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4)
- 2023(18147)
- 2022(15135)
- 2021(14079)
- 2020(11846)
- 2019(27139)
- 2018(26403)
- 2017(49387)
- 2016(27275)
- 2015(30745)
- 2014(30534)
- 2013(29808)
- 2012(27487)
- 2011(24719)
- 2010(24448)
- 2009(22516)
- 2008(22009)
- 2007(19703)
- 2006(16845)
- 2005(14806)
- 学科
- 济(111375)
- 经济(111261)
- 业(76272)
- 管理(71522)
- 企(53683)
- 企业(53683)
- 方法(50882)
- 农(49109)
- 数学(45876)
- 数学方法(45360)
- 中国(34881)
- 农业(32307)
- 财(27539)
- 业经(26656)
- 贸(22932)
- 贸易(22920)
- 易(22422)
- 学(21548)
- 制(21007)
- 地方(20094)
- 技术(17199)
- 务(16889)
- 银(16871)
- 财务(16843)
- 银行(16814)
- 财务管理(16805)
- 行(16060)
- 融(16047)
- 金融(16044)
- 企业财务(15956)
- 机构
- 学院(385541)
- 大学(381654)
- 济(161759)
- 经济(158737)
- 管理(146455)
- 研究(132255)
- 理学(127689)
- 理学院(126275)
- 管理学(124027)
- 管理学院(123321)
- 中国(100555)
- 农(83424)
- 科学(82208)
- 京(79564)
- 财(69653)
- 所(67428)
- 农业(65227)
- 业大(64732)
- 中心(62456)
- 研究所(61812)
- 财经(56699)
- 江(56414)
- 经(51971)
- 经济学(50151)
- 范(49562)
- 北京(49486)
- 师范(48968)
- 院(46751)
- 经济学院(45481)
- 州(44067)
- 基金
- 项目(266586)
- 科学(210252)
- 基金(194942)
- 研究(190949)
- 家(172608)
- 国家(171139)
- 科学基金(145644)
- 社会(122530)
- 社会科(115973)
- 社会科学(115941)
- 省(104168)
- 基金项目(102984)
- 自然(95046)
- 自然科(92929)
- 自然科学(92896)
- 自然科学基金(91254)
- 教育(89026)
- 划(88749)
- 资助(79374)
- 编号(76924)
- 重点(60780)
- 成果(60468)
- 部(59841)
- 发(58010)
- 创(55497)
- 课题(53100)
- 科研(52017)
- 创新(51938)
- 国家社会(51639)
- 教育部(50873)
- 期刊
- 济(170737)
- 经济(170737)
- 研究(104365)
- 农(81524)
- 中国(76464)
- 学报(66245)
- 科学(59160)
- 农业(55284)
- 财(52613)
- 大学(49856)
- 管理(48540)
- 学学(47529)
- 教育(40377)
- 技术(35781)
- 融(35304)
- 金融(35304)
- 业经(32324)
- 业(28274)
- 财经(27332)
- 经济研究(27213)
- 问题(23886)
- 经(23516)
- 版(20443)
- 世界(19416)
- 统计(19391)
- 贸(18564)
- 技术经济(18436)
- 资源(17555)
- 业大(17529)
- 科技(17431)
共检索到559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瑶 彭开丽 李崇光
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当前受雇农民工流动的主要驱动力,职业流动能否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向着公平竞争、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发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职业流动对受雇农民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职业流动的发生对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0.78%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类型职业流动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技能流动和行业内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提升程度分别为4.84%和2.78%;低技能流动和跨行业流动都能显著降低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降低程度分别为2.87%和1.26%。平均处理效应显示,已经发生了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如果未发生职业流动时,就业质量会下降11.42%。倘若未发生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能发生职业流动时,其就业质量能上升15.46%。受雇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的最佳选择是高技能且行业内流动,低技能者无论是行业内流动还是跨行业流动都会显著降低就业质量。据此,提出针对受雇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受雇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实现理性、有序的行业内流动,降低跨行业流动造成的损失等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群 李潇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数据,探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水平较低,仅为0.347,也只有13.27%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镇;其中,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影响不显著;就群体差异而言,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对新一代农民工和异地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更甚,对老一代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影响较小。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能力 定居意愿 群体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城乡就业从原先的"三元结构"转变为"四元结构":存在着大量于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村户籍农民工。为了推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需要解决这部分劳动力的城市户籍。本文在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方博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CLDS)数据库,考察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利益与流动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户籍制度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受到歧视,阻碍了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而当这些歧视不存在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工作地所在的城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明娟 曾湘泉
频繁转换工作已经成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但工作转换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工作转换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传导机制又是什么?本文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估计了工作转换对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转换对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产生显著负影响,受雇农民工工作转换不仅没有带来收入的提升,反而会增加工作时间,也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养老保险缴纳和签订长期或固定劳动合同。进一步分析工作转换影响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传导机制,发现:工作转换并没有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可能与就业质量信息传导、专用人力资本迁移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约束三个机制有关。
关键词:
