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2)
2023(7864)
2022(6092)
2021(6162)
2020(4815)
2019(11128)
2018(11020)
2017(18019)
2016(11700)
2015(13099)
2014(13203)
2013(11565)
2012(10458)
2011(9664)
2010(9957)
2009(8540)
2008(8707)
2007(7763)
2006(7127)
2005(6681)
作者
(28923)
(24274)
(24051)
(23378)
(15516)
(11610)
(11082)
(9464)
(9123)
(8905)
(8353)
(8274)
(7963)
(7884)
(7859)
(7588)
(7574)
(7098)
(6985)
(6822)
(6463)
(6177)
(5869)
(5663)
(5630)
(5584)
(5411)
(5314)
(5028)
(4937)
学科
(28388)
经济(28337)
管理(22415)
教育(22407)
(22329)
中国(17282)
(16820)
企业(16820)
理论(12425)
(12114)
教学(11440)
(10527)
(9880)
方法(9778)
(9464)
农业(8200)
业经(8136)
数学(8113)
数学方法(7905)
(7840)
(6694)
银行(6680)
学法(6677)
教学法(6677)
体制(6567)
(6466)
技术(6347)
(6326)
金融(6326)
(6167)
机构
大学(143828)
学院(142135)
研究(56436)
(45881)
经济(44433)
管理(41111)
中国(35044)
教育(34816)
理学(34475)
理学院(33861)
科学(33253)
管理学(32898)
(32686)
管理学院(32565)
(31478)
师范(31262)
(28861)
研究所(26050)
(25773)
师范大学(25467)
(24803)
(24066)
中心(23381)
技术(23192)
职业(21869)
北京(21847)
(20524)
(19292)
业大(19104)
财经(19024)
基金
项目(88926)
研究(75349)
科学(70239)
基金(57942)
(50308)
国家(49608)
教育(45685)
社会(43018)
科学基金(40633)
社会科(40246)
社会科学(40237)
(37592)
编号(34177)
(33678)
成果(31459)
课题(29097)
基金项目(28764)
(25053)
自然(23272)
资助(23094)
自然科(22719)
自然科学(22710)
(22696)
重点(22505)
自然科学基金(22311)
(21466)
规划(21219)
(20433)
项目编号(19748)
(19190)
期刊
教育(63656)
研究(57137)
(55651)
经济(55651)
中国(47885)
学报(23049)
(22972)
(20260)
科学(19365)
大学(18795)
技术(18407)
职业(18317)
管理(16235)
学学(15767)
农业(15406)
(13065)
金融(13065)
技术教育(12139)
职业技术(12139)
职业技术教育(12139)
财经(10036)
(9329)
论坛(9329)
经济研究(8929)
业经(8915)
(8784)
(8244)
(8124)
高等(8101)
(7291)
共检索到239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培  夏海鹰  
培养现代工匠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却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以致技术技能分类式定位难改变、能力养成短视化以致全面发展复合型培养难实现、培养过程孤立化以致技能培养适应性对接难匹配、培养模式割裂化以致产教融合协同化育人难落地、职业成长阻隔化以致人才机制一体化设计有堵点等现实困境。为推进现代工匠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应围绕培养目标从“技能人才”向“现代工匠”转变、培养规格从“单一向度”向“多元维度”升级、培养场域从“在学校里”向“于职业中”拓展、培养模式从“相对割裂”向“跨域融合”转换、培养机制从“单侧施力”向“共同发力”延伸等思路构建变革路径及行动框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法虎   魏子凡   顾甲  
在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审视教育要素的迭代、知识体系的重构、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治理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应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导向与内涵,打造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新时空,并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的数字化逻辑体系。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方向迷失、体验屏障、源头困境和竞争劣势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契合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求,高职院校需遵循数字化逻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案的构建,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与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并着力提升师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的专业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叶容  
高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逻辑适切性,对产业升级、建设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其在实践探索中仍存在高技能人才供需链条尚未形成动态反馈、课程体系对实践知识缺乏系统关照、师资团队胜任力不足、校企合作尚未深度协同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尽快优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以产业为向导,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供给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对接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取向;吸纳社会资源,提升师资团队的胜任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具有内生性的培养系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秋霞  陈晓乐  肖斌  
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唯产业论、唯就业论等片面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生成理论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存在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技能或技术存在依附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孕育期、萌芽期及发展期,演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历史、辩证生成逻辑,逐渐形成了人与技术统一的理性认知。坚持人的生命实践意义与技术的人本价值,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华  张燕  魏小华  
适应性研究是新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和逻辑使然。从“职能—方法—本质”这三个层面看,职业教育在教育组织形式、基本育人逻辑和人的全面发展认知的适应性呈现出由表及里、循序递进的特征和规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归根结底是让职业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但职业教育同时又面临类型定位过程曲折、教育逻辑偏离和工具理性主义桎梏的困境,其适应性又表现出时代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历史和现实关照出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兼容并蓄,延伸职业教育的维度和视野;坚持特色引领,构建多元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坚持德技双修,融入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云河  王靖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孵化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培养,主要可依凭三条路径:内发型实践进路、外发型实践进路及综合型实践进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培  夏海鹰  南旭光  
