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7)
- 2023(14883)
- 2022(12568)
- 2021(11889)
- 2020(9817)
- 2019(22953)
- 2018(22805)
- 2017(42252)
- 2016(23479)
- 2015(26624)
- 2014(26963)
- 2013(25868)
- 2012(23879)
- 2011(21678)
- 2010(21831)
- 2009(19915)
- 2008(19687)
- 2007(17727)
- 2006(15330)
- 2005(13287)
- 学科
- 济(91497)
- 经济(91315)
- 业(62336)
- 管理(59925)
- 企(47395)
- 企业(47395)
- 方法(44302)
- 数学(37681)
- 数学方法(37185)
- 农(34053)
- 中国(29573)
- 财(24367)
- 业经(23061)
- 农业(22510)
- 教育(22014)
- 学(20282)
- 理论(19657)
- 地方(18310)
- 制(17918)
- 贸(15594)
- 贸易(15589)
- 易(15093)
- 和(14781)
- 务(14247)
- 财务(14199)
- 财务管理(14165)
- 发(13490)
- 企业财务(13442)
- 技术(13140)
- 银(12971)
- 机构
- 大学(329562)
- 学院(326766)
- 济(126914)
- 经济(123858)
- 管理(123736)
- 理学(107478)
- 研究(107186)
- 理学院(106202)
- 管理学(104184)
- 管理学院(103543)
- 中国(75635)
- 京(69351)
- 科学(64151)
- 财(59022)
- 范(52684)
- 师范(52316)
- 农(52153)
- 所(51792)
- 中心(50671)
- 江(49992)
- 财经(47325)
- 研究所(46995)
- 业大(46095)
- 北京(43586)
- 经(42991)
- 师范大学(42486)
- 农业(39706)
- 教育(39459)
- 经济学(39420)
- 州(39419)
- 基金
- 项目(219427)
- 科学(175093)
- 研究(167685)
- 基金(157616)
- 家(135318)
- 国家(133998)
- 科学基金(115828)
- 社会(106992)
- 社会科(100297)
- 社会科学(100270)
- 省(87239)
- 教育(84103)
- 基金项目(83560)
- 划(74280)
- 自然(72451)
- 编号(71874)
- 自然科(70769)
- 自然科学(70751)
- 自然科学基金(69491)
- 资助(62747)
- 成果(59979)
- 课题(50698)
- 部(50396)
- 重点(50270)
- 发(47924)
- 创(45603)
- 教育部(44265)
- 项目编号(43159)
- 国家社会(43028)
- 人文(42503)
- 期刊
- 济(138957)
- 经济(138957)
- 研究(99049)
- 中国(69656)
- 教育(62854)
- 农(50774)
- 学报(47436)
- 财(46605)
- 科学(44138)
- 管理(41193)
- 大学(38021)
- 学学(34264)
- 农业(33773)
- 技术(32807)
- 融(25591)
- 金融(25591)
- 业经(24972)
- 财经(23293)
- 经济研究(20908)
- 经(20124)
- 图书(19169)
- 问题(18644)
- 职业(17517)
- 版(16274)
- 业(15533)
- 统计(15274)
- 技术经济(14838)
- 坛(14608)
- 论坛(14608)
- 理论(14304)
共检索到480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从乡村的空间性出发,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问题,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职业教育新动能。借鉴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模型,构建乡村“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分析框架,重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的空间逻辑。其中,物质空间治理通过构建工学空间、实践空间和创客空间,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促进乡村自然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精神空间治理通过赋能文化主体、激发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再生产、共创文化治理体系,重塑乡村公共精神,重构乡土文明价值;社会空间治理以治理主体“增志”提升“新农人”技术自觉,以治理客体“增技”建成数字化“差异乡村”,以治理手段“增能”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治理能力,以治理机制“增效”促进乡村全域协同共生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亟待开辟空间治理新领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教育强国与农业强国建设,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德全 曹渡帆
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社会发展关联密切的类型教育,要通过深入认识区域空间的差异性,方能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乡村作为地处城市之外的空间地域系统,其系统内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在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乡村分为适应力脆弱型乡村、暴露度脆弱型乡村与敏感性脆弱型乡村,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格局的认知基础。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其教育服务功能和需求将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基于此,职业教育可分别通过跨界协同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矛盾,进而精准深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邵琪 张义民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扎根乡村大地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的正义能量,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内蕴着一种空间关系,涉及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朝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空间正义性须正视需求、供给与场域,即乡村振兴需求的现实性问题、职业教育供给的适应性问题以及职教服务场域的公共性问题。基于此,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增强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融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才能建构以乡村振兴为纽带的协同发展共生体,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空间正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空间正义 实践进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陈倩芸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25个省级行政单位颁布的乡村振兴政策文本来看,多元治理结构是政策关注的核心,多主体治理能力和意识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法治保障受到政策持续性关注,治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所受的政策关注较少。由此,应加快职业教育立法进程,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学校教育制度建设,同时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职业教育 治理 政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佛朝晖 陈波 张平弟
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分成"四层三段",主要内容分成服务脱贫攻坚、乡村人才培养和培训两个主要方面。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应树立以提升服务能力的政策目标,建立"1+N"的政策体系,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拓展工作思路,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培训等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政策分析 脱贫攻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俊 邓显石
分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加快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文章首先从个人、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因素,再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收集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精神、教育和政策,并从这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因子分析法 乡村教育 影响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杨磊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融合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够优化农村人力资本,还能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然而,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真实贡献率却始终处于"黑箱"状态。以熵权法为基础,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发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果显著,贡献率高达16.19%,投资回报比可观;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塌陷明显;乡村振兴的速度与职业教育贡献率存在明显偏差,东部地区乡村振兴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为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匹配程度,需要设立项目制经费,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优化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谋求发展共生,打造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利益共同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国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制约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是以"人"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梳理职业教育在服务陕西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调整人才培养面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依据需求供给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推动人才精准培养,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多方协同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乡村人才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元海 闫广芬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包括乡村学校职业教育、乡村职业培训和乡村社会职业教育等形式,通过对这三种形式的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需求,探寻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统筹发展乡村学校职业教育、乡村职业培训和乡村社会教育三种形式的乡村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经济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龙麒任 朱雯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乡村人力资源效能,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多年来,职业教育不仅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大国”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三广 王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助力和参与。通过对171所职业院校233个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讲习所”模式、“人力供给”模式、“循环智能”模式、“派遣陪伴”模式、“多元共治”模式、“数字乡村”模式等六大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特征和成效,并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改进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实践模式 政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欣悦 陈春霞
基于政策工具—目标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关系三个维度,对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政策主要存在着政策工具运用不均衡、政策目标偏向性、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错位等问题。据此,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政策优化路径,主要包括强化需求型政策配置,激发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动力;完善现有供给型政策工具,构筑人才培养坚实推动力;深化环境型政策工具,创建人才培养适宜土壤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成飞 朱德全 王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亦是乡村振兴的结果。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生态振兴的必然追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应建构生态和谐"5G"共生模式:一是构建绿色育人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办学,秉持"以农为根""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遵循"和谐共生"的育人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搭建绿色育人体系,通过搭建绿色育人结构体系、内容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终身教育"模式;三是提供绿色技术,通过有效数据治理、培养治理人才、普及治理技术和治理标准,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四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涵养绿色文化生态,通过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生态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