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6)
- 2023(7499)
- 2022(6072)
- 2021(5519)
- 2020(4608)
- 2019(10333)
- 2018(9901)
- 2017(19484)
- 2016(11100)
- 2015(12694)
- 2014(12630)
- 2013(12272)
- 2012(11605)
- 2011(10400)
- 2010(10560)
- 2009(9478)
- 2008(9255)
- 2007(8451)
- 2006(7354)
- 2005(6480)
- 学科
- 济(53122)
- 经济(53076)
- 农(44218)
- 业(39228)
- 农业(29415)
- 管理(25681)
- 方法(24108)
- 数学(22900)
- 数学方法(22803)
- 企(18369)
- 企业(18369)
- 中国(17105)
- 业经(14393)
- 财(11329)
- 地方(9969)
- 农业经济(9834)
- 制(9510)
- 发(8921)
- 村(8873)
- 农村(8867)
- 贸(8598)
- 贸易(8590)
- 易(8401)
- 技术(7858)
- 发展(7615)
- 展(7609)
- 策(7608)
- 劳(7457)
- 劳动(7455)
- 体(7381)
- 机构
- 学院(157339)
- 大学(149304)
- 济(70714)
- 经济(69492)
- 管理(60192)
- 理学(53205)
- 理学院(52776)
- 管理学(52082)
- 管理学院(51810)
- 研究(49642)
- 农(44782)
- 中国(38499)
- 农业(33866)
- 财(29917)
- 京(29156)
- 业大(28612)
- 科学(27218)
- 中心(24644)
- 财经(24301)
- 所(24147)
- 江(24106)
- 经(22427)
- 经济学(22023)
- 研究所(21640)
- 农业大学(20907)
- 范(20664)
- 师范(20512)
- 经济学院(20266)
- 经济管理(20082)
- 州(18251)
- 基金
- 项目(105498)
- 科学(85175)
- 研究(83329)
- 基金(76926)
- 家(65074)
- 国家(64369)
- 科学基金(56169)
- 社会(54758)
- 社会科(51570)
- 社会科学(51560)
- 省(43047)
- 教育(40811)
- 基金项目(40757)
- 编号(36198)
- 划(35005)
- 自然(33392)
- 自然科(32643)
- 自然科学(32635)
- 自然科学基金(32071)
- 资助(31101)
- 成果(27697)
- 农(27458)
- 部(25705)
- 课题(25110)
- 发(24503)
- 重点(23557)
- 国家社会(22651)
- 教育部(22456)
- 制(21937)
- 人文(21884)
共检索到230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张锦华 沈亚芳
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从城市规模视角论证了职业选址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用脚投票下的职业选址具有显著的高质量就业效应,表现在工资收入、劳动负担、职业层级与就业保障四个方面;职业选址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劳动力池效应与社会网络效应,深化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职匹配效率与拓展社会资本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职业选址的就业质量效应具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且频繁的城市流动变换职业选址产生的中断效应不利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因此,要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构建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弱势农民工群体与优化劳动关系和劳动保护,保障就业与民生,助推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农民工 职业选址 城市规模 就业质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成 孟繁邨 李世杰 高健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异质性农民工中的低技能农民工就业“降级”,中等技能农民工就业“极化”,而高技能农民工就业“升级”。(2)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异质性农民工就业岗位升级和技能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等技能与高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向上流动、技能溢价,尤其是对高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按岗位分组后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高端岗位内部对农民工技能溢价的提升大于中端岗位的影响,并且高技能农民工在高端岗位内的技能溢价最明显。
关键词:
技能偏向 技术进步 异质性 农民工 就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园争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2013年的8省数据,测度了工资性收入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并将其完全分解,认为交换流动性是其主体,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收入层级的不断变换,但由这种变换所带来的收入流动占比在不断缩小;同时通过对相对流动性各指标及层级间的对比分析可知,工资性收入的流动幅度较小,流动水平较低。对流动层级数的实证检验则显示,非农职业培训、土地转包出及较高的家庭平均健康水平等,都会显著提升工资性收入的层级上行能力。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形成顺畅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提高医卫体系的服务水平将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流动性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工资收入、劳动供给、岗位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多维就业质量视角系统评估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从工资收入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但社会资本的工资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从劳动供给维度来看,社会资本虽无法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却可能有助于其获得各项待遇相对较好的非超时劳动岗位。从岗位稳定性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并未提高农民工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但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可能有助于纠正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合同规范的负面影响。从福利待遇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并无显著作用,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概率。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资本 多维就业质量 就业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润泉 周德水
利用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工在城市间的流动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效应为负,这一效应对不同性别、代际的农民工均成立。分维度分析表明,城市流动存在双重效应,既能够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单位福利对就业质量发挥正向作用,又能通过提高超时工作的概率以及降低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会与社会保险、成为白领的概率,对就业质量产生负面效用。农民工"用脚投票"并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但对工资、单位福利等现期回报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是农民工依然保持高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莹莹 曹家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数字经济视角探寻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尤为必要。本文基于CMDS微观数据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两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且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更大,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对高物质资本、高人力资本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的促进效应更强;在相同资源禀赋下,数字经济为新一代农民工带来的就业效应更大。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本文的研究不仅证实了数字经济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而且为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物质资本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就业质量 数字经济 新老两代农民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邓睿
