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0)
2023(10992)
2022(7922)
2021(7135)
2020(4849)
2019(10846)
2018(10635)
2017(18388)
2016(11336)
2015(12745)
2014(12784)
2013(11019)
2012(9841)
2011(8877)
2010(8994)
2009(7690)
2008(7472)
2007(6756)
2006(6172)
2005(5934)
作者
(27293)
(22550)
(22310)
(21755)
(14137)
(10577)
(10399)
(8990)
(8705)
(8129)
(7559)
(7537)
(7251)
(7150)
(7039)
(6999)
(6792)
(6736)
(6684)
(6461)
(5862)
(5428)
(5407)
(5287)
(5159)
(5132)
(5097)
(5092)
(4507)
(4498)
学科
(34695)
经济(34660)
管理(24231)
(21531)
教育(20972)
中国(20366)
(16622)
企业(16622)
业经(15046)
(13882)
理论(11075)
产业(10078)
(9877)
教学(9770)
农业(9396)
信息(9198)
总论(8821)
信息产业(8742)
发展(8655)
(8533)
地方(8109)
(7951)
(7932)
(7763)
方法(7316)
(6646)
(6593)
银行(6588)
技术(6450)
(6372)
机构
学院(141041)
大学(141026)
研究(51288)
(46267)
经济(44891)
管理(44442)
理学(37618)
理学院(37101)
管理学(36266)
管理学院(35964)
中国(32488)
教育(32012)
(31330)
(31103)
师范(30914)
科学(28974)
师范大学(25120)
(23996)
(23874)
(22766)
中心(22497)
技术(21752)
职业(21722)
研究所(21603)
北京(20455)
(19310)
(19227)
(18466)
财经(17635)
业大(16797)
基金
项目(92090)
研究(80921)
科学(74242)
基金(60840)
(51394)
国家(50726)
社会(49173)
社会科(46122)
社会科学(46110)
教育(45566)
科学基金(43103)
(38817)
编号(37521)
(33734)
成果(33643)
基金项目(30334)
课题(29887)
(25934)
重点(22739)
规划(22550)
(22538)
项目编号(22310)
自然(22225)
自然科(21659)
自然科学(21657)
资助(21552)
(21295)
自然科学基金(21236)
(21025)
(19949)
期刊
教育(58171)
(55208)
经济(55208)
研究(52056)
中国(42102)
(19174)
技术(18723)
学报(18494)
职业(17496)
(17087)
科学(16783)
管理(16780)
大学(16128)
农业(13245)
学学(13078)
技术教育(11828)
职业技术(11828)
职业技术教育(11828)
(11628)
金融(11628)
业经(10479)
图书(10026)
(9777)
论坛(9777)
经济研究(8777)
财经(8574)
(7984)
(7550)
书馆(7517)
图书馆(7517)
共检索到226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门超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当前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受碎片化治理结构、松散式治理过程、粗放型治理功能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为此,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必须遵循以平台驱动治理结构优化、以数据赋能治理过程协同、以智能技术促进治理功能优化的基本逻辑。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应包括:坚持公共价值引领,识别并满足多主体的真实需求;立足“以人为本”根基,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数字赋能;夯实主体治理底座,共建综合立体数字化治理平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守勇  李锁牢  
文章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战略布局、经济发展需求、数字实践基础等维度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阐明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从技术跃迁、组织创变、价值共生三个层面归纳出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形态表征,并按照“分层推进”的原则,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企业六个层面探索了职业技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胜君  黄巨臣  
基于赋能理论分析,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既要给予外在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更要借此形成转型力量,引发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具体体现在个人学习服务的精准化、过程状态监控的智能化、多方协同治理的网络化、数据采集分析的动态化等方面。技术驱动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逻辑在于秉持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设立扁平精简的组织结构、采取科学精准的实施流程和保障高效合理的资源供给,美国休斯敦社区学院成功转型的经验与该逻辑高度契合,进一步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困境:同质性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培养需求、分散化数据阻碍了信息的关联整合、孤立式运作降低了多主体协同效果以及迟滞性资源供给影响了学习的进程。基于此,以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做到开放包容,打造个性教学体系;共建共享,整合数据信息系统;智慧治理,提升治理协同能力和高质高效,保证及时供给资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凤玲   徐涵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韧性、提升科学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针对地方政府数字治理基础薄弱、数字技术自身的潜在风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现实挑战,要加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基础建设,明确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角色与职能,完善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配套机制,提升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效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面向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新时代我们需要类型发展式、系统渐进式和协同共生式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基于类型化发展的定位,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形成以理性复归、体系重构、数字赋能为核心的三大价值旨归,即:力破“五唯”无主体性思想,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分类分层、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赋魅于技术理性,打造职业教育评价数字生态圈。由此,以“技术嵌入—技术耦合—技术共生”为逻辑理路,探索数字化转型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三种形态,包括一体化在线评价平台的初级形态、智慧化多元评价机制的中级形态和内生性增值评价文化的高级形态。未来,推进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需遵循“上下统筹、内外联动、点面结合”的智慧化运行进路,以数字“治理术”破除职业教育评价中的符码崇拜,以智慧“大数据”增强职业教育评价系统的治理韧性,以技术“新秩序”升级对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信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文雯   辛越优  
