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2)
2023(11825)
2022(9978)
2021(9219)
2020(7551)
2019(17546)
2018(16932)
2017(31754)
2016(17443)
2015(19134)
2014(18949)
2013(19103)
2012(18046)
2011(16535)
2010(16600)
2009(15082)
2008(15062)
2007(13556)
2006(12005)
2005(10469)
作者
(54052)
(45407)
(44510)
(42720)
(28721)
(22166)
(20380)
(17593)
(17583)
(16383)
(15603)
(15550)
(14947)
(14325)
(14313)
(14032)
(13488)
(13109)
(13071)
(13002)
(11428)
(11336)
(11079)
(10568)
(10230)
(10158)
(9998)
(9987)
(9533)
(9168)
学科
(76355)
经济(76284)
(43936)
管理(41328)
(32327)
(30810)
企业(30810)
方法(28024)
地方(24524)
数学(24067)
数学方法(23726)
农业(21729)
业经(20117)
中国(19116)
(18710)
(14309)
(14186)
环境(14056)
地方经济(11675)
(11613)
产业(11541)
(11298)
贸易(11287)
(10939)
(10817)
技术(10719)
理论(10535)
(10269)
金融(10267)
(9978)
机构
学院(247651)
大学(244539)
(96776)
经济(94561)
研究(94325)
管理(89565)
理学(76728)
理学院(75681)
管理学(74029)
管理学院(73593)
中国(68976)
科学(63210)
(56533)
(54686)
(49544)
研究所(45654)
业大(44147)
农业(43512)
中心(43273)
(43242)
(41828)
(35250)
师范(34772)
(34724)
(33844)
北京(33771)
财经(32694)
(32142)
科学院(29546)
(29522)
基金
项目(175388)
科学(136414)
基金(124431)
研究(123349)
(112135)
国家(111176)
科学基金(92892)
社会(77178)
社会科(72860)
社会科学(72838)
(72110)
基金项目(66484)
自然(61503)
(60525)
自然科(59872)
自然科学(59848)
自然科学基金(58748)
教育(53835)
资助(50389)
编号(48296)
(41209)
重点(41123)
成果(38023)
(36672)
(36210)
课题(35583)
计划(34781)
创新(33929)
科研(33463)
发展(32047)
期刊
(116636)
经济(116636)
研究(69432)
中国(55656)
(55444)
学报(47412)
科学(43261)
农业(37356)
大学(34784)
学学(33163)
管理(31372)
(30960)
教育(24675)
业经(22597)
(22536)
金融(22536)
技术(20459)
(18861)
经济研究(16452)
资源(16043)
问题(15686)
财经(15333)
(14559)
科技(13454)
(13410)
业大(13395)
技术经济(11661)
统计(11388)
林业(11280)
(11032)
共检索到378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冉娜   张仕超   张湘   张煊赟   唐俊霞   欧云梅  
【目的】乡村产业有序转型升级离不开精准的空间布局引导,而特色产业的布局多在县域/镇域空间尺度内统筹,凸显不出乡村用地差异。以适宜性底线为约束,确定集约紧凑的产业空间格局,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探索耦合适宜性和紧凑性的花椒产业空间布局,可为县域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8个花椒村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探究花椒适宜性布局,进而在目标规模的约束下引入基于多智能体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AgentLA)进行连片性优化,促成紧凑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结果】①仅考虑“园地”时,石门镇、先锋镇和白沙镇无法达到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的情况下石门镇和白沙镇能满足规模需求,在考虑“园地+旱地+水田”的情况下先锋镇仍无法达到规模需求;②利用市场、管理和生产因子对花椒生态适宜性进行修正后,村域差异更加明显,其中高度适宜主要聚集在绣庄村,中度适宜主要位于夹滩社区和永丰村等村社,勉强适宜在各村社均有分布;③差异化发展乡村花椒产业,将68个村划分为4大发展区,其中椒乡社区和绣庄村等4个村社为优先发展区,白坪村和双河村等19个村社为重点发展区,黄桷村和小园村等30个村社为一般发展区,毗罗村和新桥社区等15个村社为缓慢发展区。【结论】“生态-潜力”产业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够评价产业用地适宜性,AgentLA模型能够提供紧凑度更高的用地方案,二者结合可为江津乡村花椒产业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华  张凤太  王钟书  邓炜  
评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江津区为例,在剖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研究村域尺度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江津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逐渐变坏,总体表现出低等级村域空间挤压高等级村域空间的趋势,且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2)江津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但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界;(3)江津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朝着子系统相互促进的方向演进,但全区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提升;(4)江津区村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高耦合协调的村域零星分布,中、低耦合协调的村域广泛分布,失调村域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之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振华  
选择环境敏感性、交通优势度、水土资源丰度、人口聚集程度及附属设施4个方面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要素体系,对山东半岛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评价,利用AHP求取各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计算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大小,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人口布局适宜性以强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烟台东部地区;制造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潍北地区、威海市中部地区、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新兴产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威海市北部地区、青岛市沿胶州湾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振华  
选择环境敏感性、交通优势度、水土资源丰度、人口聚集程度及附属设施4个方面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要素体系,对山东半岛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评价,利用AHP求取各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计算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大小,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人口布局适宜性以强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烟台东部地区;制造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潍北地区、威海市中部地区、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新兴产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威海市北部地区、青岛市沿胶州湾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物流行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烟台市北部沿海、环胶州湾地区及潍坊市市域范围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曾珍  邱道持  李凤  李小广  何芸  
研究目的:评价重庆主城9区21点公租房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并构建相应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引力模型,GIS分析工具。研究结果:重庆主城9区21个公租房规划点适宜性程度总体较好;各个规划点的适宜性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即整体均匀分布,局部相对集中;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研究结论: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构建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合理安排公租房的建设时序与建设进度提供参考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梅言   汪洋   陈墨多   孔祥媛   张培华  
