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5)
2023(8208)
2022(6336)
2021(5904)
2020(4719)
2019(10606)
2018(10435)
2017(19341)
2016(10898)
2015(12896)
2014(12769)
2013(12124)
2012(11072)
2011(10025)
2010(9842)
2009(8665)
2008(8412)
2007(7326)
2006(6570)
2005(6305)
作者
(28397)
(23712)
(23506)
(22789)
(15017)
(11169)
(10740)
(9361)
(9305)
(8317)
(8252)
(7903)
(7782)
(7502)
(7464)
(7371)
(7098)
(6975)
(6794)
(6549)
(6171)
(5781)
(5643)
(5407)
(5348)
(5341)
(5243)
(5121)
(4732)
(4642)
学科
(46468)
经济(46420)
中国(24390)
(24210)
管理(23843)
方法(18079)
数学(16466)
数学方法(16405)
(15597)
企业(15597)
(15206)
(10873)
贸易(10865)
(10712)
农业(10533)
业经(10319)
(9216)
(8621)
银行(8615)
(8350)
(8316)
(8149)
(7600)
金融(7600)
(7198)
劳动(7181)
地方(7043)
产业(6975)
(6931)
发展(6876)
机构
学院(149624)
大学(149329)
(72106)
经济(71048)
研究(58639)
管理(51638)
中国(44918)
理学(44043)
理学院(43534)
管理学(42920)
管理学院(42633)
(32737)
科学(31347)
(30315)
(29418)
研究所(26797)
经济学(25006)
中心(24867)
财经(24694)
(22952)
经济学院(22583)
(21760)
(21728)
师范(21590)
北京(21519)
(21308)
(20828)
财经大学(18508)
业大(18105)
师范大学(17600)
基金
项目(98181)
科学(79640)
研究(76851)
基金(73115)
(63485)
国家(62969)
科学基金(53474)
社会(51735)
社会科(49050)
社会科学(49043)
教育(37883)
基金项目(37234)
(34988)
(31487)
编号(30860)
自然(30707)
自然科(30062)
自然科学(30055)
资助(29765)
自然科学基金(29569)
成果(24879)
(24330)
重点(23110)
课题(23074)
国家社会(23048)
(22781)
中国(22623)
教育部(21631)
(20051)
(19840)
期刊
(76596)
经济(76596)
研究(48300)
中国(37752)
教育(24456)
(21522)
(21155)
科学(20687)
学报(20368)
管理(20148)
技术(17456)
大学(16452)
学学(15274)
(15014)
金融(15014)
农业(14755)
经济研究(14059)
财经(13216)
职业(12008)
(11697)
(10971)
问题(10945)
世界(10769)
国际(10340)
业经(10239)
(8930)
技术教育(8781)
职业技术(8781)
职业技术教育(8781)
(8671)
共检索到234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首先基于Acemoglu和Restrepo(2018b)提出的任务模型构建人工智能对职业替代的简单任务模型,然后通过匹配中美职业代码,估算了中国职业分类被智能化替代的可能性。接下来,利用行业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构成数据估计了行业预期智能化水平,并基于此构建了“因素偏差”和“进展速度”两个维度的行业智能化指标,实证研究现阶段人工智能对我国2003-2019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对劳动力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反而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人工智能对从事非常规认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相对需求低于非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化对不同技能群体的影响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呈现“倒U形”的特征,并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效应加速累积,替代效应仍小于创造效应是我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重要“窗口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广肃  李力行  孟岭生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本文将美国劳工部标准职业代码与中国职业代码相匹配,基于Frey and Osborne(2017)对美国各种职业被智能化替代概率的估计结果,估算了中国各职业被智能化替代的概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层面的被替代指标。接下来,利用多个年份的人口普查和家庭调查微观数据以及欧盟的机器人使用数据,本文在城市层面和个人层面估计了智能化对就业广度(就业人数)和就业强度(工作时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化对中国劳动就业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一方面减少了就业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增加了在职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分样本分析发现女性、低教育劳动者、大龄劳动者、移民等劳动力市场中相对脆弱的群体所受的冲击更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随着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内含前沿技术的先进设备投资大规模增长,"机器换人"成为许多地区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式。本文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出发,构建了智能物质资本投入和区域生活成本差异下三种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分析框架,刻画了工业智能化对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工业智能化将促使先进设备替代初中和高中学历劳动力,并增加对高、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化"特征。东南沿海地区因过高生活成本挤出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工业智能化进一步加剧了先进设备对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替代,就业结构反而呈现出"单极极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替代效应。在所有地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受到生活成本因素的负向影响就越小。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政府应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支持劳动力在岗、转岗培训活动,加快建立与智能化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抑制生活成本过快上升,避免过早出现大规模"机器换人"现象,确保实现稳就业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春燕  
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两个就业群体。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劳动力开始出现下岗失业等现象,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吗?实证研究发现,行业间城乡劳动力的关系是有差异的,他们之间或是互补,或是替代。其中农林牧渔,批发和零售业,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进入会使得这些行业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量下降。为使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程持续、和谐地推进,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在这一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城镇劳动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瑞光   秦一博   殷江滨  
以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政策试点项目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08—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发现,制造业智能化不仅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而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但就业创造效应明显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国家给予税收优惠越多,越有利于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国有和民营所有制性质下的制造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回答了“机器换人”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为政府进一步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秋霖  许多  周羿  
