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9)
- 2023(8727)
- 2022(7610)
- 2021(7123)
- 2020(6201)
- 2019(14091)
- 2018(14139)
- 2017(26336)
- 2016(15272)
- 2015(17614)
- 2014(17651)
- 2013(16435)
- 2012(15214)
- 2011(13766)
- 2010(14041)
- 2009(12928)
- 2008(12732)
- 2007(11786)
- 2006(9878)
- 2005(8784)
- 学科
- 济(53354)
- 经济(53307)
- 管理(38043)
- 业(33317)
- 企(26458)
- 企业(26458)
- 方法(26041)
- 数学(23037)
- 数学方法(22794)
- 中国(17533)
- 农(15946)
- 财(13507)
- 学(11517)
- 贸(11037)
- 贸易(11034)
- 理论(10875)
- 易(10710)
- 业经(10629)
- 农业(10264)
- 教育(10222)
- 地方(10131)
- 制(9535)
- 和(8765)
- 务(8386)
- 财务(8364)
- 财务管理(8337)
- 银(8112)
- 银行(8091)
- 企业财务(7783)
- 行(7688)
- 机构
- 学院(205734)
- 大学(203967)
- 济(76337)
- 经济(74379)
- 管理(72043)
- 研究(66036)
- 理学(61870)
- 理学院(61134)
- 管理学(59714)
- 管理学院(59341)
- 中国(46971)
- 京(42500)
- 科学(41487)
- 财(35479)
- 农(34165)
- 所(33784)
- 范(33211)
- 师范(32953)
- 江(32424)
- 中心(31086)
- 研究所(30729)
- 业大(30710)
- 财经(28134)
- 技术(27180)
- 农业(27160)
- 北京(26750)
- 州(25863)
- 师范大学(25577)
- 经(25324)
- 教育(24545)
- 基金
- 项目(132788)
- 科学(103478)
- 研究(103466)
- 基金(90860)
- 家(77469)
- 国家(76719)
- 科学基金(64882)
- 社会(61071)
- 社会科(57598)
- 社会科学(57579)
- 省(55389)
- 教育(53751)
- 基金项目(47960)
- 划(46925)
- 编号(46634)
- 自然(40558)
- 自然科(39594)
- 自然科学(39581)
- 成果(38999)
- 自然科学基金(38840)
- 资助(37253)
- 课题(33978)
- 重点(31002)
- 部(30041)
- 发(29650)
- 年(28939)
- 项目编号(27826)
- 创(27710)
- 性(26600)
- 教育部(26126)
- 期刊
- 济(83640)
- 经济(83640)
- 研究(58774)
- 中国(44134)
- 教育(42396)
- 学报(31067)
- 农(30757)
- 财(28866)
- 科学(26993)
- 管理(24006)
- 大学(23376)
- 技术(23104)
- 学学(20993)
- 农业(20905)
- 职业(15755)
- 融(15509)
- 金融(15509)
- 业经(15003)
- 经济研究(14007)
- 财经(13772)
- 图书(12907)
- 经(11885)
- 业(11380)
- 问题(10998)
- 坛(10833)
- 论坛(10833)
- 技术教育(10137)
- 职业技术(10137)
- 职业技术教育(10137)
- 版(10117)
共检索到302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鑫 王巧玲 张烨
教师的人格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存在差异学生所持的观点、态度乃至行为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的价值观。健康的、积极的教师人格观应当与教师职业伦理要求相适应和协调,集中体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对差异性学生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体现为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意识,体现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职业伦理 高校教师 人格观 价值取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恩允 薄存旭
当前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出现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内部权力分配机制削弱了伦理关系的组织支撑力度,社会调控机制的失衡则加剧了服务伦理失范的可能性。为此,需要协调社会与自我期望间的关系,以提高服务伦理规范的认同度;拓展高校自治空间和能力,为提升伦理道德自觉意识和能力提供组织支撑;消减外围失衡的调控机制,为提升伦理道德践行能力搭建平台。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社会服务 伦理失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苏豫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相反的伦理,一种是由外而内的规范性伦理,一种是由内而外的德性伦理。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就是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伦理的辩证统一。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应采取不同的构建路径,在实现两者辩证统一的同时,实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由注重个人层面向注重专业层面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专业伦理 规范性伦理 德性伦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田小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伦理困境问题在高校教师中间日益凸显。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科研实践的案例,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伦理困境的具体表现并深究其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帮助高校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伦理观,走出伦理困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伦理观 伦理困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桂平 廖建桥 刘文兴
非伦理行为是指不符合公平正义或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高校教师的非伦理行为包括教学非伦理行为和科研腐败行为。调查显示,教师过于注重科研会导致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收益预期过高也会带来科研腐败行为。基于教师科研能力的差异,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决策博弈可以分为能力"双低"模式、能力"双高"模式和能力"低—高"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三种能力模式中,科研预期收益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外在形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耿娟娟 鲁团花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在外在制度上缺少规范性、情境性和专业性,在内部养成机制上缺少对教师主体性的关注,因此专业伦理建设效果不显著。基于对美国专业伦理规范发展现状的梳理、专业伦理规范的文本分析和专业伦理建设方式的研究,提出通过外在制度与内部养成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一方面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提供依据和专业支持;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伦理反思力是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根本。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专业伦理 伦理规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爱民 韩延明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空前增强。外力驱使与内在焦虑是高等学校教师工作与心理压力剧增的两大主因。建立符合伦理规范的师资管理与考评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缓解高等学校教师超强度工作压力和超负荷心理压力的有效伦理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尹效国
