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9)
2023(8452)
2022(6996)
2021(6761)
2020(5359)
2019(12144)
2018(12067)
2017(20940)
2016(12608)
2015(14473)
2014(14742)
2013(13620)
2012(12385)
2011(11458)
2010(11888)
2009(10827)
2008(10646)
2007(9946)
2006(9079)
2005(8312)
作者
(33181)
(27749)
(27738)
(26566)
(17574)
(13267)
(12794)
(10932)
(10625)
(10088)
(9418)
(9416)
(9086)
(8924)
(8794)
(8770)
(8420)
(8272)
(8109)
(7973)
(7301)
(6893)
(6631)
(6571)
(6388)
(6324)
(6241)
(6194)
(5508)
(5500)
学科
(35751)
管理(35748)
经济(35592)
(29708)
(26863)
企业(26863)
教育(22527)
中国(18514)
(14855)
(13893)
方法(13775)
理论(13583)
(11924)
业经(11307)
(10840)
数学(9513)
数学方法(9343)
(9136)
教学(8485)
(8084)
技术(7932)
(7867)
银行(7856)
(7621)
财务(7592)
财务管理(7574)
体制(7525)
(7512)
金融(7509)
(7482)
机构
大学(175663)
学院(169257)
研究(61846)
(58931)
经济(57071)
管理(57039)
理学(48345)
理学院(47679)
管理学(46637)
管理学院(46288)
中国(40506)
(39249)
教育(34555)
科学(34480)
(33347)
师范(33126)
(32931)
(29950)
(29031)
中心(27287)
师范大学(27275)
研究所(26607)
北京(25666)
财经(24721)
(22899)
技术(22514)
(22456)
(22273)
(22033)
业大(21499)
基金
项目(107673)
研究(88917)
科学(87139)
基金(74977)
(63464)
国家(62696)
社会(55772)
科学基金(53651)
社会科(51386)
社会科学(51373)
教育(50889)
(43431)
编号(39085)
(38554)
基金项目(38165)
成果(35844)
课题(31476)
自然(31460)
自然科(30690)
自然科学(30682)
自然科学基金(30169)
资助(29483)
(26740)
(26496)
(26224)
重点(26093)
(24214)
规划(24023)
教育部(23921)
项目编号(23514)
期刊
(71437)
经济(71437)
研究(63957)
教育(59903)
中国(52635)
(27543)
学报(24177)
管理(22501)
科学(22395)
(21602)
大学(20696)
技术(20053)
学学(17614)
职业(16238)
(14828)
金融(14828)
农业(14211)
财经(13240)
(11393)
技术教育(10931)
职业技术(10931)
职业技术教育(10931)
业经(10014)
经济研究(9958)
(9820)
论坛(9820)
(9116)
问题(8397)
(8372)
(8147)
共检索到2772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彭飞霞  张家军  
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需逐步探索形成高社会认同的可行路径。社会认同理论指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经历分类界定“我是谁”,科学比较把握“我有何不同”,积极区分指向“我如何成为更好的我”三段发展历程,内蕴着从职业教育内群体深化认知、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内外群比较中厚植情感、再到职业教育独有特征外显为社会共知后群体心理归属形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内群特色凝聚为核的认知认同形成,内外群交互互促为轴的情感认同深化,外部文化符号形成为引的行为认同呈现”的内生发展逻辑,具有“主动‘知己’—开放‘知彼’—优化‘整合’”的行动隐喻。遵循内生逻辑,建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支持机制,在层次机制上要重点关注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形塑,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在形式机制上要重点选用综合式的监督—服务式,加强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建设;在功能机制上要重点运用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符号形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南旭光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范式,正加速改变着传统业态,也将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潮流。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和"产业"双重属性,为"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带来了丰富的逻辑内涵,通过产业网络重构、社会多元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模式再造等,促使职业教育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度融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提高职业教育的创新力、适应力和竞争力,进而从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未来战略布局、优化院校内外治理、创新专业建设机制等方面厘清"互联网+"战略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学瑶  卢双盈  
职业教育在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强大人力资源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予以保障。以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为支点,构建由政府、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多元一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体系,有机整合不同主体的功能,形成"三位一体"的功能系统。审视不同参与主体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现状,理性思考政府在管理定位、企业在责任认知以及职业院校在发展理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制度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等具体举措,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源。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祁占勇   李璐  
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内在体验与价值反馈的耦合,是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是一个综合性体系——以职业教育法治保障、资历框架、证书制度与技能培训制度为基点,构筑出公众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认同网络。瑞典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现了瑞典对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承诺,并且成为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职普融通运作的典范。瑞典职业教育制度通过法律和政策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切实的法治保障,以国家资历框架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外显化的制度依据,依据市场需求与行业标准建立了灵活的证书制度,并且在技能培训制度中彰显终身学习理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透明且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制度认同体系,不仅提升了瑞典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田舒蕾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在于专业建设。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满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之举,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遵循自身基本逻辑,坚持转型与塑型并举、传承与发展并重、融合与创新并行。强化机制构建,构建专业标准体系,形成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规范专业建设评价,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可为路径,坚持办学方向、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不变,提升专业建设支撑力;坚守职业性和高等性两种属性,强化专业建设驱动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专业建设内核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查吉德  
