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47)
2023(3492)
2022(3101)
2021(2981)
2020(2579)
2019(5961)
2018(5665)
2017(9031)
2016(6536)
2015(8162)
2014(8280)
2013(7066)
2012(6514)
2011(6013)
2010(6351)
2009(5052)
2008(5085)
2007(4551)
2006(3991)
2005(3541)
作者
(17051)
(14174)
(14165)
(13534)
(9201)
(6786)
(6473)
(5665)
(5487)
(5475)
(5045)
(5009)
(4707)
(4703)
(4695)
(4598)
(4404)
(4364)
(4225)
(4129)
(4041)
(3730)
(3563)
(3543)
(3396)
(3373)
(3224)
(3201)
(3070)
(3022)
学科
(13041)
经济(13017)
管理(12316)
(10856)
教育(9661)
中国(8899)
(8839)
企业(8839)
理论(8392)
教学(8175)
方法(5779)
学法(5548)
教学法(5548)
技术(5243)
(4985)
(4888)
学理(4799)
学理论(4799)
数学(4584)
学校(4416)
数学方法(4392)
思想(3498)
研究(3419)
政治(3418)
业经(3344)
思想政治(3288)
政治教育(3288)
治教(3288)
德育(3271)
农业(3256)
机构
学院(84439)
大学(78803)
研究(29395)
管理(23030)
(21513)
经济(20722)
科学(20096)
理学(19930)
理学院(19526)
技术(19204)
职业(19110)
管理学(18657)
管理学院(18525)
教育(17889)
(17699)
(17587)
师范(17412)
中国(17020)
(16188)
(15723)
(15225)
研究所(15023)
职业技术(13547)
师范大学(13461)
业大(13181)
技术学院(12731)
农业(12486)
中心(12154)
(11583)
北京(11245)
基金
项目(55187)
研究(46359)
科学(43193)
基金(33987)
教育(29898)
(29620)
国家(29231)
(25840)
科学基金(23705)
社会(23486)
编号(22858)
(22617)
社会科(21819)
社会科学(21812)
课题(19602)
成果(19354)
基金项目(17840)
(17223)
自然(15245)
自然科(14911)
自然科学(14903)
自然科学基金(14616)
重点(14426)
资助(13953)
规划(13759)
(12925)
项目编号(12663)
(12640)
(12358)
(12114)
期刊
教育(38418)
中国(27674)
(23639)
经济(23639)
研究(22975)
职业(17717)
技术(15623)
学报(15094)
(13951)
科学(12515)
技术教育(11726)
职业技术(11726)
职业技术教育(11726)
大学(11358)
学学(10066)
农业(9979)
管理(8176)
(7593)
论坛(7593)
(7344)
(5662)
职教(5327)
成人(4770)
成人教育(4770)
图书(4707)
(4676)
高等(4493)
业大(4383)
财经(4136)
(3835)
共检索到127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元  
职业教育要取得长远发展,重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职业能力是与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有关的肢体的和认知的动作体系、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根据职业能力的层级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层、专业能力层和特定能力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包括感知、模仿、练习、内化等四个阶段,呈现的是"隐性—隐性—显性—显性—隐性"的螺旋上升模式;其培养要通过感知过程的情景化、模仿过程的标准化、练习过程的岗位化和内化过程的个性化等四个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曾国勇  
"软能力"作为体现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学习和以后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有关"软能力"研究的现状,对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界定,对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软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认为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和养成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国烛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界定、组成及形成,阐述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方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俊民  
学生职业"软能力"作为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就业和以后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相关理论,结合有关"软能力"研究的现状,对高校学生"软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界定,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职业"软能力"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职业院校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共同推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洪  黄国庆  
文章简述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分析了学生们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列举了大量典型的案例,探讨怎样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对职业院校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6月17日,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内地新疆中职班3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项目摘得金牌,获得金牌的学生阿依仙古丽、何玲和朱花蕤都在服装专业学习,这是内职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阿依仙古丽和何玲是首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的维吾尔族和东乡族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童隆  
新时期,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其首要的教学任务,德育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了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提出德育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将德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兆飞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能力相辅相成。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的构建应该坚持"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统一,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重要从转变学生观念,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和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今天的"通识教育"已从高等教育领域延伸至职业教育和中学教育范畴,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对于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度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某一职业知识的学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变化的需要。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寨平  
分析了职业院校在产教结合中建立学生职业养成性培养模式,提出了职业养成性培养模式设计方案,探讨了其评价体系,并针对目前实施难点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明友  
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不利于新形式下学生的就业与未来从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教育应由只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转向职业意识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并重的方向。注重构建职业意识培养的平台,通过多种教育渠道,推动其知识内化,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白雪  闫广芬  
5G时代开启的新信息革命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种关键的社会生产力和个体发展力,信息素养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发现: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对学生职业获得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就业信息适配意识不足、就业信息知识薄弱、就业信息实践转化能力缺乏、就业信息道德规约力效应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急需构建"整合式"就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迎接5G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学勇  杨晓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文章分析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构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柏清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教育理论与方法、职业指导四部分,主要通过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搞好继续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以及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等途径来获得。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成营  陈佑清  
符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符号学习的关键是获得符号的意义。获得符号意义的过程包括符号形式的分析和符号意义的建构两个方面,前者要求分析符号中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后者则要求把握符号、符号所指称的实际事物、人之间的关系。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培养应依据建构性、方法性原则,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