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43)
- 2023(11716)
- 2022(9779)
- 2021(9595)
- 2020(7705)
- 2019(18148)
- 2018(18848)
- 2017(33077)
- 2016(19282)
- 2015(21813)
- 2014(21835)
- 2013(19909)
- 2012(17694)
- 2011(16031)
- 2010(16731)
- 2009(14886)
- 2008(14445)
- 2007(12658)
- 2006(11223)
- 2005(10186)
- 学科
- 济(58236)
- 经济(58158)
- 管理(45224)
- 业(38532)
- 企(32214)
- 企业(32214)
- 教育(24107)
- 方法(24034)
- 中国(23091)
- 数学(20819)
- 数学方法(20159)
- 农(19042)
- 理论(17560)
- 教学(15136)
- 制(14597)
- 财(14503)
- 业经(14478)
- 地方(13613)
- 学(13574)
- 农业(12141)
- 体(10334)
- 技术(9926)
- 银(9871)
- 银行(9858)
- 贸(9744)
- 贸易(9734)
- 和(9564)
- 行(9404)
- 易(9364)
- 融(9354)
- 机构
- 学院(237964)
- 大学(236312)
- 管理(82405)
- 研究(79910)
- 济(78824)
- 经济(76333)
- 理学(69486)
- 理学院(68548)
- 管理学(66654)
- 管理学院(66179)
- 中国(56922)
- 京(52844)
- 科学(48624)
- 范(44498)
- 师范(44209)
- 江(40274)
- 财(40107)
- 所(39360)
- 教育(39342)
- 中心(36723)
- 师范大学(35475)
- 研究所(35186)
- 技术(34403)
- 北京(34318)
- 农(33402)
- 州(32571)
- 职业(31806)
- 业大(31598)
- 财经(29930)
- 院(29480)
- 基金
- 项目(150383)
- 研究(122294)
- 科学(118029)
- 基金(100296)
- 家(85164)
- 国家(84201)
- 科学基金(71962)
- 社会(70396)
- 教育(66425)
- 社会科(66136)
- 社会科学(66118)
- 省(63598)
- 编号(56369)
- 划(54287)
- 基金项目(51552)
- 成果(48787)
- 自然(44429)
- 自然科(43335)
- 自然科学(43327)
- 课题(43065)
- 自然科学基金(42460)
- 资助(41406)
- 年(37265)
- 重点(35269)
- 发(33455)
- 项目编号(33441)
- 部(33132)
- 规划(32473)
- 创(31854)
- 性(31268)
- 期刊
- 济(95777)
- 经济(95777)
- 研究(81530)
- 教育(73050)
- 中国(65704)
- 财(32822)
- 管理(32152)
- 学报(31274)
- 农(31241)
- 技术(29924)
- 科学(29212)
- 大学(25459)
- 职业(21782)
- 学学(21568)
- 农业(21181)
- 融(20102)
- 金融(20102)
- 业经(17793)
- 图书(15408)
- 经济研究(14593)
- 技术教育(14413)
- 职业技术(14413)
- 职业技术教育(14413)
- 财经(13729)
- 坛(13602)
- 论坛(13602)
- 发(13177)
- 经(11989)
- 业(11785)
- 问题(11322)
共检索到381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立平
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为此,职业院校应主动搭起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两者之间的桥梁,使二者互融互补,消除连接障碍,建立沟通渠道,形成对人才培养的双支撑,争取最大效益。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叫中心人才培养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建敏 赵立影 孙国良 袁新苗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当从培养目标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制度注重教师与学生利益的统筹兼顾,评价体系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寻求完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显泽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校企合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健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及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界限没有厘清,往往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混乱,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义先 李一平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亟须大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以其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本文结合当今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通过实例剖析了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实践,如"1321"、"2+1"的学期模式、"SOVO"、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双证书教育、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分析了其实践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向平 吉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德清 刘安华 高仁泽
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影响因素入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阐述,以期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模式 知识 能力 素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卫国 王京 王萍
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现状及问题,从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制定政策与制度、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玉清
本文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分析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介绍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同时提出今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具体实践 思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熊威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四是运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实训基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铭辉
本文主要从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入手,通过剖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并从国外三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启示,从而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云霞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向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促进这种结构形成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及运行机制。为此,应把"产学结合,双证融通"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祝家贵
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逐步建立以"专业牵动、能力驱动、校企联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能力为本",强调"学以致用",凸显"实践主题",加强"校企联姻"。高校应推进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突出考核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永宽 秦玛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必须围绕基本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总体框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