文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及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考察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智能化生产对当地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有助于抵偿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属于"诱导式创新",与劳动力之间是替代关系,而且是"补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如果维护好这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老龄化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文章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检验人工智能涟漪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以及其对本行业和上下游行业异质性劳动就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技能、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就业均产生显著拉动作用。人工智能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拉动作用,对后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且对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创造大于就业抑制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岗位更迭效应,对中高技能劳动产生显著的就业拉动作用,但并未对低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而中间品替代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就业产生抑制效应,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上游行业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形成对中高技能劳动的拉动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沈建法  
90年代以来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本地下岗待业劳动力日见增多 ,与此同时又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动力涌入就业 ,本地劳动力下岗待业与外来劳动力“上岗”就业同时并存发展 ,构成了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从上海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及分层特征、上海本地劳动力的供给规模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外来劳动力的基本属性及劳动供给行为特征等几个方面 ,对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的补缺、替代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江霈  冷静  
在一国内部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便利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发达地区产业过度集聚后劳动力成本的升幅,导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被抑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变化幅度,发现无论与中西部地区还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其增速都明显偏慢。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民工荒"、出口转冷等新背景下我国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西进的新态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内需市场的充分启动是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本转移的重要前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宇  李容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非农收入增加本应诱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资本替代劳动,但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农业市场发育缓慢以及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可能会制约该要素替代效应的发生。文章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六省市787家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劳动力务工时间和务工汇款增加不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明显提高;其中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以及农户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构成了要素替代效应的约束条件,但文章没有发现小规模土地经营制约农户使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证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本文在对城镇劳动力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性,并运用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不会对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产生替代关系,相反,从动态看,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农民工还会促进其就业。农民工对二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规模效应。至于总效应,则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负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正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增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惠树鹏  单锦荣  
基于中国工业智能化背景,分析归纳了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fsQCA系统考察了工业智能化与地区发展水平、生活成本、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升级四个因素交互对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智能技术带动”型、“智能—产业双驱动”型和“其他因素驱动”型三条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路径。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路径的边际效应发现,三条路径中,“智能—产业双驱动”型路径对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最大,“其他因素驱动”型路径次之,“智能技术带动”型路径最弱。且变量的“组合影响”大于其“净影响”之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丁仁船  吴瑞君  
文章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在阐释农民工进城的替代效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两类劳动力替代关系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中被农民工替代的岗位数占城市本地劳动力的7.2%,占农民工总量的33.6%;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高度互补、小幅替代,并且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间的替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丽琳  刘东升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2008—2019年22个经济体分行业数据,探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互补效应,以经济水平、人口特征的分组回归均支持这一结论;分行业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程度是决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关键因素,机器人使用程度低的经济体中互补效应占主导,机器人使用程度高的经济体中替代效应占主导。此外,机器人应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正向挤出效应和逆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还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传导效应对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为在“稳就业”背景下合理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