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3)
2023(9266)
2022(7321)
2021(7136)
2020(5335)
2019(12108)
2018(11775)
2017(19815)
2016(12092)
2015(13510)
2014(13088)
2013(11817)
2012(10748)
2011(10000)
2010(10229)
2009(9219)
2008(9107)
2007(8582)
2006(7535)
2005(6809)
作者
(30086)
(25338)
(24986)
(23805)
(15742)
(12003)
(11148)
(9762)
(9608)
(8978)
(8547)
(8351)
(8056)
(7927)
(7893)
(7722)
(7472)
(7469)
(7320)
(7253)
(6429)
(6069)
(6046)
(5883)
(5685)
(5679)
(5642)
(5630)
(5124)
(4991)
学科
(36533)
经济(36508)
管理(32412)
(30602)
(26104)
企业(26104)
教育(21324)
中国(17791)
技术(14278)
方法(13415)
理论(13315)
(11947)
业经(11340)
(10317)
数学(10009)
数学方法(9822)
技术管理(9296)
教学(8628)
(8450)
农业(8029)
(7759)
(7531)
地方(7331)
发展(6667)
(6560)
贸易(6553)
(6542)
(6499)
银行(6476)
(6340)
机构
大学(157349)
学院(156074)
(56855)
研究(56614)
经济(55363)
管理(53691)
理学(45905)
理学院(45296)
管理学(44485)
管理学院(44153)
中国(35992)
(35031)
教育(32446)
科学(32417)
(31358)
师范(31215)
(27353)
(26492)
(25703)
师范大学(25505)
研究所(24843)
中心(24049)
北京(22853)
技术(22507)
(21654)
职业(21000)
(20784)
财经(20574)
(20244)
业大(20030)
基金
项目(100550)
研究(84635)
科学(81666)
基金(67935)
(58532)
国家(57801)
社会(51586)
科学基金(48920)
社会科(48593)
社会科学(48585)
教育(47136)
(42342)
编号(37307)
(37295)
基金项目(34469)
成果(32441)
课题(30186)
自然(27757)
自然科(27115)
自然科学(27104)
自然科学基金(26616)
资助(25641)
(25126)
重点(24787)
(24585)
(24384)
(23683)
规划(23269)
创新(22744)
项目编号(22266)
期刊
(64747)
经济(64747)
教育(57479)
研究(56656)
中国(44375)
管理(21681)
学报(20571)
(20356)
(20354)
技术(20335)
科学(19652)
大学(17213)
职业(16393)
学学(14405)
农业(14233)
技术教育(10919)
职业技术(10919)
职业技术教育(10919)
(10828)
金融(10828)
业经(10672)
财经(10256)
(10073)
论坛(10073)
经济研究(10043)
(9194)
(8364)
科技(8266)
(7935)
问题(7905)
共检索到247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俊生   邓旭升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高效能职业教育生产力质态,是以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生产力、实现高效能产教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生产力、采用先进性教学培养模式为手段的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型社会人才为目标的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技术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能力,更是弘扬民族工匠精神的紧迫任务。实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制度革新,构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石;加强资源整合,赋能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实现技术跃升,驱动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文化创新,孕育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内核;实现目标引领,指向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丽娟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志恒   苏昕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为动力源的生产能力的生动体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新”财富创造的关键。基于马克思先进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发端于科技,生成于资本积累过程,体现于地域演化,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具有颠覆性、融汇性、共创性等独特属性,包括新技术、新要素、新通道、新分工四大核心构成。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同频共振,集中体现了当下科技进步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构建科技创造力发挥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与产业协同运作模式,统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等,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持续发展道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丰富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沙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宁   张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职业教育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把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构建“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韩飞   郭广帅  
职业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逻辑意蕴在于促进国家对技能的重视、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供技能资源,从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技术再提质锻造新质生产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变量。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亟需推动职教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国际对接的优化。针对这一时代背景,相应对策是:贯彻系统理念,树立科技、经济、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教品牌建设,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加快迈向世界职业技术强国;实施一体创新,通过“产学研用”模式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田田   沈琳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其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新定义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全新变化。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将引发系统性重构,会带来知识体系的复合性重组、技术技能的跨界性重塑和智能学习的持续性重建,职业教育将逐步生成新的意蕴与发展边界。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专业建设与新质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脱节、教学能级与技术应用脱节、素养养成与创新要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在深刻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匹配“新质产业”,促进人才培养跨界融合塑造新质能力,系统提升教学能级展现新质水平,优化素质养成开拓创新生成新质理念,进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效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牛同训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针对新质生产力时代产业向“新”、岗位向“融”、技术技能人才向“软”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为:保障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新质劳动者,开展技术技能创新、赋能新质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能为:通过转变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重构培养体系、健全教学治理体系,构建一个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成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第5条中专门提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体现了教育教学标准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教学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建设历经起步发展、拓展深化、体系构建等3个阶段,从宏观到微观、从笼统到具体、从文本到实践不断演进,业已形成涵盖院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体系。标准规范了职业院校从办学准入,到教学实施,直到学生毕业资格准出的全过程,为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解决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前提在于院校实施主体的价值认同,核心在于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自主修订,基础在于教学设施环境的持续改善,关键在于校企双元育人的模式改革,保障在于职业院校组织体系的有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