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7)
2023(7113)
2022(6246)
2021(5776)
2020(5215)
2019(12200)
2018(11955)
2017(22772)
2016(13415)
2015(15605)
2014(15923)
2013(15553)
2012(14877)
2011(13726)
2010(13967)
2009(12542)
2008(12881)
2007(11901)
2006(10143)
2005(9121)
作者
(40517)
(34288)
(33975)
(32603)
(21632)
(16572)
(15584)
(13372)
(12879)
(12258)
(11734)
(11584)
(10907)
(10871)
(10858)
(10843)
(10711)
(10170)
(9983)
(9868)
(8714)
(8689)
(8455)
(7822)
(7816)
(7780)
(7711)
(7654)
(7035)
(6975)
学科
(52508)
经济(52453)
管理(32152)
(31387)
方法(26946)
(24233)
企业(24233)
数学(23974)
数学方法(23724)
中国(16328)
(15242)
(14155)
(13201)
地方(10237)
(10070)
贸易(10068)
农业(9983)
(9733)
业经(9708)
理论(9354)
(9164)
(8369)
(7982)
财务(7967)
财务管理(7944)
教育(7707)
(7702)
银行(7666)
企业财务(7490)
(7435)
机构
大学(196710)
学院(195984)
(74607)
经济(72843)
研究(70142)
管理(68843)
理学(59430)
理学院(58577)
管理学(57262)
管理学院(56864)
中国(49657)
科学(46237)
(42464)
(38665)
(38123)
研究所(35151)
(34526)
中心(32000)
业大(31941)
(31351)
农业(30923)
(30582)
师范(30287)
财经(27779)
北京(26726)
(25101)
技术(24768)
(24600)
师范大学(24559)
(24035)
基金
项目(129653)
科学(101431)
研究(93767)
基金(92234)
(81690)
国家(80980)
科学基金(67088)
社会(56263)
社会科(53060)
社会科学(53041)
(51530)
基金项目(49261)
教育(47273)
(45392)
自然(44341)
自然科(43274)
自然科学(43255)
自然科学基金(42474)
编号(39702)
资助(37986)
成果(32930)
重点(30990)
(30033)
课题(29183)
(28667)
(26050)
科研(25588)
教育部(25258)
计划(24796)
创新(24422)
期刊
(79074)
经济(79074)
研究(54667)
中国(38782)
学报(35411)
(33905)
科学(31533)
教育(31241)
(26657)
大学(25614)
学学(24004)
农业(22803)
管理(21404)
技术(21139)
(14576)
金融(14576)
财经(13567)
(12673)
职业(12651)
经济研究(12419)
业经(12369)
(11628)
问题(11093)
(10811)
(9608)
论坛(9608)
资源(9607)
技术经济(9528)
技术教育(9327)
职业技术(9327)
共检索到285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梦雪  刘晓  
如何减少青少年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以职业学校学生在欺凌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校园欺凌的性别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的形式""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校园欺凌的时间、地点"以及"校园欺凌的手段"这六个欺凌维度上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据此,学校应根据学生性别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治对策,并通过"双性化"教育和积极组织联谊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的交际理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罗鸣  
治理校园欺凌专项政策的相继出台表明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日益重视。但目前的相关政策缺乏性别视角,使得校园性别欺凌的受害者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这部分是因为关注青少年学生性与性别身份和身心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屈指可数,从而缺乏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依据。因此,本文以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这一典型易感群体为例,来讨论校园性别欺凌与校园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基于2070份来自全国在校生的网络问卷数据,本文发现,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较之未遭受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同伴,有着更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水平的风险行为。校园欺凌主要通过"身份疑虑"发生作用,校园环境与身份差异性会对校园欺凌实际产生的负面影响产生调节效应。这些发现提示我们,性与性别教育、完善学校预防和治理欺凌制度等是塑造友善安全校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佳哲   生沁霖   姚继军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倾向,精准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泛精确匹配模型等讨论了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城市小学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生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较于本地儿童,师生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城市小学教师尤其班主任要更加关注流动儿童,与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流动儿童家长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流动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尤其言语和关系欺凌的风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  郭瑞迎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两个子库(SCI-E,SSCI)收录的2007-2016年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 Ⅲ、HistCite和Excel软件,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境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地区分布、载文期刊名称与核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以美国为主,欧美国家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荷兰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以伊利诺伊大学等3所大学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研究热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会会  
教师是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关键力量与能动主体,其参与之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生态系统模型和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与编码依据,分析了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参与欺凌治理的现状,发现教师的知行困惑为:认知"止于文本"而应对现实情境中各类欺凌的能力不足,身处学校场域与执行一线而感到角色"不堪重负",因正式制度舞台中既有规则对权能的框束而选择参与"浅尝辄止",受非正式制度舞台中家庭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而认为合作"有心乏力"。为打通教师欺凌认知与防治行动的藩篱,可提供直接与间接支持增强教师知能对全面反欺凌的适应性;细化实体与程序规定为教师设置明确、恰切的反欺凌角色;加快建立教育惩戒制度,赋予教师参与校园欺凌治理所需的权力;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则,优化"家-校-社"合作的合法性逻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在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中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对象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将研究视角锁定到中等职业学校,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对校园欺凌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差异进行解析。调研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检出率不高,校园欺凌在其行为本身、学生及学生家庭方面均存在欺凌易发的特征。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关注易发欺凌群体,针对群体特性有区别地实施早期干预;立足中职学校,探索基于职校的"反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树立反欺凌共识,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欺凌防治共同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林杰  
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校园欺凌的诉讼日益增多。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公立学校是否负有责任,在什么条件下负有责任,应该付什么样的责任成为美国各级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巡回法院的三个判例进行分析:在格布泽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采纳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的标准以确定学校是否负有责任;戴维斯案延用了实际知情和故意漠视两个要件,推动了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反校园欺凌的政策与程序;科瓦尔斯基案中,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新形式的代表,该案也提出学校的责任和权力边界的新问题,法院肯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永新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社区互动共融中形成的师生共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它具有规范性与创造性共存、教育性与生利性并重、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等特征。它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摇篮,是社会文化推陈出新的重要舞台,又是培育职业学校特色的成功门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宝书  
英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是英国政府为了遏制与破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难题,通过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支持等手段,促使全国中小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治理措施与方案。该政策实施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欺凌行为骤降"。该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立法先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技术支持、各校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以及政策内容课程化实施等。但是,就反校园欺凌政策本身而言,尚存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部分学校的政策内容简单、缺乏激励措施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杨  李高峰  
在反校园欺凌行动中,爱尔兰制定了专门性文件《中小学反欺凌规程》,明晰了角色职责、治理机制以及报告体系。在反欺凌手段上,爱尔兰注重早期预防工作,主要围绕界定欺凌行为与类型、保护易受害儿童、开设预防课程、创建反欺凌信息网站四个方面展开。此外,爱尔兰创建了以学校为核心、各利益相关方协作的反欺凌共同体,强调学校与家长、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实践证明,爱尔兰反校园欺凌行动成效显著,但亦有些许不足之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帮  
法国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监测软件的运用、角色职责的明晰、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培训以及欺凌者的惩戒措施五个方面,具有政策内容系统明确、监测系统严谨专业、角色职责划分明确、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详实以及惩戒手段人性化的特点。政策实行多年后成效显著,2015年,法国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校园欺凌行为呈下降趋势"。然而就反校园欺凌政策内容而言,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譬如部分学校政策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缺乏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