新时代强国战略需要大量现代工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充沛动力。从关键要素、时代背景、目标导向、驱动力量等方面审视,技能社会建设、现代工匠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参与主体看,政府部门、职业教育、市场组织、社会力量等四个参与侧可组成现代工匠培养的"四面体通道"式系统性逻辑框架。作为现代工匠培养系统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侧应该面向技能社会建设和产业工人技能形成过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功能目标和层次定位,在具体的行动路线选择上要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深化书证融通制度实施、深化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深化协同联动机制建设、深化社会政策支持建构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婕瑜  潘海生  闫智勇  
面对世界工业格局的深度调整,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成为当下发展共识。培育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工匠精神,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通过分析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厘清工匠精神现代内涵,解构其发展层次;借助环境决定论和品德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系统明晰工匠精神生成机理,确定工匠精神生成的理论支点,对探究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卢晓中  吴结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并引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合理选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指标,用于全面监测、评价、反映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是整个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指标设计的最终目的旨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建锋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遭遇各方面困境,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选择困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量度困境、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转型不同步的困境。研究认为,以体验论与建构论相结合的认识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而项目教学法则以反对"科目"形态为本位,提倡"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强调社会介入的教学过程,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与路径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高考升学的唯一性导致了我国高考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几乎将高考作为改变个人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中考的升学竞争也是高考竞争在初中阶段的反映。目前高考体制下,应试教育做到极致,有教育者观念局限,更有指挥棒所迫,其弊端是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的培养,对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产生不利影响。构建立交桥式升学体制,打破高考升学的唯一性,通过顶层设计,构架升学立交桥,即在既有高考体制下,建立完善各类教育学分互认体系和评审机制,建立高等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各类学校学生公平有序流动,缓解高考压力,拓宽升学途径和成才机会,逐步扭转应试教育局面,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土壤...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乃新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内涵发展时期,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设计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设计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工匠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亚纯  李美娜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逻辑起点。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把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审视其内部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存在诸多现实生态病理,如生态理念模糊、生态结构失衡、生态系统阻滞等。鉴于此,文章提出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路径。一致性适应:筑牢“四大堡垒”,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互补性适应:突出“数字技术”,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转型。系统性适应:拓宽“时空逻辑”,工匠精神培养向纵深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南旭光  
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存在的显著性不匹配造成了结构性矛盾,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及其与职业教育治理改革之间的逻辑来看,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创新又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制度红利。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困境,比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差距较大、治理技术及其实践手段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治理主体间的价值认知和参与理性异化明显、治理的制度设计难以激发供给侧活力。为此,我国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治理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治理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加鹏飞   高婷婷   梁伟豪  
“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实践探索,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的积极尝试。基于“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三坚持”“两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存在政策机制失范、多元主体协同失调、招考评价失准、课程体系衔接失序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优化策略,即建立明晰的政策框架、搭建政校企互联平台、创建统一的招考评价机制、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