[目的]我国西南山地乡村的用水以地表水为主,探明山地乡村地表水的取水便捷度空间格局是建立其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基础和前提。[方法]文章以重庆市綦江乡村区域为例,利用河网、水库矢量数据、DEM、降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库容统计数据等,采用改进CRITIC方法和综合叠加可达性评价模型,分析地表水资源的二源耦合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结果表明:①373个样本乡村的二源耦合可达性平均值为0.58(最大值为1),52%乡村的可达性水平在0.58以上,其中可达性较好的(0.43~0.57,前47%分位点的数据)村庄有140个,占37.53%,可达性较差的(0.59~0.73,后47%分位点的数据)村庄有160个,占42.89%;②河流水源的可达性呈现北高南低、局部连片的格局,水库水源的可达性呈现中南部低、西北部高的格局,两者叠加后呈现出北高南低、聚集分布的格局;③河流水源和水库水源的可达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9~0.88和0.15~0.89,对应的二源耦合可达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1~0.86,不同取水可达性区域的占比显示,中等区域(45%~55%左右分位点的数据)占比最大,均值达到30%,极端情况(前40%或后40%左右分位点的数据)占比较少,均值仅为10%;④二源耦合可达性指数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全局莫兰指数为0.62,其中高值聚集区(HH)集中在北部区域,低值聚集区(LL)集中在南部区域。[结论]研究揭示了綦江区地表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异格局,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经实地考察和专家咨询反馈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丽亚  陈荣蓉  侯俊国  程飞  付凯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面积为1.288 55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28.67%。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峰  
[目的]探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以期为推进研究区耕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践行精准扶贫,实现耕地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个行政村438户为例,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结果]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比分别为1:0.482、1:0.669、1:0.932、1:821、1:0.769。总人口最小;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与流转规模呈负相关,比分别为1:-0.693、1:-0.592、1:-0.175、1:-0.725、1:-0.481。[结论]模型显示农业收入占比的正向相关性最大,耕作半径的负向相关性最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宣传耕地流转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籽佺  刘峰  唐雨婷  王江海  赖佳鑫  张苧尹  刘英  
探究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制定乡村振兴路径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浅丘河谷区2个地形地貌相似、历史发展情况接近、乡村振兴路径迥异的行政村——芳阴村和横山村为例,基于无人机航测和多期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从土地利用转移、核心用地扩张模式、像元级地块属性和边界二值变化等视角综合探讨了两村在2017~202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多个方面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两村均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蔓延式的园地扩张为主,最后芳阴村和横山村分别形成了农旅融合型和农林复合型的发展格局,并且芳阴村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较横山村更具多样性和均衡性。(2)像元层面上,芳阴村的地块属性和边界变化均较为剧烈,且二者在超50%的村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而横山村仅地块属性变化较为明显,地块边界变化度整体低于芳阴村。(3)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类型和驱动解释力度存在差异,对于有明确政策区划驱动的芳阴村而言,政策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解释效力,而没有明确政策区划的横山村,自然因素则更具有解释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谭少军  邵景安  张琳  李春梅  蒋佳佳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取重庆市垫江县为研究区,结合农用地质量分等、土地利用变更等多元数据,利用生态位(Niche)、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多元约束(Multi-constraints)方法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与区位选址,以期为垫江县及类似丘陵地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评价指标空间离散性不一,地块连片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和地块到居民点距离变异性最强,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适当考虑的关键因子;(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结果表明:侧重经济适宜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的决策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并且布局方案相对紧凑,能有效引导城市紧凑化发展,抑制城市沿主干道蔓延式开发。另外,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方式,较难体现邻域动态影响、局部规则的交互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磊  贾树海  张安  刘秀娟  
以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对东陵区红树莓、寒富苹果两种特色经济作物土地适宜性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红树莓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91.9%,适宜于寒富苹果发展的高度适宜、适宜的农用地的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88.7%。本研究为未来沈阳市东陵区红树莓和寒富苹果的种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孝成  赵紫阳  周志跃  陈瑜琦  刘科  
研究目的: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展村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底图。研究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研究区域,利用CORS系统测量像控点,对无人机航测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和检验。研究结果: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是一种便捷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研究结论:该方法方便了局部区域大比例尺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现慧  赵敏娟  刘婧鸣  张道军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不仅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首要任务,更是构建土地利用开发新格局的主要内容。目前,针对基本农田布局的相关研究仍侧重于耕地的资源属性,忽视了耕地在区域生态系统中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加重。论文借鉴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耕地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兼顾生态协调性和建设适宜性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布局方法不仅保证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优质耕地的内在要求,而且突出了耕地与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尺度上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山区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可为今后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定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小于  杨庆媛  毕国华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