东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态势掀起东盟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数字社区的高速发展与数字互联工程的快速推进带动数字人才需求激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地区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路径。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追随者,东盟着力于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打造青年数字人才队伍,赋能工商界数字人才培养,推动绿色技能人才与数字人才的联动发展,同时注重开拓数字能力合作的多重国际空间。面对数字基建滞后、数字人才短缺、数字政策准备不足等挑战,未来东盟将重点关注数字联通环境升级、人才再技能化行动、人工智能潜力挖掘、“东盟+”平台体系扩容以及网络安全技能人才培养,以持续深化地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晓霞   何少庆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助力,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基,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驱动”专业建设范式变革,以数字资源“武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树立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搭建智慧化专业教育服务平台,建立“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专业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数字化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俊青   陈正振   张佺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减少和化解职业教育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强职业教育机构应对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转型和技能转型等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转型发展面临如下现实困境:对技术应用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脱节、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贯通途径尚未畅通。基于对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的分析结果,建议从明确目标定位、创建框架条件、优化生态系统、构建贯通途径、形成行动策略五个方面优化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羽菲  和震  
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生产和生活最活跃的变革力量,对职业教育的赋能带来的是职业教育的全方位转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教学实践方式的重构。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是在理念层推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目标层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场域层展开多维关系建构。就生态、知识、实践、能力等维度而言,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向度是促推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供给、基于职业特性构筑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面向高阶职业能力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花鸥  李星云  
职业教育进行类型化改革,对职业教育课程这一实践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强其职业适应性,究其根本是对原有课程秩序进行解构与重塑。职业教育课程秩序属于课程存在属性和状态的范畴,对职业教育课程起到稳定、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在深刻认识秩序内涵本质和生成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实然状态与高质量职业教育应然要求的分析后,可从凝聚职业教育课程共识、序化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统一职业教育国家行动、协调职业教育动态适应等方面重塑职业教育课程秩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闫广芬   余静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数字化转型视阈下,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角色调适、培育模式变革的关键力量,为培育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注入了新动能。数字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角色需求的转变,需基于角色理论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调适诉求,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思维、创新能力及数字技能,依托资源共享、环境营造、信息传递等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能,并通过加大数字素养培养培训、打造数字化培养体系、完善数字治理结构等实践路径,为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梁炜怡   毛聪聪   柳晨晨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优先选项。剖析八个国家或组织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经验,抽取高等职教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策略;结合我国转型困局,以国内案例为对象,阐述当前职教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谱与布局特征。将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破局之法概括为五链十五步交叉围合转型方略,包括:强化管理链的统筹作用,完善政策与制度升级;推进技术链的基础作用,保障设施与资源输出;打造教育链的核心作用,拓展教学与学习服务;协同企业链的驱动作用,践行共建与共享体系;坚持人才链的引领作用,创新培养与建设目标。以教育链与企业链为横向破局之式,以技术链与人才链为纵向破局之式,以管理链为四链围合之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雪萍   张靖佶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产业升级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变革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职业教育质量,瑞士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瑞士”国家战略引领下,瑞士基于相关纲领性转型战略、指导性转型意见和专项资助计划,分层次、分重点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和支持。瑞士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推动教学多场景数字技术应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数字资源开发与学习平台建设、制定教师数字能力培养评估标准以及促进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等途径,在多领域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瑞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秉持以产业需求为中心的转型导向,强调“以内容为依”和“以学生为本”的转型原则,遵循“循序渐进”和“难点突破”相结合的转型逻辑,重视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研制及数字化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的建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江俊滔  
数字化转型是在数智时代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职业教育存在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配、教学供给与师生需求契合程度不高、治理模式供给与现代化需求差距明显等供需矛盾。通过数字技术的全面、深度嵌入,重塑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以“数据智能驱动”的方式为职业教育业务赋智、为职业院校师生赋能和为企业赋利,从而精准提高职业教育供需匹配度。在路径选择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实现新型基建协同化、教育数据一体化和适应变革敏捷化的协同推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敬杰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和具体行动。在探究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意涵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概述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的系统性、深层次教育变革过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转型面临着认知存在曲解甚至错解、教育和受教育成本增加、“部分区域、学校和群体无力应对”、在追求教育公平中衍生新的不公平等困境。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深度考量:科学认识、精准把握,系统规划路线图;优化管理、更新算法,合理把控成本;立足实际、分段实施,持续推进升阶;多方协同、数字赋能,加快构建情境;能力分层、系统培训,稳步提高师资能力;正视风险、有效应对,防范化解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