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92)
2023(8946)
2022(7455)
2021(6770)
2020(5644)
2019(12921)
2018(12432)
2017(23471)
2016(13172)
2015(14388)
2014(13746)
2013(13450)
2012(12492)
2011(11142)
2010(11000)
2009(9734)
2008(9579)
2007(8122)
2006(7077)
2005(5826)
作者
(39768)
(33202)
(33156)
(31038)
(21080)
(16145)
(14989)
(12984)
(12730)
(11721)
(11427)
(11312)
(10723)
(10455)
(10210)
(10180)
(10138)
(9848)
(9661)
(9418)
(8496)
(8086)
(8034)
(7652)
(7527)
(7299)
(7277)
(7217)
(6940)
(6635)
学科
(48945)
经济(48886)
管理(33140)
(31737)
(24093)
企业(24093)
方法(21622)
数学(19276)
数学方法(19081)
(14868)
中国(12548)
地方(12304)
(12198)
(11578)
业经(11263)
农业(10549)
(10014)
贸易(10009)
(9648)
(8706)
环境(8689)
(7887)
银行(7832)
技术(7810)
(7387)
(7268)
金融(7265)
(7047)
财务(7042)
财务管理(7030)
机构
大学(182120)
学院(180426)
(69001)
经济(67674)
管理(65896)
研究(63875)
理学(58350)
理学院(57491)
管理学(56314)
管理学院(55981)
中国(46417)
科学(44584)
(41998)
(41269)
业大(35085)
农业(33842)
(33617)
研究所(31423)
(29198)
中心(28979)
(26550)
北京(25433)
(24782)
师范(24379)
财经(24188)
农业大学(23112)
(23060)
(22107)
经济学(21190)
(20612)
基金
项目(133738)
科学(104159)
基金(97563)
研究(89266)
(88935)
国家(88182)
科学基金(74191)
社会(57435)
社会科(54413)
社会科学(54399)
基金项目(53369)
(52563)
自然(51000)
自然科(49823)
自然科学(49803)
自然科学基金(48921)
(45812)
教育(40678)
资助(38212)
编号(33770)
重点(30694)
(29158)
(28487)
(28148)
计划(27693)
科研(26515)
创新(26394)
成果(25744)
科技(24452)
国家社会(24139)
期刊
(69374)
经济(69374)
研究(47132)
学报(39582)
(36710)
科学(33633)
中国(33507)
大学(28481)
学学(27066)
农业(24907)
(21517)
管理(20747)
教育(16370)
(13698)
金融(13698)
(13658)
技术(12706)
业经(11941)
业大(11618)
经济研究(11568)
(11244)
财经(11167)
资源(10196)
问题(9888)
农业大学(9753)
科技(9666)
(9622)
商业(7869)
图书(7837)
技术经济(7819)
共检索到251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云蕾  孙铁山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兴平  赵虎  
位于都市区不同空间区位的就业者其职住平衡程度也有所差异,并且具备不同于相应区位居住者的职住平衡特征。从对位于南京都市区中心城和郊区两种就业空间内就业者的调查,通过设定四种职住平衡度的测度方法,得出郊区就业者职住平衡度要优于中心区的结论。通过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属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住房价格差异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就业者的性别、职位、住房类型和产权状况四个因素在影响就业者职住平衡上产生的作用方向具有一致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艺轩  周锐  戴刘冬  王燚  王新军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3937份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GIS和多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漯河市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为5.9km,通勤距离在5.9km以上的样本比例高达47.32%,职住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从居住地的角度可以发现,居民的职住分离现象在交通小区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区的职住分离情况明显好于郊区,就业主导型小区明显好于居住主导型小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居住地的交通小区类型都是产生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其中小区类型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子,居住主导型小区职住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百刚  韩洁  
该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等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都市循环农业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实现主体及其影响因素间的有机结合,是推动都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国  
我国很多开发区目前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为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详细剖析开发区严重职住分离现象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与集聚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时间段内产业用地的集聚强度都要高于居住用地的集聚强度,说明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分散化,而产业用地出让的空间分布格局更为集聚。②土地利用格局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行为,随着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密度的提升,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都明显缩短,说明居住在土地混合程度越高区域的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来优化通勤行为;个体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住房产权以及邻里特征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杨阳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密云和房山通过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门头沟、平谷和延庆还不具备产城融合条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明华  杨洁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地位显著增强。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城市内部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基于1996年北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商以及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服务业在北京都市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别;北京都市区服务业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工的特征,区县层次要比区域层次突出些;整体上,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呈现弱化趋势,各区域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有升有降,区域之间地域分工有所弱化,各区县服务业地区专业化也有升有降,区县之间地域分工变化规律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7—2007年北京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及其构成、行业分布和失衡度。结果表明:历年北京均是国内贸易隐含碳的净调入方;1997年、2002年北京是国际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方,但2007年逆转为净进口方;北京一半以上的调出和出口隐含碳都是为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间投入而排放的,多半以上的调入和进口隐含碳是为满足本地最终需求而排放的;北京的国内外贸易隐含碳失衡现象严重,失衡度行业主要是原料、燃料及其加工型行业和轻型装备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