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5)
2023(7662)
2022(6143)
2021(6124)
2020(5112)
2019(12148)
2018(12193)
2017(22382)
2016(13328)
2015(15227)
2014(15360)
2013(14077)
2012(12737)
2011(11728)
2010(12175)
2009(10524)
2008(10192)
2007(9060)
2006(7739)
2005(7186)
作者
(34400)
(28284)
(28239)
(27118)
(18194)
(13715)
(12989)
(10942)
(10888)
(10412)
(9784)
(9484)
(9167)
(9084)
(8922)
(8796)
(8711)
(8425)
(8390)
(7961)
(7267)
(7075)
(6881)
(6621)
(6613)
(6501)
(6313)
(6297)
(5804)
(5668)
学科
(42333)
经济(42294)
管理(28316)
(27245)
方法(23847)
(22520)
企业(22520)
数学(21387)
数学方法(20807)
教育(20416)
中国(16993)
理论(13166)
(11199)
(9996)
(9931)
教学(9840)
(8920)
贸易(8917)
(8741)
技术(8502)
(7964)
金融(7963)
业经(7805)
(7429)
(7133)
银行(7126)
(6831)
(6436)
农业(6238)
(6048)
机构
大学(174714)
学院(171718)
(60468)
研究(59948)
管理(59434)
经济(58902)
理学(51714)
理学院(51016)
管理学(49559)
管理学院(49214)
中国(39035)
(38371)
科学(36139)
教育(32876)
(32577)
师范(32362)
(29988)
(28237)
研究所(27481)
师范大学(26526)
中心(26118)
(26069)
北京(25017)
(24662)
技术(24466)
业大(23559)
财经(22636)
(21664)
职业(21333)
(21084)
基金
项目(113052)
科学(90659)
研究(87597)
基金(78940)
(68634)
国家(67960)
科学基金(57746)
社会(51927)
教育(50948)
社会科(49111)
社会科学(49098)
(45597)
(41174)
基金项目(39942)
编号(38046)
自然(37328)
自然科(36576)
自然科学(36568)
自然科学基金(35896)
资助(34078)
成果(32970)
课题(30354)
重点(27376)
(27074)
(25022)
(24532)
(24062)
教育部(24027)
(23736)
规划(23492)
期刊
(60646)
经济(60646)
研究(57923)
教育(56494)
中国(42736)
学报(25208)
科学(22920)
管理(21809)
技术(21724)
(21164)
(21046)
大学(20501)
学学(17725)
职业(16236)
农业(14838)
(13836)
金融(13836)
技术教育(10969)
职业技术(10969)
职业技术教育(10969)
财经(10923)
经济研究(10522)
统计(9620)
(9441)
论坛(9441)
(9410)
业经(9064)
(8784)
(8681)
国际(8339)
共检索到259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蓝洁  唐锡海  
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适应本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在国际适应的过程中传播。职业教育模式国际适应的客观效果分为优势区、机会区、维持区等三种类型,取决于模式输出国和输入国主动适应意愿的综合影响。从"应然"层面解读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适应性,应包含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重联动逻辑。在"实然"状态下,有必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径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深层联动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花鸥  刘元芬  
新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生产的"异质性""应用情境性""跨学科性"和"自我反思性",这些特征和发展趋势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度和重视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淡化了"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旨趣"的课程价值取向,强化了"跨学科开放性融合"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打破了"以学术理论知识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转变了"以知识传授习得"为主导的课程组织实施形态,改变了"同质类结果性"的课程质量评价。新知识生产模式下,课程适应性建设应坚持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促进实践知识内化,坚持应用问题导向的课程目标定位,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坚持跨学科交融的课程内容设置,凸显知识整合,坚持多元协同介入的课程组织实施,强化自我反思,坚持异质类多维的课程质量评价,强化知识综合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秋霞  陈晓乐  肖斌  
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唯产业论、唯就业论等片面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生成理论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存在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技能或技术存在依附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孕育期、萌芽期及发展期,演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历史、辩证生成逻辑,逐渐形成了人与技术统一的理性认知。坚持人的生命实践意义与技术的人本价值,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岑健  顾爱怡  
德国是世界会展业强国,其会展教育模式举世闻名。本文介绍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并对中德两国的会展教育进行了对比,认为两国在国情和教育体制上存在许多差异,因而尽管德国注重实践的会展教育理念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但德国的会展教育模式在中国未必可行。基于此本文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会展教育模式提出了参考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萍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仅有愿景描绘是不够的,亟需进一步标定“强”的靶向,用以指明“增强”路向,为此构建强适应性概念框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群氓”运动思维,从CAS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强适应性生成逻辑,提出“强”的能量蕴含在多元适应性主体趋利而聚的复杂适应系统中,是利益共同体内部合作势能在时间轴上从隐性量变到显性质变并最终集中爆发的涌现结果这一全新观点,并创建EMSV指标模型这一强适应性概念框架:激励(E)为各方聚集提供支点,动力(M)是夯实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合力(S)是合作剩余的现实呈现,活力(V)是合力的双向持续表达。EMSV指标模型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新理念、总原则、元规则、主标准的路向指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  席东梅  李新宇  陈红  
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入手,分析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对如何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更好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进行了探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曾令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社会适应性,表现为动态性、针对性、超前性三个特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不适应症”,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问题、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又不能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等问题;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对策,有拓宽专业口径,加强适应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走产学合作道路,注重教育实用性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宇  
生存资源、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都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涵养。作为近代社会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产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第四波全球化浪潮中承担着培养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责任,其责任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人的高层次职业素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责任的履行须要通过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高职教育共同体来实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解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带来了适应能力下降的负面效应,产生这一负面效应的深层次原因是结构与数量之间的失调。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折时期,有必要对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燕  李晓娟  
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呈现出与技能转型相互影响的动态特征。面向技能转型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技能结构从认知技能到非认知技能、从技术应用到技术驯化转型的时代语境。囿于职业教育课程与工作世界的二元分离、职业学校与雇主协同育人体系的缺失、人人拥有技能的包容性社会尚未建立等现实制约,职业教育陷入与技能转型脱嵌的不适困境。实现与技能转型共生,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世界的关联、建构职业学校与雇主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打造人人参与的技能人才成长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关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左和平   李秉强   左璇  
提高适应性是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驱动,也是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技能劳动者福祉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适应性包括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以职业教育供给作为分析切入点,兼顾供给方、需求方、政策方、润滑方四类参与主体,将适应性分为混沌、被动适应、主动适应、融合共生状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适应处于被动适应为主、主动适应为辅的状态,对此建议将强化被动适应张力、凸显主动适应拉力、挖掘和谐共生潜力等方面作为增强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政策着力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李翔  
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工作组织出现明确变化,新业态发展迅速,企业工作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职业分类体系随之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以反映工作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导致产业现场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调整、改革与完善。理解工作世界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