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6)
2023(8005)
2022(6360)
2021(5933)
2020(4434)
2019(10341)
2018(10036)
2017(18200)
2016(10808)
2015(12272)
2014(12175)
2013(11410)
2012(10684)
2011(9683)
2010(10221)
2009(8672)
2008(8619)
2007(7962)
2006(7171)
2005(6637)
作者
(27582)
(22847)
(22777)
(21949)
(14938)
(10885)
(10403)
(8889)
(8748)
(8659)
(7787)
(7558)
(7535)
(7454)
(7428)
(7208)
(6923)
(6846)
(6836)
(6560)
(6098)
(5649)
(5572)
(5450)
(5275)
(5262)
(5260)
(5095)
(4675)
(4655)
学科
(32599)
经济(32550)
(29076)
管理(28737)
(22869)
企业(22869)
中国(15387)
(15054)
(10615)
(10337)
理论(10333)
农业(10179)
业经(9889)
教育(9614)
教学(8950)
方法(8914)
地方(8683)
(8294)
技术(7328)
数学(7020)
数学方法(6820)
(6680)
贸易(6672)
(6602)
银行(6594)
(6523)
(6391)
及其(6382)
(6266)
学法(6098)
机构
学院(140170)
大学(133005)
(52946)
经济(51400)
研究(49572)
管理(49440)
理学(41096)
理学院(40615)
管理学(39922)
管理学院(39611)
中国(36453)
(28246)
(27464)
科学(26876)
(25070)
(24154)
中心(22672)
(22563)
师范(22399)
职业(22072)
技术(22036)
研究所(21426)
(20465)
财经(19802)
(19398)
教育(19179)
(18614)
北京(18400)
(17850)
师范大学(17302)
基金
项目(85599)
研究(73198)
科学(67484)
基金(56715)
(47567)
国家(46973)
社会(42544)
社会科(40040)
科学基金(40037)
社会科学(40034)
教育(38979)
(35959)
编号(33920)
(30208)
成果(29040)
基金项目(28183)
课题(26445)
(23045)
资助(23037)
自然(22785)
自然科(22209)
自然科学(22204)
自然科学基金(21792)
重点(20083)
(19943)
(19871)
规划(19512)
(19467)
项目编号(19417)
(18486)
期刊
(66358)
经济(66358)
研究(45715)
中国(40659)
教育(38746)
管理(21344)
(20765)
技术(20634)
(20408)
职业(17290)
科学(16099)
(15955)
金融(15955)
学报(15783)
农业(13922)
大学(13169)
技术教育(12033)
职业技术(12033)
职业技术教育(12033)
学学(11843)
业经(11461)
(10533)
论坛(10533)
经济研究(9978)
财经(9611)
(8310)
问题(7922)
(7474)
(7297)
图书(7108)
共检索到233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凯强   毛建卫   冯旭芳  
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能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是破解全体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应有之道。然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过程中面临劳动对象参训积极性不高、多供给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专业化技培师资队伍短缺等实践困囿。寻求职业技能培训赋能共同富裕的有为之法,应完善高质量精准化培训机制、重塑多主体协同参与新秩序、筑牢技培教师队伍建设根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王成超  张瑶瑶  吴绍华  
研究目的: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空间机理与规划途径,以期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以空间治理极化与扩散效应为理论基础、以经济要素和空间要素的耦合为规划机制、以多层次多要素管控为工具的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框架;(2)提出了比较优势发挥、发展权转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3)基于重点任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梳理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山海协作机制、生态优势转化等方面总结了浙江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规划实践经验,揭示了规划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容。研究结论:空间规划是资源组织和优化配置的政策工具,将共同富裕理念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通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作、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缩小三大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建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紫嫣  宋昌耀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但现阶段中国个人财富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减少收入不平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阻碍。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业作为消费者空间移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天然的富民属性,其不仅能够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和人的全面发展,还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收入和财富再分配,对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创新提质效应、空间流动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赋能共同富裕。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城乡共同富裕、地区共同富裕、居民共同富裕,更展现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于此,笔者提出,在旅游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乡村旅游、区域旅游、民族地区旅游、旅游创新创业和旅游业人才培养等予以有力政策支持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旅游业促进城乡均衡、区域协调、收入分配均等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葛佳楠  
共同富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共富型社会形态是共同富裕制度建设的动力、依据和方向。建构共同富裕制度,一是要在尊重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关系,围绕组织、规范、政策、机制等要素完成对制度建构的框架构建,把握主体多元性、规范约束性、政策工具性和机制动力性等基本特征;二是要充分重视制度理论设计与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场域,观察地方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法保障改革创新、政策制衡社会发展、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等机制性创新探索。共同富裕的制度建构可以打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稳定、持续、适当速度的经济增长,还能以新发展理念增进福祉,同时促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总量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源。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政   郑霖豪   丁守海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理论层面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现实意义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从长远实践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经济赋能、就业筑基、区域联动、精神铸魂和环境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着数字鸿沟、劳动保障、平台垄断和产业短板四重困境。