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4)
- 2023(7276)
- 2022(5910)
- 2021(5652)
- 2020(4600)
- 2019(10617)
- 2018(10133)
- 2017(17855)
- 2016(10786)
- 2015(12429)
- 2014(12295)
- 2013(11295)
- 2012(10593)
- 2011(9798)
- 2010(10254)
- 2009(9370)
- 2008(8136)
- 2007(7397)
- 2006(6802)
- 2005(6552)
- 学科
- 济(28083)
- 经济(28041)
- 融(25936)
- 金融(25936)
- 中国(23975)
- 银(22178)
- 银行(22152)
- 行(21626)
- 业(20580)
- 管理(20086)
- 教育(20031)
- 企(16836)
- 企业(16836)
- 理论(10993)
- 中国金融(10965)
- 方法(10750)
- 财(10627)
- 制(9747)
- 数学(9106)
- 学(9004)
- 数学方法(8956)
- 农(8189)
- 地方(7879)
- 贸(7600)
- 贸易(7590)
- 教学(7553)
- 易(7480)
- 业经(7045)
- 务(6742)
- 财务(6728)
- 机构
- 大学(136304)
- 学院(132435)
- 研究(53500)
- 济(47810)
- 经济(46444)
- 中国(41451)
- 管理(37720)
- 理学(31296)
- 京(31147)
- 教育(30961)
- 理学院(30793)
- 科学(30516)
- 管理学(30033)
- 管理学院(29783)
- 所(27570)
- 范(27441)
- 师范(27170)
- 中心(25034)
- 研究所(25002)
- 财(24501)
- 师范大学(22444)
- 农(22374)
- 江(22070)
- 北京(21063)
- 技术(20062)
- 院(19284)
- 财经(18739)
- 职业(18362)
- 州(18139)
- 农业(17752)
- 基金
- 项目(81552)
- 研究(66975)
- 科学(64420)
- 基金(54397)
- 家(47397)
- 国家(46791)
- 教育(39921)
- 社会(38439)
- 科学基金(38009)
- 社会科(36232)
- 社会科学(36223)
- 省(33793)
- 划(31236)
- 编号(29759)
- 成果(27547)
- 基金项目(26872)
- 课题(25612)
- 资助(23280)
- 自然(22718)
- 自然科(22202)
- 自然科学(22192)
- 自然科学基金(21789)
- 年(21473)
- 重点(21024)
- 发(19991)
- 部(19965)
- 性(18948)
- 规划(18624)
- 项目编号(17993)
- 创(17820)
共检索到229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理论的视角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变迁:从平行走向交融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源自截然不同的教育传统,高等教育一般生产和教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职业教育则提供某一特定职业的培训。对大学的评价常常基于其对某一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莉花 唐慧
德国建设衔接、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变化及科技发展挑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拓宽了个性化教育路径。教育标准分类和资格框架为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确立提供制度基础,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不同类但等值"为职业教育路径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基础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划分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融通提供现实基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形成了内部衔接、相对独立的职业路径和类型协调、职普结合的融合路径。职业路径符合德国传统职业教育技能累积的特点,融合路径则吸收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各自的优势,两条路径共同构建了德国面向未来发展的渗透性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 衔接 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君第 陈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凭借其自身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和适应性强、权威性大、效益性高等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具有重大意义,对两者沟通衔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沟通衔接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职业教育 沟通衔接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郝克明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辉
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等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衔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邵春芳
为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当借鉴中专的办学经验,重点抓好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和学制、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春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核心。从国际比较的视角,选取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及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环境、衔接模式进行研究,试图归纳总结出四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借此反思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比较 模式 制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守祥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但现行的对口升学考试、五年一贯制、自主招生、注册制入学等制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中职或高职的生源问题,具有明显局限性。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及人自身发展需要,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重新认识、规划和设计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相关制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运鑫 廖益 罗频频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工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表现在人的发展、社会需求、职业能力、衔接的有效性等方面。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工具理性,夯实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通过二者的融合还原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教育活动中的一体性,可以有效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丹 徐永良
新经济浪潮到来之际,我国面临高技术人才地域和行业分配不均等、缺乏领军人物等问题,而培养人才的大学生教育实践性不足、高职院校生源也比较缺乏,势必要求二者的有效衔接,在政策层面以制度体系衔接,在法律层面以法规落实衔接,在社会层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和成才观,来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高校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复合型人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粤文
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认为专业学位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为衔接提供了内在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衔接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为衔接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开展学士专业学位教育、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联合培养是衔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粤文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学位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为衔接提供了内在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衔接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为衔接提供了现实参考。开展学士专业学位教育、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生联合培养是衔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衔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郑坚
瑞士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瑞士的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作为瑞士主要的人才培养阵地,职业教育以其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模式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关键词:
瑞士 职业教育 衔接沟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戴桂荣 张泽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指"中职—高职高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贯通式的衔接,其要打破现行"中职—高职专科"学制式的外延粗放性衔接以及学历教育体系内部壁垒,将非学历教育与培训真正纳入职业教育衔接轨道,建立开放式的不同级别职业能力与资格的课程衔接标准。在具体实施上,包括一站式、对口提升式、螺旋上升式、梯型递近式等多种衔接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崔铁刚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技工师范教育,后先后经历了中专试办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等阶段。进入21世纪,衔接的形式更加多样,初步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对口升学、单独招生、免试推荐、注册入学等形式。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大四方面的改革力度。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衔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