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23)
- 2023(5916)
- 2022(4965)
- 2021(4436)
- 2020(3705)
- 2019(8063)
- 2018(7679)
- 2017(13718)
- 2016(7958)
- 2015(8387)
- 2014(7876)
- 2013(7687)
- 2012(7012)
- 2011(6390)
- 2010(6028)
- 2009(5478)
- 2008(5378)
- 2007(4514)
- 2006(3752)
- 2005(3009)
- 学科
- 济(25428)
- 经济(25397)
- 业(19910)
- 管理(19575)
- 企(15110)
- 企业(15110)
- 方法(12677)
- 数学(11410)
- 数学方法(11329)
- 学(10724)
- 农(8127)
- 财(7052)
- 贸(6666)
- 贸易(6665)
- 易(6519)
- 中国(6048)
- 业经(5913)
- 农业(5787)
- 技术(5001)
- 环境(4973)
- 务(4473)
- 财务(4471)
- 财务管理(4466)
- 企业财务(4264)
- 制(4158)
- 产业(3963)
- 地方(3853)
- 划(3845)
- 银(3770)
- 银行(3717)
- 机构
- 大学(114407)
- 学院(113642)
- 研究(44371)
- 济(40598)
- 农(39935)
- 经济(39935)
- 管理(38524)
- 科学(35723)
- 理学(34982)
- 理学院(34457)
- 管理学(33653)
- 管理学院(33489)
- 农业(32620)
- 业大(30492)
- 中国(29492)
- 所(26080)
- 研究所(24967)
- 京(23692)
- 农业大学(21951)
- 室(19105)
- 中心(18958)
- 实验(18480)
- 实验室(17820)
- 业(17435)
- 省(17023)
- 重点(16868)
- 江(16079)
- 院(15896)
- 科学院(15890)
- 财(15764)
- 基金
- 项目(91378)
- 科学(69510)
- 基金(67508)
- 家(65848)
- 国家(65362)
- 科学基金(52880)
- 研究(51411)
- 自然(39970)
- 自然科(39056)
- 自然科学(39032)
- 自然科学基金(38381)
- 省(37239)
- 基金项目(36797)
- 划(32493)
- 社会(32253)
- 社会科(30617)
- 社会科学(30607)
- 资助(26359)
- 计划(23444)
- 教育(22597)
- 科技(22115)
- 重点(21664)
- 创(19703)
- 科研(19393)
- 发(19295)
- 业(19164)
- 创新(18594)
- 农(18296)
- 部(18294)
- 专项(18105)
共检索到146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霞 李艺 黄金海 张宏伟 夏乙禾 刘萌萌
【目的】研究耶尔森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成膜基因,为探讨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刚果红平板培养3种方法,检测了25株耶尔森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PCR技术检测了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etE、ompR、rpoS、rhaH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生物膜形成与这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和刚果红平板培养法3种方法的耶尔森菌生物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0%,56%和68%,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菌株有11株,均为阴性的有5株,一致率为64%;4种成膜基因...
关键词:
耶尔森菌 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基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毛秀秀 覃映雪 邹文政 郭松林 苏永全 鄢庆枇 纪荣兴
应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11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B11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590值在6h即达到小高峰,于22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初始菌液浓度的增加,生物膜的OD590值逐步降低;25℃的生物膜的OD59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的生物膜生成量(P0.05);培...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生物膜 形成特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黄滨 马腾 刘宝良 刘滨 洪磊 梁友 翟介明 张丽丽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 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 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 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
关键词:
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净化效能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家伟 董旭日 柴旭锋 韩乔 张昭寰 檀玲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振动 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付娇娇 王旭 刘海泉 孙晓红 谢晶 潘迎捷 赵勇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4、15、25和37℃)、pH(4、5、6和7)及NaCl浓度(0.5%、2.5%、4.5%和6.5%)对单增李斯特菌野生型菌株(WaX12)及sigB缺失突变型菌株(WaX12-Δsig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WaX12菌株,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变异系数分析显示,不同培养条件对WaX12菌株及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有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NaCl浓度次之,pH最弱;且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更易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其次,分别选取了WaX12菌株与WaX12...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sigB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亚婕 谭松 陈愉平 牛阿娟 柳雨欣 王光宇 徐幸莲 邱伟芬
【目的】研究nuoB对莓实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胞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揭示nuoB对莓实假单胞菌介导的冷鲜肉腐败的调控机制,为优化冷鲜肉保鲜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莓实假单胞菌NMC25野生株和nuoB突变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空间结构的差异;通过菌落细胞计数、胞外聚合物的表征解析生物被膜组分变化;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寻与nuoB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变化。【结果】CLSM显示,原位条件下野生株生物被膜细胞呈现密集排列、垂直化定殖的状态,而ΔnuoB生物被膜显示为相对无序、松散的结构。菌落中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型菌株的生物被膜细胞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突变株在TSA或肉表面上以生物被膜形式生长的能力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野生株相比,原位培养时突变株的蛋白质(P<0.01)和总糖(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玲 谭义俊 邵帅 吴健敏 廖文军 黄红梅 白安斌
