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5)
2023(8180)
2022(6690)
2021(7005)
2020(5402)
2019(12773)
2018(12997)
2017(21854)
2016(13687)
2015(15942)
2014(16112)
2013(14497)
2012(14067)
2011(12617)
2010(13057)
2009(11561)
2008(11558)
2007(10616)
2006(9591)
2005(8635)
作者
(34475)
(28736)
(28563)
(27354)
(18655)
(14110)
(13312)
(11705)
(11146)
(10884)
(10240)
(9695)
(9204)
(9204)
(9070)
(8977)
(8739)
(8663)
(8577)
(8529)
(7717)
(7017)
(6986)
(6944)
(6712)
(6544)
(6457)
(6433)
(5822)
(5799)
学科
(41276)
经济(41217)
管理(26868)
教育(23756)
(23140)
中国(20346)
(17247)
企业(17247)
理论(15352)
方法(15298)
(14670)
(13084)
教学(12164)
数学(12159)
地方(12096)
数学方法(11884)
农业(10018)
业经(9054)
(8621)
(7484)
(7058)
(7055)
学法(6826)
教学法(6826)
技术(6364)
(6334)
贸易(6325)
(6324)
劳动(6307)
研究(6216)
机构
大学(179864)
学院(172700)
研究(63311)
(55210)
管理(53565)
经济(53391)
理学(45247)
理学院(44436)
管理学(43119)
管理学院(42758)
(42175)
中国(41343)
科学(38995)
(38707)
师范(38442)
教育(37514)
(35116)
师范大学(31568)
(31324)
中心(28348)
研究所(28327)
(27073)
北京(26723)
技术(25225)
(25211)
(24203)
职业(23436)
(23245)
业大(23144)
财经(20886)
基金
项目(107460)
研究(89759)
科学(85021)
基金(70734)
(59535)
国家(58753)
教育(52206)
社会(51530)
科学基金(49427)
社会科(47957)
社会科学(47944)
(45743)
编号(41534)
(39668)
成果(38228)
基金项目(36603)
课题(33613)
自然(29589)
(28924)
自然科(28814)
自然科学(28808)
资助(28627)
自然科学基金(28252)
重点(26049)
(25403)
规划(24940)
项目编号(23946)
(23917)
(23651)
大学(23169)
期刊
教育(68811)
(68796)
经济(68796)
研究(64489)
中国(54938)
学报(25615)
(22976)
科学(22646)
(21865)
大学(21766)
技术(21523)
管理(19916)
职业(18645)
学学(17306)
农业(15776)
图书(12506)
技术教育(12294)
职业技术(12294)
职业技术教育(12294)
(12137)
金融(12137)
(11040)
财经(10817)
(10770)
论坛(10770)
业经(10014)
高等(9617)
(9540)
书馆(9256)
图书馆(9256)
共检索到287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圣兰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理解与实践,主要表现为:将人的需要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出发点;将人性化管理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目标。这些宝贵经验在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渠道等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圣兰  陶杨  朱景林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在国际教育改革大气候之影响、国内教育新模式大探索之趋势、江西地方特色大需求之必然等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而催生的。它通过22年的办学探索,创造出管理分级化多元化、学制层次化多样化、教学生产化活动化、招生分配个性化等特色,从本质层面体现了对教劳矛盾的消解。但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竟是特殊年代的一场特殊教育实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突出"红"的人的全面发展观、重技能下的理论"不在场"、有始无终的半工半读等探索性失误,值得当前教育改革者深刻反思。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圣兰  陶杨  
在22年的办学实践中,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立足于解决当时的教育问题,摸索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办学经验:根本理念上突破二元对立、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标上强调全面综合、路径上注重内涵。这些经验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发人深省的现实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娜  仇志伟  胡俊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从教劳结合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问题,对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理念认知偏差、教育实践浅显化、脑力及体力劳动相分离等现象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完善的家、校、政府劳动教育协同体系、科学设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等路径,以期最终达到教劳结合思想在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娜  仇志伟  胡俊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从教劳结合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问题,对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理念认知偏差、教育实践浅显化、脑力及体力劳动相分离等现象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完善的家、校、政府劳动教育协同体系、科学设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等路径,以期最终达到教劳结合思想在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盛绍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资本主义形式下的大工业的革命本性而提出的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系的特定的历史概念。它的基本涵意就是指通过教育这个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使工人掌握物化在机器与人工业中的科学原理,以及据此建立的生产工艺,从而使大工业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使工人获得与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它的实现也是和不断打破与消灭和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分工直接相联系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照星   罗生全  
劳动者是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形象的统一体,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形象的内在表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知识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塑造各种类型的劳动者形象,既可以挖掘技能禀赋,又可以传播技能文化,还能将技能禀赋和技能文化转化为劳动者形象资本。职业教育通过处理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自塑”劳动者形象的技能积累与形成逻辑和“他塑”劳动者形象的社会接纳与融合逻辑,造就了劳动者形象生于职业教育,但独立于职业教育成长,体面融入社会建设的劳动范式。为了树立技能型社会建设者的劳动者形象,应在“劳动者附近”形成“校家社”共同在场的交叠角色,开发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重构“连贯的自我身份认同”,实现“职教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型劳动者—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和身份叙事;将劳动者形象塑造视为文化再生产机制,构建劳动者形象的社会实践图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易臻真  王洋  
在我国的城市教育体系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始终贯穿其中。在当前信息技术驱动的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中劳动教育的强化和改进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感。本文在明晰新时代城市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后,通过梳理和总结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一以贯之的多层级劳动教育实践智慧,发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新时代城市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引导劳动教育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伟  
习近平的劳动观、人才观和发展观是改革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问题,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光荣的,劳动素质为每一个国民所必备,劳动教育应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新生代;与普通教育一般的劳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专业版,因此,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要与生产实践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世峰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热潮即将在我国兴起。笔者以为今天我们研究教劳结合不应仅是出自响应领袖的号召,也不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劳结合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进军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已经成为我国广大高等职业教育者的共识。多年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探索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尤其在产学结合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一、努力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坚持实训与生产紧密结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吕玉曼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路径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诠释劳动教育的内涵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也是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促进人性解放的关键。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劳动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既要为活动设置清晰的目的,又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在劳动过程中;以创造性劳动为主要形式,明晰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刻意义,狠抓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坚持手脑结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严冬  
古代虽然没有劳动教育的说法,但是有耕读结合的传统,与现在的半工半读原理类似,都是在系统的学习之余进行一些社会性劳动。我们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现象中获得一些启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古代的劳动教育可能有相通的地方,但现代的劳动教育已然被社会赋予了更先进、更实际的意义。20世纪以来,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物质精神更加丰厚。于是,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智育,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甚至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劳动实践时间压榨掉。在这种大环境下,高中和小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锻炼,生活能力下降,久而久之,青少年群体便会缺乏劳动意识。这种现状是劳动精神的流失,亟待改变。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在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上做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指明了一个大方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班建武  
准确把握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段特征是有效推进大学劳动教育的认识前提。当前,大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其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与中小学区别不大,甚至是简单重复。这必然会导致大学劳动教育的低效。大学劳动教育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点就在于大学劳动教育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提升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要着力揭示完整劳动世界的复杂性,增加劳动教育的思想含量;要充分实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增强专业实践的劳动真实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威  
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具有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跨界属性、时代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在新型劳动者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培育新型劳动者是新阶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应有之义。要通过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化顶层设计、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