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2)
- 2023(18130)
- 2022(15482)
- 2021(14740)
- 2020(12046)
- 2019(27825)
- 2018(27500)
- 2017(51861)
- 2016(28740)
- 2015(32152)
- 2014(32366)
- 2013(31143)
- 2012(28333)
- 2011(25697)
- 2010(25551)
- 2009(22803)
- 2008(21877)
- 2007(19370)
- 2006(16844)
- 2005(14369)
- 学科
- 济(110339)
- 经济(110218)
- 业(78870)
- 管理(73006)
- 企(55544)
- 企业(55544)
- 农(52944)
- 方法(49065)
- 数学(43418)
- 数学方法(42802)
- 农业(35619)
- 中国(32147)
- 业经(27823)
- 财(26311)
- 学(24948)
- 地方(24603)
- 教育(23898)
- 理论(19961)
- 制(19324)
- 技术(18466)
- 贸(17762)
- 贸易(17757)
- 易(17264)
- 发(17178)
- 环境(16464)
- 务(16095)
- 财务(16024)
- 财务管理(15994)
- 和(15503)
- 企业财务(15207)
- 机构
- 学院(394162)
- 大学(392924)
- 管理(151812)
- 济(149691)
- 经济(146316)
- 理学(133269)
- 研究(131894)
- 理学院(131728)
- 管理学(129098)
- 管理学院(128365)
- 中国(93190)
- 科学(83497)
- 京(82988)
- 农(78419)
- 所(65394)
- 财(65381)
- 业大(63988)
- 中心(60928)
- 范(60330)
- 农业(60215)
- 研究所(60154)
- 师范(59846)
- 江(57534)
- 财经(53330)
- 北京(51794)
- 经(48948)
- 师范大学(48461)
- 院(47669)
- 州(46417)
- 技术(44808)
- 基金
- 项目(277913)
- 科学(220060)
- 研究(207409)
- 基金(199531)
- 家(173892)
- 国家(172278)
- 科学基金(147901)
- 社会(129356)
- 社会科(122081)
- 社会科学(122050)
- 省(110730)
- 基金项目(106031)
- 教育(100329)
- 自然(95509)
- 划(93742)
- 自然科(93260)
- 自然科学(93235)
- 自然科学基金(91521)
- 编号(87070)
- 资助(80767)
- 成果(70575)
- 重点(63205)
- 部(62347)
- 课题(61150)
- 发(60719)
- 创(57712)
- 创新(53663)
- 教育部(53483)
- 科研(53034)
- 国家社会(52464)
- 期刊
- 济(160226)
- 经济(160226)
- 研究(114814)
- 中国(79612)
- 农(78381)
- 教育(68346)
- 学报(64153)
- 科学(58790)
- 农业(53715)
- 大学(50483)
- 管理(49915)
- 财(47658)
- 学学(46799)
- 技术(37937)
- 业经(32105)
- 融(31265)
- 金融(31265)
- 业(24984)
- 财经(24743)
- 经济研究(23280)
- 问题(22111)
- 经(21132)
- 版(20931)
- 科技(18883)
- 职业(18489)
- 图书(18340)
- 资源(17959)
- 业大(17863)
- 技术经济(17475)
- 理论(16952)
共检索到563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善平 蒋亚丽
通过选取H省51个贫困县2009—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职业教育投入与贫困程度降低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种关系在贫困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投入能够降低贫困程度且效果具有可持续性;职业教育降低贫困程度存在地区性差异,即越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减贫速度越慢但后期效果逐渐显著,反之,贫困程度稍弱的地区,职业教育减贫见效快,但后期效果未见递增。为促进职业教育在降低贫困程度时发挥最大效应,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教联合扶贫;精准组中施略,提高针对性;优化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加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农村 减贫 区域异质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巍 冯星 徐彬
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2009—2015年,利用基尼系数、贫困指标对中国区域性贫困现状进行测算,引入收入分布变迁因素,从均值、方差和残差三个维度对贫困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异质性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贫困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贫困人口难以继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脱贫攻坚主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均衡和增强异质性资本积累来实现;中西部地区不仅能够继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还可以在促进区域公平的同时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完成脱贫攻坚。
关键词:
收入分布变迁 贫困分解 精准扶贫 异质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海彦 王晶晶
在后精准扶贫时期,基层农村贫困治理呈现出新样态:贫困户的显性贫困维度得到改善的同时,住房、健康和教育等隐性维度仍存在较深的剥夺,尤其是体现在非建档立卡户群体上;在有限扶贫预算和单一基层政治考核制度的双重约束下,扶贫资源的分配过程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瞄准机制的内生缺陷。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贫困剥夺是全方位的,表现在维度上各有侧重,微观差异明显。走出贫困治理的新困境需要调整扶贫策略,将多维贫困的理念深入基层农村,关注多维隐性贫困问题,提高多维贫困识别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分类施策;实现扶贫和社会福利计划的有效衔接;优化基层政治考核机制,建立与村庄微观特征相兼容的多维扶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乡村的贫困治理能力。
关键词:
多维隐性贫困 精准识别 乡村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志武 胡伦
基于甘肃、陕西省农户调查资料,实证分析社会资本总量及其结构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总量对农户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缓解影响。在社会资本的4个维度中,社会信任、社会规范能够显著缓解农户多维贫困状态,而社会声望、社会网络则会显著加剧农户多维贫困状态,反映出社会资本不同构成对农户多维贫困状态的影响具有方向不一致性。此外,户主年龄越大、户主为汉族、户主家庭中男性劳动力更充裕、户主所在村是扶贫移民村的贫困户,其多维贫困缓解更显著;而户主家庭人口规模较大、户主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长、户主所在村庄自然灾害越严重,则不利于其多维贫困缓解。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劳动力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沈霞
农村陷贫、发展受限是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棘手问题,于是,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来应对解决这一问题。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因此,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再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资金缺乏、资源分布不均、扶贫机制不健全等。所以我们要加大招生宣传,精确地找到贫困人群,在此基础上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帮扶、培养,以帮助其实现精准就业。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教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贫困人口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黎骅逸 王超 李锐
