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3)
- 2023(11183)
- 2022(8983)
- 2021(8522)
- 2020(6387)
- 2019(14838)
- 2018(14326)
- 2017(25587)
- 2016(15002)
- 2015(16725)
- 2014(16701)
- 2013(15604)
- 2012(14661)
- 2011(13572)
- 2010(14311)
- 2009(12951)
- 2008(12713)
- 2007(11793)
- 2006(10822)
- 2005(9723)
- 学科
- 济(51883)
- 经济(51833)
- 业(39117)
- 管理(35362)
- 农(29503)
- 企(27719)
- 企业(27719)
- 中国(21813)
- 教育(21638)
- 农业(19770)
- 业经(16332)
- 地方(15987)
- 方法(15107)
- 财(14361)
- 策(13150)
- 理论(13018)
- 数学(12600)
- 数学方法(12307)
- 制(12104)
- 发(11635)
- 学(10914)
- 教学(10277)
- 发展(9880)
- 展(9757)
- 及其(8983)
- 技术(8791)
- 贸(8664)
- 贸易(8654)
- 银(8489)
- 银行(8485)
- 机构
- 学院(202545)
- 大学(199153)
- 济(75222)
- 经济(73074)
- 研究(73016)
- 管理(70180)
- 理学(59366)
- 理学院(58550)
- 管理学(57418)
- 管理学院(56941)
- 中国(50563)
- 京(43546)
- 科学(40905)
- 范(38771)
- 师范(38566)
- 财(36516)
- 所(35255)
- 教育(34558)
- 江(34534)
- 中心(33096)
- 农(32660)
- 研究所(31543)
- 师范大学(30983)
- 北京(28401)
- 财经(27406)
- 州(27357)
- 技术(26447)
- 院(26394)
- 业大(25624)
- 职业(25453)
- 基金
- 项目(126227)
- 研究(106626)
- 科学(100531)
- 基金(85502)
- 家(72154)
- 国家(71231)
- 社会(64954)
- 社会科(60832)
- 社会科学(60821)
- 科学基金(60521)
- 教育(56563)
- 省(52027)
- 编号(48193)
- 划(44497)
- 基金项目(43303)
- 成果(42712)
- 课题(37239)
- 自然(33990)
- 资助(33591)
- 自然科(33099)
- 自然科学(33093)
- 自然科学基金(32492)
- 年(31848)
- 发(30437)
- 重点(29784)
- 部(29153)
- 性(28586)
- 规划(28282)
- 项目编号(27329)
- 创(26449)
- 期刊
- 济(95612)
- 经济(95612)
- 研究(72236)
- 教育(61226)
- 中国(55822)
- 农(36361)
- 财(27389)
- 管理(26336)
- 科学(25202)
- 学报(24567)
- 农业(24018)
- 技术(23689)
- 大学(21341)
- 融(20737)
- 金融(20737)
- 业经(18799)
- 学学(18386)
- 职业(18078)
- 财经(13305)
- 经济研究(13291)
- 坛(12250)
- 论坛(12250)
- 技术教育(12106)
- 职业技术(12106)
- 职业技术教育(12106)
- 问题(12024)
- 经(11529)
- 业(10551)
- 发(10540)
- 版(10041)
共检索到329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艳梅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梁成艾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民族地区,振兴的抓手在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由技术逻辑、生态逻辑、文化逻辑和治理逻辑组成。技术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科技创新"研发所",精进乡村人才振兴技能,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经济达人"的培育。生态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生态救护"智囊库",引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产能,助力生态宜居建设"生活达人"的培育。文化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文化传承"宣讲席",激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本能,助力传承乡风文明"文化达人"的培育。治理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乡村发展"云课堂",挖掘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潜能,助力优化乡村治理"政治达人"的培育,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潘军
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农村虽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律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这两对关系、四个逻辑向度来考量。从历史逻辑考量,赋能的演变是扶贫到振兴的传承;从现实逻辑考量,赋能的路径是供需适配;从理论逻辑考量,赋能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溢出;从实践逻辑考量,赋能的突破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同时,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包括人力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理念赋能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路,在四个赋能实践进路中,又分别对应着人才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技术对接耦合协调关系、文化渗透耦合协调关系和理念传导耦合协调关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适时转换的重大战略,必须要遵循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等四重逻辑主线。基于此,从发展驱动、语境转移、质量发展及功能耦合等维度出发,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拓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视域;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行—村"协同多维供给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杂居 文化资本 文化振兴 乡村治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久军 巴登尼玛
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中的职业教育改进需要回到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乡村所处的生存与发展境域,确立乡村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双向整合的分析视角。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职业教育需要破解"留得住""靠得住""沉下去""出得来"四个难题。相应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中职业教育改进有四个基本路径:一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与乡村产业结构匹配,帮助学生"从乡土情怀到‘用武之地’",从而使人才留得住;二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契合乡村的发展需要,开展"技能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从而使人才靠得住;三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将"乡土责任教育和个人理想教育融合",从而使人才能沉入乡村振兴一线;四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助力乡村人才"基于持续创生的自我实现",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瑞
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本应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维观念滞后、投入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等诸多内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因此,亟需突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俊梅 广少奎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茂波 谭君航
共同的终极价值、一致的经济诉求、归一的文化透视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价值基础。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类型功能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类型化办学与乡村产业生态发展对接,职业教育技能属性的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接的耦合逻辑,文章提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路径:落实涉农职业教育依据乡村振兴需求提质增优,涉农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乡村振兴人才政策扎根乡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类型发展 耦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谢元海 刘涵滨
本文立足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以技术二重性为切入点,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系统分析。经研究,发展主义技术观下职业教育价值性的缺失与工具性的失范,是当前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化解这一困境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对此,职业教育应破除中立性的技术认知、化解技术异化,以走向“生活世界”为价值旨归。在具体实践路向上,职业教育应发挥“生活世界”的统整性,一是构建“自上而下”的现代技术下乡之路,主动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建立融合办学组织,推动协同发展;二是构建“自下而上”的传统文化技艺自觉之路,开发校本性课程,激活传统技艺的文化主体性、培养现代传承人,推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上下协同,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技术二重性 生活世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温婉华 韩树林 张平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根据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在教育结构上要强化系统协同,在人才培养结构上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专业结构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技术结构上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王志 韩雪军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实践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芩 阿木古楞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赋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鸿波
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对农民生计能力的改善机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基于乡村既有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务工资源、政策资源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的生计资本,由此型塑出农民不同的生计类型。然而,乡村资源禀赋并不总是直接对农民生计构成正向推动作用,也可能会对农民生计带来潜在性威胁。因而,如果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禀赋的优势来提升农村生计能力,需要以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作为中介机制。通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规避生计风险,并挖掘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进而促成农民的生计赋能。由此,研究揭示了生计赋能的内在逻辑在于兼顾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整合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融合外源式发展和内源式发展的路径。在具体策略上,要厘清的政策、主体、网络和资源等乡村社会治理要素以助力生计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