在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和农民工会员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关于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实际作用却受到质疑。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借助2014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匹配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工会组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具体来看,工会会员身份有助于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同时对其参与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能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此外,工会会员身份对低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的积极效应更为强烈,而对高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关键词:
农民工 子女随迁 就业质量 处理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叶静怡 周晔馨
本文基于2007年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社会资本转换对其进城打工收入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原始社会资本的大小对其增加城市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即新型社会资本对收入有正的影响。这些结论在解决了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了严格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农民工社会资本转变不仅关系自身收入提高和福利增加,而且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的农民工城市就业培训和社团活动等等公共政策,可能超出政策实施的直接目标,具有提升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的不期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曙光 董香书
本文运用微观调研数据对农村民主与农民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户民主参与对其自评健康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分析民主参与对农民健康的影响渠道结果表明,村民个体民主参与并不能显著通过公共品来影响健康,推测个体民主参与更多通过"赋权"的心理作用来提高村民的健康;村庄集体民主参与对公共品的提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公共品的改进则可以改善村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
农民 民主参与 自评健康 公共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锦华 刘小瑜 陈博欧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突发性冲击会对其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突发性冲击-农民工流动-农业再就业”的逻辑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论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就业地点以及农业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变化与市场配置效率下降加大了农民工工资下行压力,带来了不利的收入效应;加之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大,县域内就业增加,农民工流动性下降;由于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利用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功能进行农业再就业,获得暂时的就业保障以抵御公共卫生风险。此外,城市的失业效应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是突发性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潜在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通过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弱势农民工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是保障农民工生计、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王雨林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Logit模型考察农民工流动经历对市民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会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即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会影响个体未来是否决定定居城镇。更进一步的将影响市民化倾向的因素划分为个体、家庭和村级层面,运用集束系数技术法估计不同层面影响强度的相对大小,实证结果显示个体层面影响最大,村级层面影响最小。本文研究结论说明在推进城镇化与市民化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实现就地市民化、城镇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王雨林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Logit模型考察农民工流动经历对市民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会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即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会影响个体未来是否决定定居城镇。更进一步的将影响市民化倾向的因素划分为个体、家庭和村级层面,运用集束系数技术法估计不同层面影响强度的相对大小,实证结果显示个体层面影响最大,村级层面影响最小。本文研究结论说明在推进城镇化与市民化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实现就地市民化、城镇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甘宇 赵驹 宋海雨
利用1046份农民工文化消费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民工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和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都对农民工文化消费有显著的正影响。随着外出务工的工龄和具体工作时长增加,农民工的年龄因素对其文化消费影响的解释力度增强,其对文化消费有显著的负影响;现住房性质为自购房或自建房的农民工文化消费的力度更强。
关键词:
农民工 文化消费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达奇 周力
基于中国2011—2018年城市级别的数据,从包容性的视角切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整个社会就业的包容性。就业包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相比于城市户籍劳动力,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在农民工群体中,相比于中青年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就业。第三,相比于高技能劳动者,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低技能农民工就业。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自身寻找的方式,促进社会资本不足的农民工群体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地区低技能服务业岗位需求,促进低技能、中年及中老年农民工群体就业。因此,从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培训、金融优化政策提升农民工群体包容性就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包容性就业 农民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