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69)
2023(5295)
2022(4406)
2021(4407)
2020(3413)
2019(8018)
2018(8019)
2017(13253)
2016(8548)
2015(9781)
2014(9800)
2013(8739)
2012(8077)
2011(7491)
2010(7688)
2009(6412)
2008(6188)
2007(5923)
2006(5374)
2005(4645)
作者
(18879)
(15786)
(15523)
(15056)
(9964)
(7596)
(7401)
(6280)
(6041)
(5808)
(5293)
(5239)
(4998)
(4960)
(4957)
(4936)
(4759)
(4665)
(4655)
(4493)
(4126)
(3848)
(3776)
(3724)
(3660)
(3563)
(3459)
(3441)
(3221)
(3157)
学科
(21179)
经济(21046)
教育(20131)
管理(14887)
中国(14505)
(12116)
理论(11176)
(10788)
企业(10788)
(10576)
方法(10301)
(9942)
贸易(9942)
(9844)
(7801)
出口(7634)
出口贸易(7634)
(7634)
教学(7342)
(6994)
(6984)
数学(6864)
数学方法(6757)
业经(6074)
(5864)
(4793)
技术(4778)
发展(4342)
(4220)
研究(4099)
机构
大学(104834)
学院(101870)
研究(37157)
(33424)
经济(32453)
管理(31092)
教育(29673)
理学(26625)
理学院(26190)
(25661)
师范(25586)
管理学(25560)
管理学院(25333)
(23468)
师范大学(21048)
中国(20752)
科学(20158)
(17443)
职业(17434)
(17376)
(17312)
技术(16531)
中心(15847)
研究所(15662)
北京(15577)
财经(13380)
(13321)
(13294)
(12136)
职业技术(11916)
基金
项目(64166)
研究(58429)
科学(52610)
基金(42479)
教育(36963)
社会(36163)
(34837)
国家(34284)
社会科(32828)
社会科学(32816)
科学基金(29028)
编号(27892)
(26772)
成果(25760)
(24583)
课题(22917)
基金项目(21280)
(19796)
规划(17321)
(16821)
项目编号(16666)
资助(16547)
重点(16004)
(15787)
教育部(15707)
自然(14813)
(14786)
(14702)
自然科(14484)
自然科学(14482)
期刊
教育(53167)
研究(41281)
(36250)
经济(36250)
中国(33808)
职业(15084)
技术(14418)
(13794)
学报(12770)
大学(11571)
科学(11137)
(10853)
技术教育(10180)
职业技术(10180)
职业技术教育(10180)
管理(10136)
学学(8942)
(7528)
论坛(7528)
农业(7521)
财经(6880)
(6336)
图书(6249)
高等(6228)
(6040)
(5946)
经济研究(5923)
成人(5742)
成人教育(5742)
业经(5447)
共检索到167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晴  
职业教育形象是社会大众在感知、接受、体验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时,对职业教育的存在、表现及运行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表现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这一命题,有着理论观照现实的“语境”:关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其所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能其所能”,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成其所成”。作为典型的关系型范畴,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主观构建要从“他者”的视角,超越“内涵建设”,把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内在规律;要透过“文化间性”,遵循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文化逻辑;要专注“社会互动”,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实践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席小灵  
“科教融汇”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指引下,以我国“科“”教”实践探索经验为基础,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以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融汇、科学技术与教育要素融汇、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融汇为基本实践维度,建设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认可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法国哲学家孔德1830年在《实证哲学讲义》中指出,严格字义上的科学家和实际生产管理者之间,如今正在开始出现一个工程师的中间阶级,它的具体功能是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而伴随着工程师的出现,工程学科自然逐渐兴盛了起来。工程师和工程学科,让自然科学成果影响产业实践的渠道畅通,自然科学的价值因有工程学科和工程师的作用也得以有效实现。那么,这种情形难道不该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吗?事实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同步地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间。即使发生了,各学科之间的情形也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梁国利  白玮  马坤  
从大学的道德属性、价值属性、培养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校长的权力行使等方面来看,大学校长更应该实施道德领导。在分析了道德、领导和道德领导的基础上,认为大学校长道德领导就是大学校长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树立权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治校过程中要遵行道德原则和教育管理规律,施行"德治"。其涵义体现在:大学校长个人要道德高尚,大学校长要设定和实施道德的目标和使命,大学校长要运用道德的领导方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君  
增强社会认可度是高质量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中排第一位的是社会认可度(占68.62%)。2022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而要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关键是识别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威胁。社会认同威胁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泰弗尔(Tajfel)提出来的,其是指个体与其他一些群体相比,无法得到正向的、积极肯定的社会评价。社会认同威胁往往发生在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身上,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遭受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社会认同威胁可分为分类威胁、群体价值威胁、接纳威胁、区别性威胁和合理性威胁等类型。基于社会认同威胁的视角,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困境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低社会地位的分类威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对其重视程度毋庸置疑,但现实情况是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社会中却会遭受身份质疑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公平对待,这就难以让受教育者将个人未来发展前景与能够获得体面稳定的工作岗位相联系。二是被低估的群体价值威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琼  周哲民  万秋红  
