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0)
- 2023(8734)
- 2022(6719)
- 2021(6519)
- 2020(4810)
- 2019(10737)
- 2018(10343)
- 2017(17158)
- 2016(10639)
- 2015(11818)
- 2014(11315)
- 2013(10004)
- 2012(8941)
- 2011(8231)
- 2010(8371)
- 2009(7342)
- 2008(7097)
- 2007(6549)
- 2006(5841)
- 2005(5150)
- 学科
- 济(29242)
- 经济(29231)
- 管理(27497)
- 业(26610)
- 企(21716)
- 企业(21716)
- 教育(20644)
- 中国(16187)
- 技术(13755)
- 农(10982)
- 方法(10158)
- 理论(10101)
- 业经(9500)
- 技术管理(9100)
- 数学(8379)
- 数学方法(8149)
- 教学(7986)
- 学(7598)
- 农业(7313)
- 发(7157)
- 地方(6750)
- 财(6489)
- 制(6105)
- 发展(6102)
- 展(5978)
- 贸(5573)
- 贸易(5566)
- 易(5421)
- 产业(5190)
- 银(5183)
- 机构
- 学院(131757)
- 大学(131415)
- 研究(47463)
- 济(46066)
- 经济(44850)
- 管理(44073)
- 理学(38013)
- 理学院(37482)
- 管理学(36653)
- 管理学院(36374)
- 教育(31049)
- 京(28899)
- 中国(28669)
- 范(28491)
- 师范(28359)
- 科学(27689)
- 师范大学(23132)
- 所(22600)
- 江(21850)
- 研究所(20592)
- 技术(20590)
- 中心(20320)
- 财(20317)
- 职业(19648)
- 北京(18887)
- 农(18412)
- 院(17645)
- 业大(17368)
- 州(17192)
- 财经(15831)
- 基金
- 项目(87531)
- 研究(74336)
- 科学(71576)
- 基金(58378)
- 家(50089)
- 国家(49433)
- 社会(45314)
- 社会科(42728)
- 社会科学(42718)
- 教育(42660)
- 科学基金(42217)
- 省(38288)
- 划(33329)
- 编号(32960)
- 基金项目(29373)
- 成果(28271)
- 课题(27270)
- 自然(23679)
- 自然科(23168)
- 自然科学(23165)
- 年(22868)
- 自然科学基金(22740)
- 创(22081)
- 资助(21906)
- 发(21777)
- 重点(21516)
- 规划(21127)
- 创新(20441)
- 部(20215)
- 项目编号(19437)
共检索到207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田田 沈琳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其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新定义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全新变化。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将引发系统性重构,会带来知识体系的复合性重组、技术技能的跨界性重塑和智能学习的持续性重建,职业教育将逐步生成新的意蕴与发展边界。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专业建设与新质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脱节、教学能级与技术应用脱节、素养养成与创新要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在深刻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匹配“新质产业”,促进人才培养跨界融合塑造新质能力,系统提升教学能级展现新质水平,优化素质养成开拓创新生成新质理念,进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效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澎 雷宏振 许世杰
在党和国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转折点上,职业教育应立足时代使命,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视域澄明“要素优化”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关键支点的价值旨归,厘清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困阻——育人和服务适应性不足导致的“供需失配”问题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堵点。锚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纾解进路:以内部各要素系统性改革创新驱动整体适应性提升,进而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等全领域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点。最终以职业教育、产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良性循环和融通聚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人才 要素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军 田山俊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力。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本科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职教观念陈旧、制度框架不完善、产教融合不深、对外开放落后等现实挑战。对此,职业本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强化政策引导,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制度体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深化职业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对外开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蕙芳 奚康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教融汇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从理论逻辑、社会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科教融汇本质上是通过合理的科教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面临治理环境缺乏支撑、科教赋能建设不足、创新融合深度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可从实践出发,从以下方面探索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形塑科教文化生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供需耦合,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技术运用场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兰兰
新质生产力是以AI技术、生物技术等为基础,以创新、科技、知识等为动力,以新经济、新产业、新商业为载体的生产力形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不仅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人才、创建新机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赋能新质生产力能力不足、自身结构与新质生产力需要不适应、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挑战。为此,要确立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定位,建立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相协调,建构深度参与全球教育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景师 徐兰 郭高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一是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二是紧抓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需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四链融合 逻辑机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丽娟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新波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其作出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由此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热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各行各业都在学习和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各自领域的关系及其对本领域提出的任务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人才培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中缘 郑煌杰
新质生产力注重以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已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具有深度耦合与相互塑造之关联,前者通过自身特性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出乘数效应,并作用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环节,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然而,当前数据要素面临着规则不完善、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到位、安全不足够之现实障碍,难以充分发挥出其赋能效应。鉴此,亟需在法治框架下,健全数据要素确权、定价、交易规则,确保数据合法流通与利用;推进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发展,构建全国性数据交易市场;革新传统市场规制法,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监督建设;构建数据控制者义务体系,优化数据流通利用保障机制,以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照清 闻万春 赵上宁
高职教育通过赋能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提供了供给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的分析视阈。从供给性上,基于教育规模、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果三个层次指标的实证分析,结合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控制变量可知,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度不足。从适应性上,东北高职教育面临系统性式微、机制性障碍以及空间性阻隔等现实问题。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要通过提升政府统筹引领作用、扩大优质办学要素规模、建构多维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增强高职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力、支撑力、聚合力与伸张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燕 贾步云
新质生产力是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遵循新发展理念下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规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新科技引领、新要素挖掘、新产业集聚赋能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临创新技术供给不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有待升级、配套联动滞后乏力等一系列梗阻和制约,需要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释放产业载体动能,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力数字经济赛道,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发展;深化生产关系变革,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质量跃升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