文章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首先基于A-F方法对我国多维贫困指数(MPI)进行测度和分解,其次利用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对可能导致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异质性特征进行集中,估算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最后利用异质性处理效应(HTE)估计方法,从多维贫困视角对比分析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差异,并对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减贫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深入剖析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对异质性贫困户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林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农户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均下表现出显著的减贫效果,但由于人口异质性的客观存在,林业扶贫政策减贫效果的异质性也十分突出。在减贫效果的异质性分析中可以发现,对处于第一层级的农户家庭,其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减贫系数为-0.205,收入贫困的减贫系数为1.593;但对处于第五层级,陷入贫困概率最高的农户家庭,其多维贫困减贫系数仅为-0.097,收入贫困减贫系数仅为0.530。此外,第二层级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户陷入贫困概率层级每增加一级,其多维贫困减贫效果降低0.024,收入贫困的减贫效果降幅为0.243。表明林业扶贫政策对农户家庭的减贫效应随着农户陷入贫困概率增加而减弱。而陷入贫困概率较高的农户家庭通常表现出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总抚养比等家庭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薇 方迎风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
关键词:
群体效应 区域性贫困陷阱 多层次计量模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艳云 王曦璟
教育对于增加收入、改善贫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在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种贫困识别标准下,分析了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在地区之间的异质性,考察了该效应是否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分层LOGIT模型的估计,本文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发挥教育改善收入贫困效应有重要影响,对于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则不明显。要发挥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必须注重精准扶贫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但仅仅发展经济,不一定能保证教育对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减轻多维贫困需要更加重视公共产品供给和民生保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青 李剑 曹明宏
本文利用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量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检验了医疗保障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效应对于不同禀赋以及不同区域的家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暂时性贫困以及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通过医疗保障显著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但是对于慢性贫困和不贫困家庭以及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而言效果则并不显著。此外,医疗保障政策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等渠道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影响。以上研究发现在稳健性检验和采用其他回归方法后依然成立。据此,本文认为,医疗保障是降低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保投入力度和政策保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陆小华
作为反贫困对策的职业教育与农村职教改革●陆小华在实施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大力在贫困地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和有关人士的共识,这无疑为开发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奠定了基础。但怎样根据贫困人群的需求,消减实际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从居民个体与区域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认为区域政府在为城乡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乏是"农村贫困区域"的重要特征。从克服地理障碍的发展成本、距离成本、市场条件、发展机会及交换权利短缺,体制与制度力量空间潜力狭小,人口迁移存在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认为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根本。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房风文
目前,农村和贫困地区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识不足,职业学校基础薄弱,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民族特色职业学校少且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因此,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区域合作办学,加强民族特色学校和专业建设。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农村 贫困地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磊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测度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远低于非贫困家庭,就业稳定性差、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支持不足等是造成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家庭发展能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赡养型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最弱,生产型相对贫困家庭的凝聚能力最弱;东中西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与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东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虽然在人力资本、社会保险参与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其家庭凝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此,建议拓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稳定性,以赡养型家庭为着力点加大对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群体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关系。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盛基 商明贺 周十同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测算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状况,同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城乡居民保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户参加城乡居民保具有缓解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人均消费、受教育年限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我国应利用贫困脆弱性等事前概念构建脱贫质量的监测预警体系,实施城乡居民保保费减免补贴措施,鼓励农村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提高缴费水平。还要通过商业保险发展个体养老保险计划,形成多支柱养老保障格局,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
城乡居民保 农村低收入家庭 贫困脆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