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37)
- 2023(4599)
- 2022(3654)
- 2021(3597)
- 2020(2619)
- 2019(6092)
- 2018(5964)
- 2017(9318)
- 2016(6304)
- 2015(7111)
- 2014(7113)
- 2013(5817)
- 2012(5271)
- 2011(4935)
- 2010(5099)
- 2009(4203)
- 2008(4180)
- 2007(3709)
- 2006(3374)
- 2005(3220)
- 学科
- 教育(19254)
- 管理(13248)
- 济(12379)
- 经济(12372)
- 中国(11042)
- 业(10248)
- 企(9016)
- 企业(9016)
- 理论(6952)
- 教学(6347)
- 农(4553)
- 发(4488)
- 学(4429)
- 方法(4242)
- 发展(4128)
- 展(4006)
- 贸(3841)
- 贸易(3841)
- 易(3757)
- 财(3708)
- 思想(3636)
- 学校(3608)
- 政治(3582)
- 技术(3577)
- 地方(3560)
- 数学(3555)
- 数学方法(3472)
- 业经(3350)
- 思想政治(3349)
- 政治教育(3349)
- 机构
- 大学(73593)
- 学院(71363)
- 教育(27635)
- 研究(26423)
- 范(21350)
- 师范(21308)
- 管理(21227)
- 济(18655)
- 理学(18448)
- 理学院(18156)
- 经济(17965)
- 管理学(17695)
- 师范大学(17664)
- 管理学院(17529)
- 京(16823)
- 职业(15355)
- 科学(13789)
- 技术(13558)
- 中国(12613)
- 江(12165)
- 所(11934)
- 北京(11547)
- 研究所(10742)
- 中心(10702)
- 教育学(10650)
- 职业技术(10535)
- 院(9884)
- 财(9781)
- 州(9552)
- 技术学院(9059)
- 基金
- 项目(45037)
- 研究(43285)
- 科学(37849)
- 教育(30008)
- 基金(28490)
- 社会(25011)
- 社会科(23306)
- 社会科学(23300)
- 家(23020)
- 国家(22623)
- 编号(21138)
- 省(20039)
- 科学基金(19518)
- 成果(19441)
- 课题(18945)
- 划(18888)
- 年(16504)
- 规划(14103)
- 基金项目(13868)
- 项目编号(12480)
- 重点(12039)
- 度(12029)
- 部(12005)
- 性(11648)
- 教育部(11451)
- 发(11237)
- 资助(10685)
- 研究成果(10630)
- 年度(10444)
- 制(10360)
共检索到116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长远 庞学光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说试图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家长式"的一元治理模式。然而,研究者以"协商治理"的逻辑自然推导出"职业教育善治"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不免又走入了另一种误区。职业教育治理只有遵循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治理逻辑,实施政府主导的"协商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为此,政府必须准确定位其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导责任,并积极探寻其履行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应有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种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够真正体现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对应,才能够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模式目标之后,需要从法律政策、产品与服务、经费支持、办学自主权、质量监控等八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的治理责任定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子舟 荀关玉 陈宗富
我国近年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对传统的学术课程进行了解构,但又未能形成新的范型。去学术型课程的价值观是工具取向的,知识观是边界模糊的,而方法论则是建构主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去学术型课程可能给众多来自不利家庭背景的职教学生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对职业院校而言,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体制传授,涂尔干的神圣事务—世俗事务二分法表明学校知识与非学校知识之间存在着差异。伯恩斯坦的水平话语—垂直话语架构指出,学校知识独立于情境,层次分明,分类严格,并以学科形式组织;而默会知识则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以片断形式组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凤翔 贾旻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何谓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表现为何种类型以及如何构建?这些既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按照教育决策权力的分配方式,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表现为层级式、分权式与协商式3种主要形式。协商式治理体系符合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类型表征。因此,协商治理成为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应该遵循"明确资本、搭建平台、理性表达、民主决策和形成规则"的治理逻辑。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治理体系现代化 协商治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红