伦理问题是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在建立可持续的有效管理体系中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这些独特性,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应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强调伦理规范要求,实现功利与伦理相协调的教学,实现教育中人的真正解放。
关键词:
绩效考核 道德行为 伦理视角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何颖
在美国,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专业组织和以政府为代表的科研资助者三类主体的不同规约组成了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规范体系。相关规范以维护源自洪堡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术自由"等理念为出发点,就高校教师对学术、学生、同事、所在的学术共同体、社会的专业责任进行规定,并设计了严谨的执行处理机制。总结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相关规范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 高校教师 专业伦理 规范体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钱莹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实现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重要跨越,生态经济伦理观应运而生。生态经济伦理观内容广泛,涵盖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经济伦理观是人类探索出的一种长效发展机制,生产领域具有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特点而消费领域则以适度、节约、简朴作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济伦理 绿色消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锋吉
教师面临诸多冲突,适当的冲突有助于教师承担教育责任,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文章就教师面临的伦理冲突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存在着角色冲突、效忠冲突和权利冲突,指出教师伦理成长的前提就是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冲突状态,并试图为教师建立适当的专业伦理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甄晶
责任伦理认为,网络社会良性秩序的形成关键在于"责任"。自我责任的缺失、他人责任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淡化是当前大学生网络伦理责任的危机所在,而网络的虚拟性、青春期心理成熟的滞后、公民责任与网络责任教育的缺乏、社会环境的负面冲击、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是形成危机的背后原因,可以通过借鉴中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精髓、加强网络责任教育、提升个人网络素养、完善网络责任法制等方面厘清危机化解之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雪梅
教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力量,在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的发展,教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水平提高和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高校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忽略了道德伦理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转变思路,将伦理准则作为高校教师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标准,完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管理制度 伦理准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立国
构建具有较强道德约束力和实践规范性的环境伦理观,是破解当今生态危机、确立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理论基石。由于“非人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存有广泛争议,“畏惧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更有思想根基、更有理论依据、更具道德约束力,且更少争议的环境伦理方案。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行为演化的不可预测性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已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了保证未来“人类必须存在”,人类不得不“畏惧自然”。人类的思想观念层面要求对自然时刻保持畏惧的心理状态,理论认知层面要求运用“弹性思维”维持系统的稳定以防止不合理行为导致的系统崩溃,只消耗“利润”、不损害“资本”构成实践规范层面的核心内容。三个维度有机统一,共同构成规范人类行为的“畏惧自然”环境伦理体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立国
构建具有较强道德约束力和实践规范性的环境伦理观,是破解当今生态危机、确立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理论基石。由于“非人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存有广泛争议,“畏惧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更有思想根基、更有理论依据、更具道德约束力,且更少争议的环境伦理方案。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行为演化的不可预测性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已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了保证未来“人类必须存在”,人类不得不“畏惧自然”。人类的思想观念层面要求对自然时刻保持畏惧的心理状态,理论认知层面要求运用“弹性思维”维持系统的稳定以防止不合理行为导致的系统崩溃,只消耗“利润”、不损害“资本”构成实践规范层面的核心内容。三个维度有机统一,共同构成规范人类行为的“畏惧自然”环境伦理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