为使新质生产力更好促进共同富裕,应缩小区域和群体间数字鸿沟,完善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名梁  庄金环  史静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共同富裕的需求具有深度的契合,两者之间这种天然的耦合性要求新时代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职业教育基于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促创业稳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其主要实践路径在于: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拓宽致富渠道;服务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对接困难群体,精准预防返贫;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兴旺;革新产教融合,筑牢育人系统。通过职业教育的创新变革,统筹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与实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家   彭正德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向更高层级跃升的产物,对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特定功能。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民共建和成果共享中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共同富裕的品质。受发展条件的制约,当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技术鸿沟”的潜在风险引发社会不平等扩大化的隐忧,技术要素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带来挑战。因此,需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共同富裕的支撑力量,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强化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在文化发展和技术治理中厚植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正向功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缪仁亮   潘锡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凭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优势,为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助力缩小社会差距和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共同富裕。浙江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创新实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系列经验。借鉴浙江经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需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向共同富裕输送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促共同富裕提质增效;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均等,助共同富裕大步向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瞿连贵  周政龙  李耀莲  
东西协作是致力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是东西协作的教育行动,旨在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源的跨区域开发和统筹使用。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中,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形成了国家高位推动、构建制度保障、资源精准对接等有益经验,为开发低收入人口面向就业的能力以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企盼,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应面向新的社会诉求,着力从借助外力推动转向依托内力驱动、从阶段性项目推动转向长期性制度保障、从单一利益追求转向多维利益权衡、统筹个体增收致富与区域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满东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社会价值、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价值、充实精神富裕的精神价值。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应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技能社会、教育均等等维度助力共同富裕伟大实践,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探索职教乡村振兴学院模式,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实现乡村富裕;聚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扩中提低”行动,实现技能富裕;有序推进职教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富裕;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范式,助推德业兼修,实现德行富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桂美  
高质量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更好赋能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浙江省特殊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具有先行先试的重要价值,基于目前浙江省良好的发展基础,可从政策、环境、理念、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为全国提供特殊职业教育赋能残疾人共同富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亢勇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是全球发展的未来趋向,二者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互动耦合性。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拓宽发展渠道、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优化市场运行机制、丰富个体社会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数字经济必然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而在多个维度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在充分研判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数字经济质量变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造高效节能产业模式、构建包容互信数字生态、营建自由普惠数字生活,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稳步实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亮亮   邢云文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厚的逻辑机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对历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有益启示,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程,高度契合于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度不高、数字平台垄断与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相悖、数字鸿沟与阶层固化趋势凸显等现实问题,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新的问题指向。站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从聚焦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数字治理以超越数字资本逻辑、聚焦收入分配改革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四个方面求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高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追求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进展。然而,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高质量发展短板凸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居于高位、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有待完善,以及数字鸿沟和信息障碍带来冲击等方面。建议以“做大蛋糕”“做实蛋糕”“做优蛋糕”和“分好蛋糕”为主线,同时要特别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和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