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8)
- 2023(15148)
- 2022(12522)
- 2021(11928)
- 2020(9722)
- 2019(22123)
- 2018(22162)
- 2017(41129)
- 2016(23621)
- 2015(26779)
- 2014(26859)
- 2013(25384)
- 2012(22977)
- 2011(20640)
- 2010(20579)
- 2009(18232)
- 2008(17734)
- 2007(15633)
- 2006(13607)
- 2005(11943)
- 学科
- 济(81684)
- 经济(81598)
- 管理(63353)
- 业(59787)
- 企(51017)
- 企业(51017)
- 方法(35689)
- 中国(29847)
- 数学(29473)
- 数学方法(29073)
- 教育(24262)
- 农(23341)
- 业经(21245)
- 学(20424)
- 财(19901)
- 理论(19308)
- 技术(19256)
- 地方(18003)
- 农业(15515)
- 制(14854)
- 和(14083)
- 贸(13535)
- 贸易(13525)
- 易(13090)
- 发(12994)
- 银(12584)
- 银行(12535)
- 环境(12458)
- 产业(12274)
- 务(12090)
- 机构
- 大学(315863)
- 学院(313219)
- 管理(119539)
- 济(113739)
- 经济(110919)
- 研究(106786)
- 理学(103572)
- 理学院(102330)
- 管理学(100369)
- 管理学院(99768)
- 中国(73040)
- 京(69025)
- 科学(67393)
- 所(53311)
- 财(51864)
- 范(51363)
- 师范(50986)
- 研究所(48851)
- 农(48253)
- 江(47345)
- 中心(46825)
- 业大(45898)
- 北京(44127)
- 师范大学(41423)
- 财经(41277)
- 教育(40655)
- 院(39137)
- 技术(38781)
- 州(38363)
- 农业(37624)
- 基金
- 项目(215947)
- 科学(170772)
- 研究(165031)
- 基金(152167)
- 家(131864)
- 国家(130569)
- 科学基金(111798)
- 社会(101000)
- 社会科(95371)
- 社会科学(95349)
- 省(87163)
- 教育(81683)
- 基金项目(80523)
- 划(74300)
- 自然(70945)
- 编号(69857)
- 自然科(69289)
- 自然科学(69274)
- 自然科学基金(68002)
- 资助(60819)
- 成果(58575)
- 课题(50967)
- 重点(49303)
- 部(47901)
- 发(47316)
- 创(46893)
- 创新(43446)
- 项目编号(42987)
- 教育部(41578)
- 年(41484)
- 期刊
- 济(123876)
- 经济(123876)
- 研究(98791)
- 中国(69538)
- 教育(67890)
- 学报(49619)
- 科学(45148)
- 管理(44687)
- 农(44413)
- 财(38250)
- 大学(38164)
- 学学(34329)
- 技术(32207)
- 农业(31112)
- 融(23107)
- 金融(23107)
- 业经(21238)
- 经济研究(19598)
- 财经(19537)
- 图书(19239)
- 职业(18237)
- 经(16706)
- 业(16689)
- 科技(16199)
- 问题(16050)
- 坛(15302)
- 论坛(15302)
- 版(14309)
- 理论(14258)
- 技术经济(14218)
共检索到463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宇正 徐珍珍
职业教育推动非遗新质化升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学理剖析发现,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与新型劳动对象能为非遗提供智力动能、技术支架与运作场景,非遗新质化升级以高科技赋能、高效能保障与高质量传承为驱动目标。以此为基础,职业教育可以从技术驱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数据沿袭、文化认同五个维度推动非遗新质化升级。然而,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面临技术融入及落地存在阻碍、非遗领域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非遗专业传承人才规模短缺、数据采集失衡与安全性不高、非遗文化因子提取使用困难等现实困境。对此,需从以下层面践行优化路径:一是研制专业化工具,增强技术赋能效用;二是拓宽市场化路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三是培育“双师型”师资,构建非遗育人模式;四是采集精准化信息,健全非遗数据治理;五是加强情景化交互,彰显职教宣传功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江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的表现,深入阐述双方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 传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荣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场域、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遭受破坏和异化,并呈现出意识不明、实践缺失、资源匮乏等困境。鉴于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互动的耦合效应,既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又能够达到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因此,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缩影,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通过形成专业群落、构建课程体系、引入民间艺人、加强校企合作、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能够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体系的建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其优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鉴于此,基于对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从政策支持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亚 许鑫
[目的 /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为非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形态研究三大方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包括以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与形态等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多微观具体层面的研究,少宏观全局层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化,系统化多视角分析不足;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保存,轻数字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等等。[结果/结论]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影响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数字人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婷婷
2010年8月,重庆剪纸和其他地方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介绍重庆剪纸的概况,通过对其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提出了推进重庆剪纸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
重庆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经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莉 邵勤 余金保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特征、庞大的体系和世界性的杰出价值,对景德镇而言是不能遗失的瑰宝,是每个瓷都人应肩负起的责任。在传承和发展中,学校传承比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更能发挥作用,而在学校传承中,职业教育又能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瑶
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传承民族文化是其应有的责任与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产生于民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审美内涵。其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创新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早在2013年,《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就提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雯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职业属性为高职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担当又向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各地方高职教育特色生成的契机。高职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余澜 杨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教育的文化环境,民族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不足,必须树立科学的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既注重少数民族接受主流文化的权利的保护,又重视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民族教育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民族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完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超
生产科技化、信息数据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伴随移动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之时,同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全球化发展越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核心内容,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及现实意义,为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 社区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