技术思维是一种实用导向的工具性“实践智慧”,强化技术思维培养是面向未来提高职业教育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技术思维内涵及其培养策略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层面,建构技术思维发展理论模型,改进学生技能学习和发展的策略,可以丰富职业教育类型视域下课程教学论理论体系;在实践价值层面,加强技术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以及评价体系研究,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和“课堂革命”提供借鉴和指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农素兰  
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知识诠释面"与"意义生成面"、本体限制性与"他我"定向限制、"刺激—反应"强化训练与"发现—建构"意义学习、"主—客"体纵向教导型与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方面存在二元选择性矛盾。基于此,以如何呈现、如何理解、如何教学、如何角色定位为逻辑切入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提升教师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生成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以个体先验、经验为基础,搭建学生"自我"与"他我"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汇合域;营造课程"再语境化"的智慧生长空间,架构学生"发现—建构"课程思政文化学习域;塑造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关系,生成课程思政文化共同体。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麑   刘衍峰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但它以“深刻而隐秘”的方式论述了生态问题。《资本论》生态思想具有内在而深刻的理论、实践和时代出场逻辑: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为《资本论》生态思想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资本逻辑主导下改造自然的实践引致破坏环境;工业革命对人与自然具有双重影响,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国家背负沉重的生态代价。《资本论》生态思想内涵丰富,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理论起点,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中反思建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为未来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描绘蓝图。《资本论》生态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有益启示:要合理利用并驾驭资本,优化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乐乐  肖川  
"课程"是现代教育学需要真正探究清楚的一个关键概念。全面系统研究清楚"课程"从源头至今的内涵嬗变及其释义,对我们深化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中英文词源学考古式的探源、中外已有定义的逻辑分析和多视角的现代释义,力图还原"课程"的本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学术本科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套本科教育体系,具有非功用性、跨学科融通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特点。学术本科教育更重视基本理论教育、科研方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本科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之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用本科具有目的重实用、内容重技术和组织重专业等特点。应用本科教育更加重视技术教育训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及工程技术意识与职业伦理养成。职业本科是应用本科的一个亚类,是培养职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职业导向性、技术技能训练的复合性和教学与生产贯通。职业本科教育更重视职业高级能力培养、现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养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系统辨析学术本科、应用本科和职业本科概念释义,阐述各自的办学特点与教育要求,为当下三类本科办学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观点文中认为,职业本科是职业技术型本科教育、职业类本科教育、职业性本科教育、应用技术职业本科教育等概念的简称,是应用本科的一个亚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史卉  闫智勇  谢晓艳  
在社会学视野中,职业主要有三种涵义:在一般范畴内来说,职业是人生存的一种状态,与闲暇互为目的和手段;就专门范畴内而言,职业是一种生产和垄断社会资源的劳动手段,其专业化程度越高垄断性越强;从象征符号上来看,职业是社会分工背景下生产关系的表征,附载了多重社会二元对立的涵义。在新时期,建议改革现有教育类型的命名体系,并在保持职业教育垄断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开放性,实现职业的教育和闲暇的教育共襄盛举的局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许正中  
创业型职业教育内涵丰富。关注终身教育、注重创业能力培养,关注社会公平成为创业型经济社会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创业型经济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立体型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成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第5条中专门提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体现了教育教学标准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教学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建设历经起步发展、拓展深化、体系构建等3个阶段,从宏观到微观、从笼统到具体、从文本到实践不断演进,业已形成涵盖院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体系。标准规范了职业院校从办学准入,到教学实施,直到学生毕业资格准出的全过程,为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解决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前提在于院校实施主体的价值认同,核心在于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自主修订,基础在于教学设施环境的持续改善,关键在于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改革,保障在于职业院校组织体系的有效治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卢洁莹  
"职业"是人类生活的外在表现,这些活动因其结果而让个人感到有意义;"技术"的五个层面的含义、三种存在状态只是认识论中的"技术","技术"知识只有进入教育场域成为可传授的知识,才能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场域中的"技术"知识。教育立场中"技术"知识的内在构成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标准、逻辑形式和意义性。因此,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和"技术"知识再生产为中介的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