当前的教育很少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致使儿童精神被偏好"秩序"、追逐"功利"、崇尚"理性"的倾向所挤占,儿童的精神世界被挤进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最终导致儿童精神的"异化"。因此,教育应反省自身,反省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是否违背"为人"的伦理,进而真正观照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儿童当作儿童,正视儿童的"游戏",打破困束儿童的"围墙",着眼儿童的幸福,以儿童自身独特的而不是成人认定的精神特质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为人"之学。
关键词:
精神 成人 儿童精神 儿童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柳友荣
教育部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冲击"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方案,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十分关注将"一流本科教育"等同于"一流大学本科教育"、重蹈"定量指标"陷阱、以己大众化之躯学人普及化之神等3个操作误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出发,兼顾办学定位,实施分类引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本科教育 一流大学 教学质量 课堂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孙鸣晨
目录类著作以"经史子集"为部类名称始于《隋书·经籍志》,这一观点被作为目录学常识为学界普遍接受,但此说仍值得商榷。《隋书·经籍志》"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部类名称源于南北朝时已深入人心的"经史子集"的书籍分类观念,并极有可能直接袭自魏征于贞观年间所编的"贞观目"。今人对此问题的错误认识在于,把"现存最早"混同于"首次"。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经史子集 贞观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3月17号,备受注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指导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没用"城市化"这个词,用的是"城镇化"一词。我注意到,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类文件中和中央报刊中均使用了"城镇化"这个词。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3.73%(美国82%,加拿大77%、法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希伟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将清代教育考试中的府案首和院案首理解为府试全府第一名和院试全府第一名,认为在一次府试、院试中分别只产生一名府案首、院案首,将录科与录遗理解为介于科试与乡试间前后不同的考试,概为概念与制度误读。通过研读史料发现,府试、院试是分县排名、分县发榜,每县在府试、院试中分别产生一名府案首、院案首,院试后府学所取第一名称院案首。各县府案首、院案首并非考生名列全府第一,而是在各县排名第一;府学院案首同样不能理解为全府排名第一。科试、录遗及大收都属于广义上的录科,以往学界所认为的录科与录遗为同一考试。
关键词:
清代 教育考试 科举制度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方方
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要求构建“政校企行社”多元主体高度共治的治理格局。然而,受行政化管理思维、利益联结点缺失、角色定位不清、权责关系不对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多元治理主体缺位问题突出。为了实现多元主体归正、凝聚协同治理合力,必须变革思维、锁定共识、建章立制、理顺关系,通过强调多方协商对话、达成多方利益契合、明确各方身份认知、促进多方协同共促,以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经华
自唐代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创作之后,"黔之驴"遂用来形容一切外强中干、大而无当的事物。许多解释著作普遍将"黔之驴"翻译成"贵州的驴子",对贵州的文化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黔"并非后世贵州简称,它是指当时的黔州或黔中,地域相当于现今重庆彭水一带。"黔之驴"寓言故事发生地点,完全与贵州无关。
关键词:
黔之驴 黔 黔州 贵州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瞿林江
《檀弓下》“遇负杖入保者息”当断句为“遇负杖入保者,息”,“息”为叹息之义,“入保者”为守城士兵。“负杖”乃《檀弓上》“负手曳杖”之简写,意为将兵杖拖在身后地上。“遇负杖入保者息”的意思是:(公叔务人)遇见(守城士兵)拖着兵器进入城堡而叹息。此是形容右师守城兵士懈怠战事之行状,是公室子弟公叔禺人叹息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孔子赞成勿殇汪踦的真正因由。
关键词:
礼记 檀弓 负杖 负手曳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新荣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体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自然无欲的,人也应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导致了祸乱,违背了道,故需"抱朴守静"、回到自然状态。老子的哲学观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要害;不是不要美,而是不要丑;不是不要善,而是不要不善。但由于美与丑、善与不善、利与害"相伏"、"相倚",相伴相生,所以,为了不要丑、害、不善,干脆不要美、善、利。老子的音乐美学观与哲学观是一致的。为子避免音乐的丑,他连音乐也彻底抛弃,提出了"大音希声"的主张。
关键词:
美学 老子 音乐 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