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2)
2023(15333)
2022(12899)
2021(11983)
2020(10156)
2019(22910)
2018(22656)
2017(44119)
2016(24192)
2015(26980)
2014(26635)
2013(25957)
2012(23886)
2011(21598)
2010(21583)
2009(19591)
2008(19070)
2007(16779)
2006(14720)
2005(12473)
作者
(69321)
(58018)
(57801)
(54879)
(36576)
(27883)
(26027)
(22726)
(22091)
(20495)
(19727)
(19371)
(18251)
(17833)
(17776)
(17701)
(17632)
(16958)
(16794)
(16641)
(14391)
(14296)
(14071)
(13444)
(13175)
(13035)
(12809)
(12705)
(11743)
(11553)
学科
(97631)
经济(97518)
(67827)
管理(62346)
(48116)
(45059)
企业(45059)
方法(43803)
数学(39783)
数学方法(39316)
农业(31647)
中国(31573)
(25130)
业经(24202)
(19549)
地方(18762)
(18538)
贸易(18532)
(18116)
(17874)
(15652)
银行(15602)
技术(15480)
(14932)
环境(14548)
(14231)
(13878)
金融(13876)
(13660)
财务(13625)
机构
学院(341836)
大学(336990)
(140226)
经济(137411)
管理(131076)
理学(114759)
理学院(113485)
研究(112671)
管理学(111413)
管理学院(110786)
中国(84942)
(75104)
科学(70649)
(69616)
(62563)
农业(58478)
业大(57875)
(56678)
中心(53596)
研究所(51868)
财经(50887)
(50021)
(46602)
(44684)
师范(44156)
经济学(43265)
北京(42500)
(39904)
经济学院(39514)
(39328)
基金
项目(237754)
科学(187998)
基金(173942)
研究(170973)
(153297)
国家(151953)
科学基金(129898)
社会(110233)
社会科(104309)
社会科学(104280)
(93476)
基金项目(93041)
自然(84660)
自然科(82751)
自然科学(82723)
自然科学基金(81204)
教育(79560)
(79534)
资助(69653)
编号(69615)
成果(54056)
重点(53767)
(53283)
(51945)
(49463)
课题(47410)
创新(46344)
科研(46256)
国家社会(46227)
教育部(45354)
期刊
(147880)
经济(147880)
研究(92815)
(74282)
中国(61118)
学报(56616)
科学(51571)
农业(50131)
(44722)
大学(43129)
管理(42509)
学学(41373)
教育(33700)
(32547)
金融(32547)
技术(31523)
业经(30217)
财经(24160)
(23902)
问题(23212)
经济研究(22380)
(20660)
(17868)
统计(16553)
理论(15700)
技术经济(15662)
科技(15563)
业大(15529)
世界(15405)
商业(15339)
共检索到486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妍冬  刘一伟  
本文在中国七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职业流动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职业流动对农民工的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两代农民工收入的比较分析,发现职业流动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呈正相关。但是在回归检验中发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开始下降,职业流动频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而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回归检验中,职业流动频次与第一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不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恩  符平  敬志勇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更加频繁,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被部分学者概括为"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能力低。本文利用全国性的农民工调查数据,通过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代际差异的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三高一低"特征不足以解释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更加频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群体未婚比例高,子女数量少,家庭负担小,且更加注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职业的向上流动实现自我提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锦墉  杨国强  梁志民  肖芳文  
本文依据江西调查样本数据,分别采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存在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性别、家庭负担、打工是否压力大、总收入趋势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影响系数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存在影响程度的差异;婚否、土地流转意愿、离职综合因素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影响系数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影响程度也有较大代际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卓玛草  孔祥利  
针对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利用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农民工实地问卷调研数据,构建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代际职业继承指数与流动性指数等多维流动性指标,测度分析了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呈现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双重嵌套的特征事实。结论为:(1)农民工代际间职业分布存在代际差异,但在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中嵌套着职业代际传递与继承的共性;(2)农民工内部不同职业阶层存在大小不同的职业代际传递效应,形成结构性职业流动格局;(3)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范围存在明显的分割性,表现为农民工非精英群体与农民工精英阶层之间存在着职业"潘篱"。因此,促进机会平等推动代际职业流动,对熨平中国社会不平等、促进新生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洵  陈宁  石人炳  
基于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并不强烈,只有42%的第一代农民工和48%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落户城市;劳动报酬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具有提升作用,但对第一代农民工影响不显著;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参与培训、职业地位等对其城市落户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超时劳动、签订合同等具有负向影响;不同社会保障的影响程度存在代际差异,拥有养老、医疗保险的第一代农民工城市落户的可能性更大,拥有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玲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职业流动次数对新老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的效用。结果表明:职业流动越频繁越不利于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对新老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均具有积极作用,老一代农民工中已婚的、外地农民工更容易实现职业晋升,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更容易实现职业晋升,在社会网络方面,居民互助多有利于老一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居民相熟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有负的效用。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局面,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减少流动;同时,提升农民工教育水平以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旻  谭晓婷  