从发病鸡关节腔内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动物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系统进化树分析及生物膜半定量检测,确定该分离菌株为可形成生物膜的的产色葡萄球菌,该菌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菌对磺胺六甲、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钠和复方新诺明中敏,而对万古霉素等13种药物低敏甚至不敏感。检测到该分离菌株包含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的6个耐药基因,说明这是一株多重耐药菌株,推测其耐药性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习林 蔡青霖 臧维玲 杨明 丁福江 朱其建
探讨了运移式简易滤器构制、亲虾池循环水培养生物膜可行性及其硝化性能。实验以常用滤料(沸石+纤维球+生化环=30.9 kg)与塑料桶(70 L)制成两个相同简易生物滤器Ⅰ、Ⅱ,滤器置于手推车可运移于车间各处净化池水。以亲虾越冬池(4 m3)循环水(0.231、0.138 m3/h流量)可简便培养滤器生物膜与有效净化虾池水质。结果表明:约经17 d以循环虾池水培养生物膜获成熟,并能有效降低池水TAN、NO_2--N浓度;实验37 d,两滤器对TA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23%与45.3%,对NO_2--N为5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朱正国 臧维玲 戴习林 彭自然 罗春芳 沈俊 马蓉 丁福江
淡水中培养的生物膜,去氨氮能力随盐度上升及升盐速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盐度由0.6升至13.3、23.9和31.3并稳定48 h后,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00%、93.0%和86.9%;当按不同的速度降盐至淡水环境时,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逐步得以恢复,特别是降到淡水时,去氨氮率均达90%以上,基本达到淡水中生物膜去氨氮的能力。经24~36 h的吸附作用,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强于瓷质生化环,生化环48 h去氨氮的能力(95.1%)接近沸石(100%)。以沸石为滤料的滤器去氨氮能力与速率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增强。24 h内天然沸石吸附作用去氨氮能力强于生物沸石,生物沸石48 h对氨氮的去除率(99.2%)略...
关键词:
盐度 生物膜 生化环 沸石 氨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金龙 慎佩晶 王冲 李一峰 梁箫 沈和定 徐灿 李家乐
为研究微生物膜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海洋化学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微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其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底栖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等随日龄变化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日龄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微生物膜的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28 d达到最高值,其干重、细菌和硅藻密度分别为0.87 mg/cm2、1.5×107/cm2、1.0×106/cm2,均与日龄显著相关。叶绿素a含量在14 d时达到最大,为2.2μg/cm2,随日龄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莘似韵 孙晓红 徐忆宁 赵勇 吴启华 潘迎捷
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2株4b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Wa X12、ATCC13932)为研究对象进行超高压处理(100500 MPa,15 min,20℃),通过24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2株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合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来观察生物被膜形成情况。Wa X12比ATCC13932形成被膜的能力强。100 MPa压力处理显著增强Wa X12的被膜形成能力(P
关键词:
超高压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SEM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辉 张慧慧 张钰婷 冯元韬 张馨玉 仇美华
[目的]植物促生细菌的根际生物膜形成过程是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技术遴选参与这一过程的相关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的突变体SQR9M1和野生型SQR9生物膜形成24 h时基因的表达差异,并用定量Real-time PCR验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的方法比较突变体SQR9M1和野生型SQR9的胞内铁离子浓度的差异;细胞培养板结合定量PCR监测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突变体SQR9M1生物膜形成表型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突变体SQR9M1的生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悦欣 邵华 刘长发 SCHNEIDER Oliver 晏再生 尹丽丽 孙丽丽
从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海水循环养殖系统中移动床生物滤器载体生物膜上获取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样本。异养细菌用平板涂布法计数,其代谢活性以培养8h的氧吸收速率表示。氨化细菌、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氧化细菌(NOB)用MPN法计数,其代谢活性分别以培养24hNH4+-N浓度的增加、NH4+-N浓度的减少和NO2--N浓度的减少表示。结果表明,生物膜成熟之后,4种生理类群细菌的数量和代谢活性基本保持稳定。异养细菌数量为107~108CFU-·-m-2(载体),氨化细菌、AOB和NOB数量分别为107~108MPN-·-m-2(载体)、105~106MPN-·...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闵洁 汪开毓 刘韬 贺扬 胡伟 罗梦笛
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具有广泛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肠杆菌。三型分泌系统(T3SS)是该菌的重要毒力系统,其中invF基因是T3SS功能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invF和T3SS对Y.ruckeri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Y.ruckeri SC09株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invF基因的上、下游片段A、C融合,构建同源臂AC;将获得的同源臂AC连接入自杀质粒pLP12,构建pLP12-invF同源重组载体;pLP12-invF电转化进入供体菌株大肠杆菌β2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