃罪 侵占罪 界限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刘孟晖 沈中华 余怒涛
当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时,大股东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我国股市中现金股利也成为大股东侵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一股独大"和股权制衡均不能有效解决大股东侵占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限制大股东侵占的另一种途径。
关键词:
大股东侵占 现金股利 限制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蕊
自上世纪我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犯罪逐渐呈频发之势。高管的职务犯罪中侵占型职务犯罪数量最多,案情也最为复杂。本文着重分析与论述了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机理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导致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机理是:两权分离条件下对经营者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弱化及"道德风险"、契约的不完备、经理人市场机制的缺陷。公有制下对经营者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疲软、经理人市场的缺乏、薪酬与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必要的均衡价格的缺失等,使得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在所难免。要很好地解决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问题,就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等。
关键词:
企业高管 侵占型 职务犯罪 机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管考磊
在中国企业高管职务犯罪频发的背景下,文章运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寻租理论把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视为高管的一种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行为,高管出于机会主义动机采取"隐藏信息"、"隐藏行为"和"权力寻租"的方式攫取个人私利,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同时,文章进一步从市场反应、长期价值表现和财务困境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对企业价值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和极端影响。研究认为,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会引发严重的不利市场反应,降低企业长期价值,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齐文 张蕊
近年来,我国国企高管职务犯罪呈现高频、多发之势,其中侵占型职务犯罪尤为突出,给社会和市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拟以供需理论为依据,分析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需求角度分析发现:某些企业或个人,即寻租人需要借助高管的职权来实现正常途径无法实现的利益,而增强其需求意愿的因素是:市场资源的激烈竞争、打击力度不足和超额利益的存在。供给角度研究表明,导致国企高管有愿望和能力实施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因素是:国企高管个人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缺乏、非法利益巨大和惩罚力度不强。为此,要想很好地遏制侵占型职务犯罪发生,就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加以防范,如加强对高管教育、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关键词:
供需理论 国企高管 侵占型职务犯罪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艳 白智奇 于洪鉴
本文从契约参照点的视角切入,利用我国A股2010—2016年上市企业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激励与职务侵占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在契约参照点作用下,薪酬契约参照点效应对高管职务侵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高管薪酬激励与职务侵占倾向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且明显受到契约参照点影响,高管薪酬激励相较于契约参照点得益越少,其职务侵占动机越强。进一步,"得益—损失"价值函数下处于损失区域的高管职务侵占倾向对契约参照点效应的反应更为敏感,且契约参照点效应与职务侵占二者的敏感度在不同产权性质下存在着显著差异。抑制机制方面,所选取的外部监管机制、公司治理机制及个体补偿激励皆能有效抑制高管职务侵占倾向。本文解释了激励实践与最优契约产生偏差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及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邑早 于洪鉴 黄诗华
从组织-成员互动视角切入,考察了管理者职务侵占的微观心理动因。当管理者感知的心理契约破坏感越强时,在自我补偿动机的驱使下,其实施职务侵占行为的倾向性则越强。采用情景模拟的研究方法,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推断,心理契约破坏对管理者的职务侵占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了上述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责备归因、负性道德情绪在心理契约破坏和职务侵占倾向之间发挥着同步和链式中介效应。此外,通过对比发现,负性道德情绪所揭示的情绪作用路径最大,责备归因所揭示的认知作用路径次之,而两者的链式作用路径影响最低。本文深化了现有研究对于管理者职务侵占动因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管理者伦理道德决策的心理黑箱,为法务工作关于管理者犯罪溯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微 杨治忠
本文通过对龙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涉嫌职务侵占案的分析,追根溯源,提出案件的根源在于大多数企业家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民营企业家缺乏法人财产的概念。
关键词:
法人财产 内部控制 司法会计鉴定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杨忠余 安静
笔者结合查证一宗职务侵占案的实践,就职务侵占一般作案手段及其司法会计检查要点浅议拙见。一、案情及查证去年,根据当地公安机关的委托,我们对A某涉嫌职务侵占一案进行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蕊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逐渐呈现出多发与频发的态势。本文在研究企业高管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缺乏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有重大交易事项或重大经济事项发生的企业易导致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应成为会计调查的主要对象及重要内容。科学的企业高管人员选聘机制、合理的薪酬与激励制度、有效的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及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企业高管 侵占型 职务犯罪 会计调查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才华 王子欣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沪深两市A股已经成功实施资产注入类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第二类代理理论,从注入资产的定价与质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资产注入后36个月的长期市场绩效,研究控股股东通过资产注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根据欺诈"三角理论",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源自压力、机会与借口。其中,压力是经济人自利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对财富追求的价值观导向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与欲望。机会主要是指公有制下的公司制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对高管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疲软、企业崇尚地位与权威的文化氛围、缺少必要的权力制衡及内部控制等。借口主要有"回扣"、"借款"及薪酬与激励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等。有效防范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途径就是要选拔品行能力兼优的人员担任高管,营造诚实守信等的企业文化氛围,完善各种机制与制度,并督促制度的有效执行,机制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三角理论 国有企业高管 侵占型职务犯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