[目的]文章基于辽宁省1 242份实地调研数据,验证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4个维度测度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其次采用计数模型和排序模型分别验证了人力资源能力与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职业流动等级、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总体较低,其中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谋生就业能力均较低,而融入城市能力较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偏低,职业类型等级不高,且流动方向主要呈水平流动或不流动;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是影响职业流动频率和流动方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越强,职业类型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向上流动。[结论]充分发挥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优势、提升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是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显洲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分位数分解法分析了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工资差异,研究表明:从全国和东部地区来看,城市工和农民工的工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两个群体的禀赋差异,歧视所占的比重较小;在中部地区,中、低分位上的系数差异大于禀赋差异,中、高分位上的禀赋差异大于系数差异,对农民工的歧视主要存在于工资分布的低端;在西部地区,随着分位数的提高,工资差异、系数差异和禀赋差异都不断提高,禀赋差异和系数差异为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做出了大体相同的贡献。这意味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保护农民工免于工资歧视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中部地区的低收入阶层和西部地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书云  张广宇  
实证分析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虽未摆脱农民工群体的总体特征,但与先辈相比,在就业、生活、素质和观念、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与特点。他们在外创业和移居城市动机较强、务农意识淡薄;女工所占比重甚至超过男性;文化及专业素质起点高,人力资本潜力大;跨区域、在大城市就业的多,外出半径扩大、视野更开阔;流动就业比例相对较低、累计外出时间延长;更自信,预期收入明显高于实际收入;对劳动、生活环境和条件要求提高;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强。我们应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有关政策,结合不同年龄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要求,分类指导,进一步改善其就业、生活环境和状况,更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志刚  熊萍  "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及其演变规律"课题组  
农民工留城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7省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等经济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等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民工工作地、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龙  钱文荣  
基于729份问卷数据和工作价值取向视角,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谋生价值、职业价值和呼唤价值三个维度的认可度对农民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谋生价值和职业价值满意度负向影响显著,二者的提升会降低农民工离职意愿;呼唤价值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婚姻、教育程度和企业性质影响显著。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民工更加重视工作谋生价值的实现,受谋生价值满意度的影响超过新生代农民工,其影响系数是后者的近两倍;职业价值满意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更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文婷  张广胜  
基于2009年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采用改进的"M incer"模型研究影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因素,比较分析新老两代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决定的影响因素和程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拥有技术或手艺、是否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受教育程度、性别和职业类型是影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因素。其中,是否拥有技术或手艺成为新老两代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文荣  李宝值  
利用2010年针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调研数据,借鉴目标设置理论,运用渐进适应模型,对于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第一,总体上看初衷的基本实现对留城意愿具有正向作用,且大于其收入提高的正向影响,而初衷的完全落空对留城意愿具有负向作用。第二,初衷的完全实现和部分实现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初衷的完全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响;初衷的部分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响。第三,进城农民工公平感知度的提高不仅对其留城意愿具有促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艳平  
由于第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上都有着明显差别。两代农民工无论是初次职业选择还是现职业选择,其职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目标和职业诉求、职业稳定性乃至当前工作条件、月均收入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对其初次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以及现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多项Logistic回归表明,家庭因素较多地影响着老一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他们因为家庭原因比较注重获得一定的、较稳定的收入。而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但也反映了其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并且比较关注工作条件。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文章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进行了测量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消费不平等高于收入不平等,而家庭收入和消费不平等存在明显的流动模式差异与代际差异。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分解表明,劳动收入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则为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对基尼系数进行的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显示:流动模式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而代际差异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