农民工 工作转换 就业质量 传导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是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立足的破题之举。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数据,以农民工群体为靶向,从个体特征、就业特征、人力资本、社会支持、地域分布以及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而全面掌握了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极低,旨在通过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设想几无实现的可能:其一,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及层次均较低,这使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二,农民工公积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是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立足的破题之举。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数据,以农民工群体为靶向,从个体特征、就业特征、人力资本、社会支持、地域分布以及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而全面掌握了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极低,旨在通过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设想几无实现的可能:其一,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及层次均较低,这使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二,农民工公积金制度不具备强制性,不同地区公积金制度的执行力度、覆盖广度不同,部分地区农民工公积金制度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其三,当前一些农民工尚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甚至连工资亦被屡屡拖欠,对于这些农民工来说,公积金制度则更难以与其发生关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工资收入、劳动供给、岗位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多维就业质量视角系统评估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从工资收入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但社会资本的工资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从劳动供给维度来看,社会资本虽无法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却可能有助于其获得各项待遇相对较好的非超时劳动岗位。从岗位稳定性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并未提高农民工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但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可能有助于纠正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合同规范的负面影响。从福利待遇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并无显著作用,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概率。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资本 多维就业质量 就业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湘泉 郭晴
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对于降低融资约束和创业成本,推动我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并使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促进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概率提高0.062个单位~0.21个单位,并使其农业就业概率降低0.071个单位~0.22个单位。数字金融能够降低融资和创业成本,吸引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地区开展机会型创业,由此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收入提升;相比之下,数字金融对进城农民工创业及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低物质资本、低人力资本的返乡农民工开展机会型创业,并对高儿童抚养比的返乡农民工有更强的普惠性。本文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稳就业”、推动农村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依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返乡农民工 再就业 创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燕平 谷小勇 杨学军
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的关键,难点在于农民工就业的弱势特征。本文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力产权 就业弱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宪 黄健柏
本文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联合对农民工就业有显著影响,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行业分割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不考虑地区分割变量情况下在农民工就业与其他三类分割变量之间建立的模型更为优化可靠。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农民工 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力 陈浩 曹亚
基于中国中部地区6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已婚、受教育水平较高、有职业技能、家庭耕地少、居住地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倾向跨省流动。与省内就业相比,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高,主要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但是,其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联系当前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和劳动力趋于短缺、农民工回流加速的背景,本文认为,应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万霞 秦中春
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教育情况与其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单位性质、任职情况、参与社会保险情况及工作环境满意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及个人的教育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民工 职业教育 就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旻 谭晓婷
[目的]文章基于辽宁省1 242份实地调研数据,验证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4个维度测度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其次采用计数模型和排序模型分别验证了人力资源能力与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职业流动等级、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总体较低,其中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谋生就业能力均较低,而融入城市能力较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偏低,职业类型等级不高,且流动方向主要呈水平流动或不流动;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是影响职业流动频率和流动方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越强,职业类型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向上流动。[结论]充分发挥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优势、提升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是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珊娜 赵明霏
本文基于2021年春节假期农民工个体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农民工就地过年决策的影响,从而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实证分析发现: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大;将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劳动合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现,工资、社保、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起到部分中介调节效应,工作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执行,有效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农民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合同 就地过年 城市融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民工工资拖欠状况研究——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农民工家庭与城镇住户消费行为差异分析——来自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的证据
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
当前农民工劳动力价格问题研究分析
禀赋差异、议价能力与农民工工资——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数字经济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吗?——来自三期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经验证据
农民工在城市间“用脚投票”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基于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