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关系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职业教育是运用职业范畴将个人、社会和经济问题转化为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逻辑。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而不是"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职业性并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与文化密不可分,以职业为实践逻辑的职业教育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考虑特定的文化背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屹  方绪军  
职业教育教研模式其实质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内生性诉求的必然结果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新时期职业教育教研在政策层面、现实层面、操作层面的内生性诉求为基础,从职业教育教研模式的方法论框架为教研模式建构的哲学方法论,提出了以治理结构、逻辑结构和"一体化"逻辑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四教一体"教研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庄西真  
技能的内涵、功能及其形成方式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技能形成的主要方式经历了从领悟、传递到体验的变迁,技能形成的主体内容经历了从具身认知、人机互动到数字技能的变迁,而技能形成的主流认知则经历了从作为人力资本的私有性到作为社会资源的准公共性的变迁。受信息传递延迟、制度变革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与当下技能形成特征的错位,包括技能形成去中心化与职业教育治理中心化的矛盾、技能形成的终身化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断裂的矛盾、技能形成的多模态与职业教育课程形态间的矛盾。未来应以课程为抓手推动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设计与发展,提升工作场所学习的制度化和结构化水平,基于零工就业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可及性和灵活性,推动技能形成的国家、公共和私人话语融合与协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少兰  吴南中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技能更新周期缩短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对接产业需求,而采用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但是,在其落地过程中,依然存在轻职业培训重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不足、利益相关部门缺乏合作、学习空间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文章试图通过梳理职业教育育训并举的意涵和改革隐喻,厘清育训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机理和支持条件,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君  
增强社会认可度是高质量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中排第一位的是社会认可度(占68.62%)。2022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而要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关键是识别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威胁。社会认同威胁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泰弗尔(Tajfel)提出来的,其是指个体与其他一些群体相比,无法得到正向的、积极肯定的社会评价。社会认同威胁往往发生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身上,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遭受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社会认同威胁可分为分类威胁、群体价值威胁、接纳威胁、区别性威胁和合理性威胁等类型。基于社会认同威胁的视角,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困境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低社会地位的分类威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对其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现实情况是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社会中却会遭受身份质疑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公平对待,这就难以让受教育者将个人未来发展前景与能够获得体面稳定的工作岗位相联系。二是被低估的群体价值威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衡宇  
基于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有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症结。通过系统梳理技能型社会和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逻辑的价值意蕴,分析技能型社会产业需求特征与职业教育困境,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路径选择,践行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初心和使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甘菊  黄宏伟  刘晓  
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是助力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在认识和把握好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对共同富裕的促进逻辑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展开现实审思,由社会支持理论出发,基于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提出构建一个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完善顶层宏观设计,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积极对接残疾学生需求,建设全纳包容环境、以非正式支持为纽带建立良好互动桥梁,营造积极情感氛围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同时辅以行动保障、信息流动与资源共享、多维共生联动三大推进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南旭光  张培  
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治理已成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急需探究的重要问题,而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支撑性技术,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开展深度分析和精准决策。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必将加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职业教育整体性动态治理。基于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围绕数据驱动机制、挖掘机制、共享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在实践中设计并建立一揽子现代职业教育大数据治理机制,且必须在更新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思维、掌握大数据专业技术、建设大数据综合平台、培育大数据智力资源、优化大数据发展环境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阐述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提升第三方机构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地位,增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结果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第三方机构参与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和应然性,在参与机制上应该遵循以政府为主导、不同类型参与主体应该有与其属性相适应的参与机制、注重职业院校的全过程参与,为了更好地推动和实施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应该明确相关价值指向、注重相关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指标体系以及加强相关过程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